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境外地质工作思考
邱瑞照1, 谭永杰1, 朱群2, 李宝强3, 林方成4, 舒思齐5, 陈秀法1, 祁世军6, 陈永清7, 姜琦刚8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 沈阳110034
3.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4.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01181
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100037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8.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6

作者简介: 邱瑞照(196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深部地质、区域成矿和境外地质矿产研究。Email: qiurrzz@163.com

摘要

简要报道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的工作方法及成果,在重点成矿带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及邻区若干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和对比重大事件是开展境外地质矿产研究最重要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 对比研究; 成矿规律; 重要成矿带; 中国及邻区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4)03-0044-09
Study on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and Thinking about Overseas Geological Work
QIU Rui-zhao1, TAN Yong-jie1, ZHU Qun2, LI Bao-qiang3, LIN Fang-cheng4, SHU Si-qi5, CHEN Xiu-fa1, QI Shi-jun6, CHEN Yong-qing7, JIANG Qi-gang8
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China
2. Shenyang Center, China GeologicalSurve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 China
3. Xi’an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Xi’an, Shaanxi, 710054, China
4.Chengdu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Sichuan 610081, China
5.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China
6.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Xinjiang 830000,China
7.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8.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work methods and achievements on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key metallogenic belt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key metallogenic belts, some important geological problem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are discussed, and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at is, the sequence of tectonic-magmatic-mineralization ev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comparison should be made with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Keyword: comparative study;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s;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全球配置资源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周边国家是我国实施矿产资源“ 走出去” 战略最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及邻区国家众多, 由于各国地质工作技术体系及程度差异, 相连的跨境成矿带地质找矿成果差异较大, 形成明显的界线, 影响了找矿工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课题和相关地质调查配套项目支持下, 联合地质调查、科研、高校及境外地质机构等近10个单位70多位研究人员, 以跨越我国北部、西部和西南国境的中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和三江-湄公河成矿带为对象, 围绕我国紧缺的铜、铅锌、优质锰、富铁、铝土矿、钾盐等矿产, 通过广泛收集整理资料, 结合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和综合研究, 系统提出了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 并按照统一要求首次编制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 建立了矿产地数据库; 开展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研究, 划分出1级至3或4级成矿带, 圈定出境外找矿远景区16处; 并论述了中国及邻区前寒武纪陆块形成与成矿、古亚洲洋演化与成矿、环太平洋成矿带叠加-改造与成矿、特提斯演化与成矿的地质过程和大规模成矿作用; 同时, 结合有关资料对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大陆拼合过程中的地位、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深部背景、中国及邻区新生代右旋特征及效应、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等地质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研究确定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和对比重大事件是开展境外地质矿产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对于推进跨境成矿带境内区段取得找矿突破、引导企业“ 走出去” 在境外有利地段进行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的3个重点研究区(图1)的地质背景、资源各具特色:中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系与环太平洋巨型构造-成矿带的叠加改造区, 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是高加索-昆仑-秦岭造山系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的复合部位, 三江-湄公河成矿带是环太平洋巨型构造-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叠加在印支地块之上, 因此, 详细解剖、对比这3个地区的成矿规律, 对于诠释、理解、总结中国及邻区成矿带的成矿规律, 促进国内找矿勘查、引导企业“ 走出去” 等均有重要意义。

图1 中国及邻区主要矿产资源分布与重点研究区范围示意图Fig.1 Schematic map of the main miner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key research area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2 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2.1 按统一思路, 编制了《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 规范了跨境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件的编制和要求

在广泛收集、整理、综合研究和总结中国大陆及邻区区域成矿特点基础上, 按照统一思路、统一标准的原则, 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国家为一个整体, 根据我国相同地质图的编图要求, 结合跨境成矿带的已有地质资料和研究程度, 提出并编制了《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 提供给各承担单位使用。《技术要求》对跨境成矿带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等编图要素的划分及表示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件的编制提供了统一标准, 保证了编图的科学性和成果图件的质量。该《技术要求》不仅规范了课题编图, 而且得到推广使用, 例如, ①如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评价” 计划项目(2003— 2010年)已经将该《技术要求》作为各工作项目图件验收依据; ②在国外风险勘查专项(2010— 2012年)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已经拓展为适合全球的“ 全球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综合编图与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 。

2.2 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 系统编制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 为境内外成矿规律对比奠定了基础

在境内外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地质背景对比、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基础上, 对3个主要跨境成矿带的地质矿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按照《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 首次系统编制出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1:10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成矿规律图和专题性图件。共计编制图件16张, 其中地质图3张、大地构造图3张、成矿规律图3张、专题图7张。

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成矿带对比研究的难度很大, 原因是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不一, 形成的资料参差不齐, 采用的地质工作方法、理论体系也有所不同, 甚至同一成果表述方式差别很大, 总体工作程度低, 研究难度大。以往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研究工作往往侧重情报、资料收集及分析。我们按照统一技术要求与思路, 收集、梳理境内外资料, 结合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在把握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成矿基本特点的前提下, 开展地质矿产系列编图, 并较好解决了接图、地层对比、构造连接等编图难题。按照统一思路、统一要求开展1:100万尺度的地质矿产综合编图, 在工作方法上是个创新, 李廷栋院士认为是突破以往工作方法, 取得的成果对于我国学者从更宽的视角和更大的视野, 审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特征、成矿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研究和图件编制, 基本上掌握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和成矿特点, 为进一步开展跨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

2.3 研究提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要跨境成矿带的成矿区划, 揭示了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地质规律

通过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和综合研究, 厘定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三江-湄公河等3个跨境成矿带的主要地质事件、构造事件、岩浆活动、成矿事件, 以及主要成矿时期、主要矿床类型等; 初步建立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三江-湄公河等3个跨境成矿带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 划分出1— 3级成矿带, 提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区划的新认识。

①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1]:划分为北蒙-斯塔诺夫带、中蒙古-近贝加尔带和南蒙古带。②兴都库什-西昆仑地区[1]:划分为古亚洲成矿域(Ⅰ 1)和特提斯成矿域(Ⅰ 2); 古亚洲成矿域(Ⅰ 1)主要涉及卡拉库姆-塔里木成矿省(Ⅱ 3)和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省(Ⅱ 4), 北部部分涉及中天山和南天山成矿省, 古亚洲成矿域在测区进一步可分为10个成矿带(三级成矿单元); 特提斯成矿域(Ⅰ 2)在区内涉及有喀布尔-科希斯坦-红旗拉甫成矿省(Ⅱ 5)和古比斯-马拉坎德成矿省(Ⅱ 6)两个成矿省的6个成矿带(三级成矿单元)。③三江-湄公河地区[1]:划分为17条次级成矿带, 包括印缅山脉铬镍成矿带、西缅金铜成矿带、匍萄-密支那铬镍金铂成矿带、腾冲-毛淡棉锡钨锑成矿带、保山-掸邦铅锌银金锑铁成矿带、临沧-景栋锡钨铜铅锌锑金铁成矿带、景洪-帕府金锑铜成矿带、思茅-大叻铜铅锌金铁钾盐成矿带、万象-昆嵩钾(岩)盐铜金铅锌铁成矿带、长山铜铁钨锡铅锌金成矿带、金沙江-哀牢山-马江铬镍铜金成矿带、金平-和平铜铅锌金锑铁成矿带、红河铁铜成矿带、河江-宣光铅锌锡钨锑铁成矿带、扬子陆块东南缘锰铁锡钨铜铅锌锑金成矿带、滇中铁铜铅锌成矿带、中咱-中甸地块铜铅锌成矿带等。

本次研究是以资料收集、综合编图、实地考察为基础, 经过综合研究提出的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区划新方案, 这是本课题成果的重要创新, 深化了对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产特征、成矿控矿因素等方面的认识, 揭示了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地质规律, 对于进一步开展境外勘查选区、指导企业“ 走出去” 具有重要意义。

2.4 系统建设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矿产地数据库, 为跨境成矿带对比搭建了数据平台

在已有的全球矿产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基础上, 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的铜、金、铅锌、锰、铁、铝土矿、钾盐等矿床(矿点)的地质、矿产、资源储量等数据, 补充完善了部分矿床地质矿产数据, 按照《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试用稿), 系统建成了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的矿产地数据库, 共收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三江-湄公河和兴都库什-西昆仑等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的2 938个矿床(矿点)数据, 其中境内矿床(矿点)1 291个, 境外矿床(矿点)1 647个, 为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找矿靶区的圈定和“ 走出去” 信息服务奠定了数据基础、搭建了信息分析平台。

2.5 圈定出境外找矿远景区16处, 在境内相应成矿带圈定了成矿远景区, 为进一步找矿勘查部署, 促进找矿突破提供了参考

在境内外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基础上, 结合重要跨境成矿带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状况, 圈定出境外找矿远景区16处。其中,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跨境成矿带7处(ME2 涅尔恰-奥廖克姆成矿亚带、北西向哈泥沟铜钼铅锌银金成矿远景区、克鲁伦-尚丁高吉高铅锌银成矿远景区、额仁-木哈尔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中蒙古-额尔古纳-上黑龙江-岗仁(俄)(MD3)北部金矿找矿远景区、南部铜、铅锌矿找矿远景区(ME5)、南戈壁(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嫩江成矿带)[1]; 兴都库什-西昆仑跨境成矿带3处(塔吉克斯坦泽拉夫尚金汞锑远景区、塔吉克斯坦巴达赫尚州努里南德铜远景区、阿富汗帕尔旺省萨兰格地区铁远景区)[1]; 三江-湄公河跨境成矿带6处(PA1 越南红河铁铜远景区、PA2 越南河江-斋江钨锡远景区、PA3 缅甸比劳山钨锡远景区、PA4 泰国北碧Thong Pha Phum铅锌远景区、PA5 老挝华潘省荣东(Vieng Thong)金铜远景区、PA6 老挝华潘省华芒(Houa Muang)金铜远景区)[1]。根据每个找矿远景区的成矿背景和地质矿产特征, 分析了各远景区的资源潜力, 为国内单位“ 走出去” 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提供了初步目标, 降低了找矿风险。

同时, 根据境内外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对3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的境内找矿也提出了新的认识, 圈定了找矿远景区。以中南蒙古-大兴安岭跨境成矿带为例[1], 除了圈定上述的境外7处成矿远景区外, 圈定境内成矿远景区达61个, 成矿远景区在5个成矿带、14个成矿亚带的具体分布如下:

I— 贝加尔成矿带, 包括1个成矿亚带和1个成矿远景区;

II— 阿尔丹-斯塔诺夫(外兴安岭)成矿带, 包括1个成矿亚带和4个成矿远景区;

III— 克鲁林-奥廖克姆成矿带, 包括5个成矿亚带和36个成矿远景区;

IV— 阿穆尔-鄂霍茨克成矿带, 包括2个成矿亚带和5个成矿远景区;

V— 大兴安岭成矿带, 包括5个成矿亚带和22个成矿远景区。

通过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反映出, 俄罗斯方面在该区域的地质填图、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等资料积累和技术力量储备雄厚, 基于1:100万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的编制方法, 也反映出俄罗斯方面在1:100万地质图编制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上的细致与深入, 俄方通过地质建造研究和成矿规律综合图件编制, 为寻找大型、特大型金、有色金属矿床作出了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贡献, 值得我们在开展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学习及借鉴。

2.6 总结了中国及邻区主要地质单元的成矿过程框架、对若干地质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取得新认识, 对于推进跨境成矿带的矿产资源评价和找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在专题研究基础上, 通过广泛资料收集、研究, 开展了综合研究, 采用“ 地质过程解析” 的思路, 以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为基础, 初步总结了中国及邻区的前寒武纪陆块形成与成矿、古亚洲洋造山与成矿、环太平洋成矿带叠加-改造和特提斯造山与成矿过程; 并对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大陆拼合过程中的地位、中生代大规模成矿深部背景、中国及邻区新生代右旋特征及效应、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等地质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除前寒武纪陆块外, 中国及邻区主要为古亚洲洋、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中国及邻区不同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优势矿种、主要矿床类型不同, 但是构造-岩浆-成矿带是相连的, 毗邻国家的优势矿种, 与我国境内大体相似, 但在矿床数量和规模上明显有别。如俄罗斯远东、蒙古南部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系内所赋存矿产远比我国丰富, 而我国境内尚未完全突破, 其主要原因是境内研究程度较低; 蒙古南部产出大型斑岩铜矿(奥依陶勒盖), 而与之相邻的内蒙古境内尚未发现, 该区“ 大矿不跨境现象” 主要源于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不同。对于三江-湄公河成矿带、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 境内外构造-岩浆-成矿带相连, 但是境内发现的矿床数量和规模上远多于境外, 深入总结、对比三江-湄公河、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 对于引导国内单位“ 走出去”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些新认识, 不仅对于引导企业“ 走出去” 取得实效有重要意义, 也为今后国内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3 中国及邻区大陆形成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国及邻区包括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演化历史漫长, 不仅记录了微陆块-小洋盆型古板块演化旋回的完整历史, 也叠加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碰撞导致的大陆边缘与内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的信息。立足于全球构造的视野, 充分发挥这一地域优势, 重视地质证据, 研究大陆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将为认识地质过程、成矿过程提供巨大帮助。

按照成矿域划分, 中国及邻区包括前寒武纪成矿域(包括西伯利亚、塔里木陆块、中朝陆块(鄂尔多斯)、阿拉伯陆块、印度陆块和扬子陆块)、古亚洲成矿域(含秦-祁-昆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包括东北、华北和华南成矿区及邻区), 其成矿特点各具特色(图1), 并与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以下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球矿产地数据库、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矿产地数据库(2006)、日本金属矿山部:亚洲金属矿床(1998)、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数据库(2012)和课题建立的矿产地数据库等, 简要阐述中国及邻区大陆形成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特点。

太古宙-元古代时期, 是大陆地壳生长最快和陆块形成的主要时期。中国及邻区的前寒武纪陆块包括西伯利亚、塔里木陆块、中朝陆块(现今为鄂尔多斯)、阿拉伯陆块、印度陆块和扬子陆块, 它们均属克拉通型岩石圈, 在中国及邻区大陆形成过程中起着“ 中流砥柱” 的作用。已有资料表明, 前寒武纪大陆生长是壳幔物质分异演化的结果, 熔出的玄武质是地幔橄榄岩系统的低熔组分, 从原始地幔中提取出玄武质组分后形成的亏损地幔岩, 伴随低熔的玄武质岩浆从地幔中分离出来, 以及陆壳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过程, 地幔内将不断亏损易熔组分, 留下的是难熔的强亏损地幔物质, 构成了大陆岩石圈根 [2]。太古宙— 古元古代的条带状磁铁矿建造(BIF), 与伴随大陆根形成的最古老的陆壳形成过程有关, 地球上最早期的陆壳从原始地幔中分离出来的时候, Fe-Mg强烈分离, Fe元素为易熔组分, 主要进入古老陆壳, Mg元素则为难熔元素而残留于亏损地幔中; 属于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 广布于前寒武纪陆块或陆块边缘(图1), 实例是印度、西伯利亚、华北陆块等地的BIF矿床, 典型的如鞍山Fe矿和迁安Fe矿、辽宁大石桥菱镁矿-硼镁石矿床等。中元古代Sedex Pb-Zn矿床与大陆边缘沉积有关。在地球早期地幔分异过程中Pb(Zn)元素大量转移进入大陆地壳中, 它是在这一时期形成Sedex型超大型Pb-Zn矿床地物质基础, 实例如分布于华北陆块北缘的中国东升庙超大型矿床、朝鲜检德Pb-Zn矿床等。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 包括中元古代华北陆块西南缘与幔源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川超大型Cu-Ni矿床, 陆块内部与原坳拉槽发育有关的斜长岩事件时, 承德大庙V-Ti磁铁矿矿床等。此外, 中国及邻区的前寒武纪陆块多表现为盆地, 周缘被不同时代的造山带所包裹或半包裹(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卡拉库姆、滨里海、鄂尔多斯、四川、渤海湾、费尔干纳、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伊朗中部、印度、阿拉伯陆块等), 往往形成与构造流体大规模运移有关的低温金属矿床、油气田。亚洲产油气盆地有80多个, 其中不少盆地是油气资源的重要产地, 也是盐类矿床集聚的重要场所[1]

伴随古亚洲洋早古生代以来的洋内俯冲、弧弧碰撞、弧陆碰撞, 以及最终在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闭合, 造山岩石圈去根, 导致大规模软流圈热和物质上涌, 形成大规模Cu、Au为特色的成矿作用(图2)。对于大约330 Ma开始形成、晚二叠世(250 Ma前)达到其最大范围的Pangaea大陆(联合古陆), 伴随鄂霍次克洋、三江古特提斯洋张开, 大陆溢流玄武岩, 如西伯利亚、塔里木、甘肃北山、峨眉山和印度大陆的潘加尔等, 显示大面积的岩石圈快速拉伸与地幔热柱事件, 是一次重要的地幔输入事件, 为一系列大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来源[1]。其后在中国及邻区表现为印支运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 257~205 Ma), 以NWW向展布的秦祁昆造山带为标志[2], 首次形成亚欧主体大陆, 为其后中国及邻区的中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 3]

图2 中国及邻区古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Paleozoic metallic deposit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中国东部, 以燕山期花岗岩为标志形成燕山期造山带型岩石圈, 在经历了新生代裂谷作用后, 在东北地区残留了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燕山期岩石圈, 在华北地区, 残留了以燕山— 太行山为代表的燕山期岩石圈, 在华南地区残留了以南岭中段为代表的燕山期岩石圈。在侏罗纪挤压造山机制下, 使中国东部大陆和大陆壳破坏改造, 玄武岩的底侵使刚性的地壳加热而弱化, 弱化诱发的流变学条件有利于陆壳收缩变形和加厚, 收缩构造环境有利于底侵岩浆封存使地壳加热熔融形成花岗岩上侵; 随着壳内分异残留的榴辉岩堆积, 其高密度诱发造山带岩石圈根失稳, 导致岩石圈大规模去根减薄和构造、热失去平衡, 从而促使大量对流地幔物质及热输入大陆, 使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软流圈物质上涌、拉张盆地形成。大规模的壳幔相互作用致使岩浆活动在J3— K1时期达到峰期和120 Ma左右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图3), 构成环太平洋成矿外带[4]

图3 中国及邻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Mesozoic metallic deposit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新生代的大陆裂谷作用, 在燕山期造山带型岩石圈的基础上, 东北地区形成以松辽东部平原为代表的裂谷型岩石圈, 在华北地区形成以华北东部平原为代表的裂谷型岩石圈, 在华南地区形成以闽粤沿海(包括江汉平原、沿海大陆架、闽粤桂等)为代表的裂谷型岩石圈。在中国东部裂谷型岩石圈基础上进一步扩张, 伴随中国及邻区大陆右旋[4, 5]形成了以南海中央海盆为代表的洋壳岩石圈。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陆缘, 在经历了燕山期造山、喜马拉雅期裂谷作用后分离出去的陆缘, 伴随右旋及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发生弧弧、弧陆碰撞[1], 形成新生代矿床(图4), 构成日本-台湾-菲律宾等环太平洋成矿内带。

图4 中国及邻区新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Cenozoic metallic deposit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在青藏高原及邻区, 随着65 Ma左右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持续向北俯冲, 在40 Ma左右随着高原拓展周缘发生大型走滑作用, 25 Ma左右在冈底斯南部发育南北向裂谷系, 伴随造山带岩石圈根失稳、去根上涌的软流圈物质和热, 引发10~18 Ma的Cu、Au、Mo等大规模成矿; 在三江-中南半岛[6]、帕米尔西的巴基斯坦、伊朗则伴随走滑断裂的发育, 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床、走滑拉分盆地内铅锌银矿床等(图4)。

综上研究表明, 中国及邻区不同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优势矿种、主要矿床类型不同, 但是构造-岩浆-成矿带是相连的, 毗邻国家的优势矿种, 与我国境内大体相似, 但在矿床数量和规模上明显有别。如俄罗斯远东、蒙古南部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系内所赋存矿产远比我国丰富, 而我国境内尚未完全突破, 其主要原因是境内研究程度较低; 蒙古南部产出大型斑岩铜矿(奥依陶勒盖), 而与之相邻的内蒙古境内尚未发现, 该区“ 大矿不跨境现象” 主要源于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不同。对于三江-湄公河成矿带、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 境内外构造-岩浆-成矿带相连, 但是境内发现的矿床数量和规模上远多于境外, 深入总结、对比三江-湄公河、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 对于引导企业“ 走出去” 取得实效有重要意义, 也为国内勘查部署提供重要参考。

4 境外地质工作思考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寻求全球资源配置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周边地区是我国实施矿产资源“ 走出去” 战略最重要的优先地区之一, 进一步研究重点应该是跨境成矿带矿集区、我国紧缺的大型、超大型矿产的地质背景及其成矿地质条件, 为引导企业“ 走出去” 和促进我国境内找寻相应的大型、超大型矿产提供思路及支撑。

目前我国是“ 世界工厂” , 向全球提供产品, 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 仅仅依靠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来维持是不可能、不可取和不可持续的, 因此, 矿产资源“ 走出去” 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 我们不仅要收集境外地质矿产资源数据编图, 而且要加强研究, 才能使境外地质矿产资源编图、成矿规律对比、资源潜力评价等得到深化, 并切中要害; 此外, 还要与其他单位、其他行业一道协同合作, 通过矿产资源“ 走出去” 战略的实施, 成为“ 走出去” 战略实施的探索者, 成为企业“ 走出去” 的引导者, 同时成为“ 走出去” 战略实施的受益者。

了解和掌握全球矿产资源, 是有效实施矿产资源“ 走出去” 战略的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 地质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开展关键地段的野外地质考察十分必要, 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全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 尤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规律的认识, 增强把握全球矿产资源的能力。其中, 研究确定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对比重大地质作用事件, 应该是开展境外地质矿产研究最重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建议强化综合研究, 抓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这个主题, 开展重大地质作用事件对比研究, 逐步深化对重要成矿带、国家、大洲, 乃至全球地质、资源、能源的认识, 扩大视野、加强区域基础研究, 形成人才、资料和新认识优势, 才有可能集成大成果, 为政府、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同时, 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地学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我们自己的全球地质观、资源观, 从而推动地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及地球科学新理论的创立。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邱瑞照, 谭永杰, 朱群, . 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11]
[2] 邓晋福, 罗照华, 苏尚国, . 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2]
[3] 谭永杰, 邱瑞照, 肖庆辉, . 中国及邻区印支运动特征及其意义[J]. 中国煤炭地质, 2014, 26(8): 8-14. [本文引用:1]
[4] 邱瑞照, 李廷栋, 周肃, . 中国大陆岩石圈物质组成及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2]
[5] 邱瑞照, 严光生, 谭永杰, . 中国大陆及邻区新生代以来的一种构造形式: 右旋运动及效应[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2): 101-119. [本文引用:1]
[6] Jun Deng, Qingfei Wang, Gongjian Li, et al. Cenozoic tectono-magmatic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in the Sanjiang region, southwestern China[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4, 136: 1-3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