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金中(1970—),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山遥感监测、矿产资源遥感调查等工作。Email:67786808@qq.com。
矿山遥感监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国情调查工作。通过5年的遥感调查与监测实践研究,初步建立了矿山遥感监测基本理论,基本建成了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指南》,为全国重点矿区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方法技术基础。通过对历年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全国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环境、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诸方面的规律,为全国矿政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数据和技术支撑。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e is a basic surve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and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e have been founded tentatively, and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ing exploration had been formulated between 2006 and 2010.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monitoring results of recent 5 years, some regularity cogna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mining exploration, mining geo-environment and mining programme has been expos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kill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concentration zones of the important mine. In addition, the orient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are discussed and forecast.
我国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各类大中小矿山遍布全国。2006年以前, 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环境问题及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掌握基本采用逐级统计上报和群众举报的模式, 上报数据不真实的情况比较普遍, 统计结果难以准确, 国家缺乏适时、客观的数据, 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实施更为有效的管理。2006年起, 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了“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 (简称“ 矿山遥感监测” )工作, 对国土资源部公告的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矿区(简称“ 全国重点矿区” )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实施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 项目是该工作的综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12010811046, 1212010611203), 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2006— 2010年间承担完成。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 制定矿山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标准; 开展重点成矿带与矿集区调查与监测成果的质量监控工作;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信息系统; 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规划; 通过重点成矿带与矿集区调查与监测成果的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 提出矿山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为国土资源部制定矿产资源规划、保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维护矿业秩序、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提供决策依据。笔者从理论研究、技术体系建立、技术标准编制和调查成果综合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该项目5年的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果, 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矿山遥感监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国情调查工作。项目初步建立了矿山遥感监测的基本理论; 根据项目工作需求和工作流程, 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 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 开发了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对历年调查成果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入库工作; 通过对历年监测成果的综合研究, 初步查明了全国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山环境、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现代成矿理论和采矿学为理论依据, 从矿产赋存规律、矿山生产系统、矿山开采的环境效应、图像分析的时间效应和尺度效应、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等方面, 初步探索建立了矿山遥感监测方法, 出版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指南》[2]、《矿山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3]、《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4]、《中国矿山遥感监测》[5]4部专著, 为全国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了理论基础。
(1)通过矿山开采场地与固体废弃物、就地选冶形迹、交通运输系统等的共生性、相关性的剖析, 研究了不同矿种的矿山生产系统, 综合研究并界定了不同矿种的监测重点、监测指标和监测精度, 建立了不同矿种的开采点/面、矿山建筑、中转场地、固体废弃物等的监测方法、解译标志。
(2)通过对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析, 研究了矿山开采的环境效应, 提出了对因矿山废渣和废水产生的环境污染、开采产生的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等的监测指标和监测精度。
(3)根据我国各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赋存规律, 初步界定了“ 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 的监测区域、监测重点矿种、监测内容以及可能需要使用的遥感数据分辨率等。
(4)根据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比分析了图像分析时的时间效应和尺度效应, 界定了不同比例尺成果间的误差幅度, 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评价方法。
根据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流程, 系统分析了各工作过程的技术需求, 针对基础数据处理、监测底图生产、信息提取、外业验证、成果图编制和成果数据入库等各工作环节的实际需求, 先后研究/开发了地形图自动校正、矿权数据处理、辐射校正、去霾(雾)处理、快速纠正、变化监测、图斑自动编码、半自动成图软件等模块或技术; 以SuperMap和ArcGIS为基础, 开发了矿山遥感监测外业核查系统(MineMapper), 开发了全国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V1.0,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图1)。
其中, 借鉴分水岭变换的思想和FNEA方法的精髓并加以改进, 提出了一种基于凸面模型的多尺度影像分割方法, 并据此开发的变化监测模块, 能够对多期影像间影像像元的变化区域进行快速圈定, 提高了矿山遥感监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基于超图嵌入式开发平台eSuperMap, 采用Microsoft Embeded VC++ 4.0开发语言, 开发Minemapper手持PDA外业调查系统(图2)。其主要功能包括地图配置、投影转换、GPS定位导航、GPS轨迹记录及各种矿山专项业务外业调查(含开采点外业调查、开采面外业调查、开发占地外业调查、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外业调查以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粉尘污染、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外业调查)等, 既实现了矿山遥感监测野外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 也提高了野外工作的质量和成果的真实性。
(1)编制了“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1]。该技术要求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踏勘、遥感数据源选择、地形地理底图编制、影像图制作、信息提取(信息提取内容、基本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内容属性定义)、实地验证、成果图件编制和格式要求(成果图件内容、表现形式)、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等11个方面, 对设计书编写和审查、野外验收工作方法和要求、相关统计报表和成果图件的格式、提交时间、提交方式、成果报告编写格式等内容进行了界定, 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工作流程和成果表达方式。经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布执行, 为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按年度组织开展了“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培训工作, 就技术方法、精度指标、成果图编制等进行了示范性说明, 实现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工作进度、成果表达的“ 五统一” 。
(1)以矿山遥感监测计划项目成果为基础, 以全国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V1.0为平台, 完成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和2010年度遥感矿山调查与监测成果数据的规范化整理和入库(入库数据达21T)工作, 建立了矿山遥感监测成果数据库。
(2)及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交了各年度重点矿区的监测成果(包括图件、报告, 计612套); 分年度编写了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报告, 及时分析了矿产疑似违法图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分布范围及变化情况, 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编制了各年度全国矿产疑似违法图斑分布图(1:400万), 并上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实现了工作成果的及时应用。
(3)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调查成果为基础, 开发了矿山遥感监测三维展示系统。
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综合研究工作。
1.5.1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完成了2006— 2010年度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工作成果成功运用于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管、九部委“ 回头看” 矿业开发秩序整顿行动、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等政府工作中, 为有效遏制全国矿产资源违规开采行为提供了基础数据。
(1)2006— 2010年, 全国重点矿区先后提取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数量分别为6 440、1 675、3 152、4 242和2 492处。按单位面积内违法图斑数量计算, 2006— 2010年每百平方千米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数量分别为7.31个、3.31个、2.23个、1.05个和0.89个,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表明全国重点矿区矿业秩序正在好转。
(2)从违法类型分析, 2006— 2010年, 无证开采、越界开采、擅自改变开采方式、擅自改变开采矿种、以采代探等各种违法类型总量分别为13 435处、3 862处、121处、59处、181处和343处, 分别占违法总量的74.6%、21.5%、0.7%、0.3%、1%和1.9%。违规开采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为主。
(3)全国主要违规区域主要位于河北迁安、承德、张北, 山西宁武— 朔州、乡宁— 柳林、晋城, 河南栾川、渑池, 山东胶东、黑旺、嘉祥, 湖北宜昌、保康、荆襄、云应、天潜, 安徽庐枞、马鞍山, 广西平果、贵港、天等, 云南安宁县街, 福建永定、新罗, 新疆博乐、托里等矿区。其中, 河北、山西、辽宁等省份以煤矿、铁矿等的违法开采为主; 山东以金矿、铁矿等为主; 河南以煤矿、铝土矿和钼矿为主。南方诸省主要以磷矿、稀土矿、煤矿和石材为主。
(4)矿产疑似违法图斑的违法主体多为个体采矿业者, 占违法总量的63.7%~67.2%; 集体经济和股份制企业违法比例为25.4%~31.2%; 国营企业违法比例为5.1%~7.3%。绝大多数煤矿(87%以上)、金属矿产(76%以上)的违法开采行为是由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实施的; 多数(63%)的非金属矿的违法开采行为是由个体采矿业者实施的。
1.5.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编制了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占地分布图(图3), 初步查明了全国重点矿区的矿山占地情况。2006— 2010年, 先后在全国重点矿区查明的矿业活动占地面积分别为3.99、4.43、12.17、29.06、25.56万公顷, 占当年监测面积的5.75‰ 、4.39‰ 、5.66‰ 、6.40‰ 、7.21‰ , 显示随着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 矿业活动逐渐规范, 矿山建筑面积不断加大, 矿山占地呈增加趋势; 全国累计查明疑似违法矿业用地分别为0.73、0.55、1.06、1.93、2.01万公顷, 分别占当年监测面积的万分之10.77、6.36、4.52、4.25和5.67, 违法占地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2010年有所反弹。
(2)编制了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 初步查明了全国重点矿区的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大型地质灾害的变化情况。2006— 2010年, 累计监测各类地质灾害(点)6 596处。其中, 滑坡359处、崩塌170处、泥石流307处、地面(采空)塌陷293处(塌陷坑4 168个)、地裂缝855处、煤火自燃106处、工矿型荒漠化338处, 分别占总量的15%、7%、13%、12%、35%、4%和14%。
(3)2006— 2010年, 累计监测各类矿山环境污染(点)327处, 其中, 水体污染122处、粉尘污染170处、大气污染35处, 分别占总量的37%、52%、11%; 矿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省份为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山东、安徽、江西等。其中, 内蒙古以粉尘污染为主, 主要为中、东部地区的尾矿库和开采场引起的粉尘污染和中、西部地区煤矿和金属矿开采引起的水体污染; 山西主要为煤矿开采引发的粉尘和大气污染。
(4)开展了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评价工作。圈定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19 030 km2, 较重区157 756 km2、一般区475 122 km2, 分别占总量的3%、 24%和73%(图4)。
1.5.3 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
按照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 全国现有各类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2 450个, 其中, 鼓励开采区1 174个, 限制开采区701个, 禁止开采区517个。5年中, 项目对其中的716个(鼓励开采区33个, 限制开采区60个, 禁止开采区8个, 其他规划区11个, 占总量的29.22%)进行了监测, 发现只有22个规划区的执行情况与要求不符。对116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区(占总量的30.13%)进行监测, 发现8个规划区执行了规划意见, 完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指标; 27个尚未进行治理; 81个规划区正在完成治理任务。
(1)以提高全国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 通过5年的工作, 逐步建成了矿山遥感监测的技术体系, 初步建立了矿山遥感监测理论体系。对涉及资料整理、影像制作、信息提取、外业验证、成果入库等各工作阶段的技术方法进行详细研究并据此进行程序化开发, 编写出版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指南》[2]、《矿山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3]、《中国矿山遥感监测》[5]等多部专著, 为全国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从监测底图生产、信息提取、外业核查、成果图编制、综合研究、成果报告编审等多个方面, 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作为局标准在矿山遥感监测工作中执行, 为矿山遥感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2014年, 相关标准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委员会的审核, 定名为《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规范》(DZ/T0266-2014), 由国土资源部作为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发布, 填补了行业空白。
(3)开发了矿山遥感监测外业核查系统V1.0(软著登字第0466343号)、矿界文件转换生成器和解译信息属性录入等软件, 规范了矿山遥感监测内业、外业工作内容,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建成了全国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V1.0(软著登字第0466340号), 实现了海量调查与监测成果的快速查询浏览、可视化表达和应用分析, 通过对监测成果的空间分析和数据挖掘, 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矿业秩序整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提供辅助决策工具。
(4)首次基本查明了全国重要规划区、矿集区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 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监管、新一轮规划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首次基本查明了全国重要规划区、矿集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对重点矿山地质灾害集中区开展了连续监测, 为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及时服务; 以2006— 2010年监测成果为基础, 首次建立了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本底数据库, 为全国矿山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以为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提供快速服务为目标, 编制了1:400万全国重点矿区矿产疑似违法图斑分布图、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占地分布图、全国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等成果, 首次全面反映了我国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5)按年度及时汇总提交了监测成果数据, 为遏制和打击矿产资源违规开采行为提供了准确、高效的技术依据, 在项目成果及时为政府决策服务方面提供了范例。
(1)2006— 2010年的矿山遥感监测工作主要以国外的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相关数据处理方法亦针对国外数据开展。随着我国国产卫星技术的不断提升, 目前的矿山遥感监测工作主要利用国产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包括数据质量检查、快速纠正、自动匀色等在内的国产数据处理方法急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尽管前期矿山遥感监测工作已经在规划、开发、环境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但监测周期过长、应急监测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应根据国家矿政管理工作需要, 开展无人机、红外(夜视)等新型传感器技术研发,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 开展国家后备资源基地、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治理效果等调查与监测。
通过5年的研究, 全国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成, 矿山遥感监测理论初步形成, 为开展覆盖全国范围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历年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相关成果数据已经在各年度矿政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全国非法采矿/用矿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矿山遥感监测正在或已经成为全国矿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
综合以上研究和分析, 我们认为, 矿山遥感监测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期次。自2006年以来, 中国地质调查局每年均部署矿山监测项目, 实现了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矿区的全覆盖, 部分地区甚至实现了二年或三年的连续监测。但由于经费的限制, 这项工作还远不能满足国土地资源部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等工作的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矿山监测工作力度, 扩大覆盖范围, 增加监测期次, 使矿山遥感监测成为一项日常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制, 建立健全中央、地方相结合, 定期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矿山遥感监测体系, 加快开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区, 特别是老矿业基地和重要矿产开采区(带)的矿山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完善技术体系, 大力推进国产数据应用。目前, 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应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动态监管技术体系, 大力推进国产卫星数据在矿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实现基于国产数据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动态巡查, 为矿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及时、详尽的信息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目前, 矿业活动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远大于已经恢复治理的面积, 应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执行力度, 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进程, 逐步改善矿区环境质量。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使我国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
(4)进一步加强矿山遥感监测成果资料的转换应用。应进一步加强矿山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 针对矿山遥感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重大环境问题, 进行全面排查和清查,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