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蔺新望, 张亚峰, 王星, 赵端昌, 郭岐明, 吕军利
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6

作者简介: 蔺新望(1972—),男,硕士,构造地质学,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Email:aimom84@163.com

摘要

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地区发育一套片岩、片麻岩,从境内铁列克以东的塔乌乃萨孜一带向东南延伸到蒙古阿尔泰山南坡,统称冲乎尔—青河构造建造带。该带以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复杂的变形变质特征,成为研究阿尔泰造山带发展、演化的重要热点之一。通过对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地区变质岩(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区域地层对比等,按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认为该套地层经受过中深层次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达角闪岩相,是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系基底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古元古代克木齐岩群和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变形具有多期次和多层次的特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均保留了丰富的构造变形形迹。

关键词: 克木齐岩群; 苏普特岩群; 前寒武纪地层; 变形期次; 富蕴地区; 新疆
中图分类号:P5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5)06-0042-11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Precambrian Strata in Fuyun area, Xinjiang
LIN Xin-wang, ZHANG Ya-feng, WANG Xing, ZHAO Duan-chang, GUO Qi-ming, LÜ Jun-li
Shaanxi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n, Shaanxi 710016,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a lithology is comprised of schist and gneiss in Altay, northwestern Xinjiang. The Altay area is a part of the Chonghuer-Qinghe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zone extending from Tawunaisazi to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Mongolian Altai. The construction zone with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s an active research topic 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Altai orogen.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metamorphism, deform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rocks (Precambrian) in Altai region, and by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e divided the strata into construction-rock (strata) units. We proposed the strata undergone in-depth regional dynamo-thermal metamorphism of amphibolite facies, and the strata was a part of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Altai regi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Kemuqi Group (early Paleoproterozoic) and Supute Group (middle Paleoproterozoic) had characteristics with multi-stage and multi-level, and reserved extensive tectonic deform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levels.

Keyword: Kemuqi Group; Supute Group; Precambrian; deformation stage; Fuyun area; Xinjiang
0 引 言

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大量发育一套中深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片岩、斜长角闪岩等, 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1, 2, 3, 4, 5, 6, 7, 8, 9], 但其形成时代尚存在争议。庄育勋[3]认为该套变质岩系是古生代变质地层, 是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中国-哈萨克斯坦联合地质科学考察队将其绝大部分划为古— 中元古代克木齐群和新元古代富蕴群变质岩系, 并将其作为阿尔泰造山带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6]。也有学者在该套片麻岩中未获得前寒武纪年龄信息[10, 11, 12], 从而认为不存在前寒武纪地层或者该套地层应该解体区别对待。然而, 有学者[13, 14, 15, 16]通过对该区花岗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元古宙锆石年龄信息, 同时花岗岩以及变质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等从侧面证实阿尔泰造山带存在古老的陆壳基底[17, 18]。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这些变质岩系形成时代的确定多根据古植物化石、地层岩石特征对比和锆石U-Pb、全岩Sm-Nd年龄数据等[5], 而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非常少。此外, 对该套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变质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也成为制约该套地层属性认识的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 笔者在近年来主持完成的新疆1∶ 25万可可托海幅、江德勒克幅区调修测和新疆青河县1∶ 5万阿尔沙特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系统开展了富蕴、青河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调查,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构造变形序列, 并与区域大地构造事件进行了配套, 以期为阿尔泰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层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1 研究现状

关于阿勒泰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变质岩系)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 科学家们在阿尔泰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李承三等提出中国阿尔泰及西邻哈萨克斯坦库尔丘姆-卡利吉尔等地中深变质岩的时代为前寒武纪, 将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北的较高级变质岩系划为前寒武纪中央结晶带; 而庄育勋、Windley[3, 19]等认为是古生代岩层在构造条件下受花岗岩的热力作用变质而形成的, 这两种观点的争议一直延续到现在。

1975年, 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开展富蕴幅1∶ 20万区调时, 于乌恰沟分水岭北1 km处原划为泥盆系康布铁堡组灰黑色大理岩中采到的微古植物化石,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鉴定, 后经新疆地质研究所彭昌文的复查, 认为有大量蓟县系中常见的“ 冠状植物” 等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化石, 指出阿尔泰地区有前寒武系存在(① 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 200 000富蕴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1978.)。在1985年和1992年编制的新疆地质图中, 划出一个蓟县系的楔形小断块, 作为前寒武系基底“ 天窗” 。此后, 普遍将出露在富蕴县乌恰沟上游分水岭以北, 呈北西西至南东东向延伸的一套变质岩系看作阿尔泰地区出露的最老地层, 时代为蓟县纪[20]。1988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额尔齐斯河沿岸, 原划为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组变质岩中采到震旦纪孢粉, 1990年将出露于额尔齐斯大断裂北侧, 也克沙尔布拉克金铜矿点以北地区的一套以片麻岩、混合岩为主的中深变质岩划为前寒武纪地层。胡霭琴等[5]获得富蕴县城西石榴子石片麻岩的全岩Nd模式年龄TDM=2.6 Ga, 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2 349± 226) Ma, 指示了阿尔泰造山带古元古代地层的存在。

1990— 1994年间,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地质科研队[6, 7]划出了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出露的范围, 并将李承三对阿尔泰元古宇命名的克木齐系厘定为克木齐群, 代表古元古界, 同时获得阿热勒托别东北地区的片麻岩和混合岩锆石U-Pb上交点年龄(1 375± 24)Ma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6]。2000年新疆1∶ 100万地质图首次使用苏普特岩群这一名称, 代表中元古界。此后, 胡霭琴[5]获得阿尔泰南缘片麻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 357± 52)Ma。

2008年新疆地质调查院在青河县北部开展1∶ 5万矿产调查时(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新疆阿热勒托别地区1∶ 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2008.), 在1∶ 20万德柳、青河幅所划中— 晚奥陶世哈巴河群中亚群中所取的Sm-Nd全岩等时线同位素年龄样品Nd模式年龄为1 206~1 409 Ma, 将其时代暂定为中元古代。此外, 笔者在青河县大青格里河一带昆格依特岩体中获得了1 061~1 063 Ma的捕获锆石年龄, 与岩体围岩时代相吻合[16]。从变质岩石建造类型、变质程度及所处构造部位、变形特征上看, 与邻区所划的苏普特岩群(2000年新疆1∶ 100万地质图首次使用)可以对比, 是目前阿尔泰造山带所划出的时代较老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代表阿尔泰古陆壳基底。

2 地层划分及物质组成

2010— 2013年, 笔者主持完成了“ 新疆1∶ 25万可可托海、江德勒克幅区调修测” 项目, 通过系统地质调查, 结合前人各类综合研究成果, 依据岩性特征和变质程度对该地区内阿尔泰地层区中的深变质岩系进行了全面厘定, 将原划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中的一套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深变质岩系厘定为古元古代克木齐岩群; 将原划中— 晚奥陶世哈巴河群、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及中泥盆世阿尔泰组中的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厘定为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③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新疆1∶ 250 000可可托海、江德勒克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西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2013.)(图1)。

图 1 新疆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分布简图
1. 第四系; 2. 喀喇额尔齐斯组; 3. 红山嘴组; 4. 那林卡拉组; 5. 姜巴斯套组; 6. 黑山头组; 7. 库马苏组; 8. 阿勒泰组; 9. 泥盆纪硅质岩; 10. 正格河火山岩; 11. 康布铁堡组; 12. 库鲁木提群; 13. 白哈巴组; 14. 东锡勒克组; 15. 喀纳斯群; 16. 苏普特岩群; 17. 克木齐岩群; 18. 印支期侵入岩; 19. 华力西期侵入岩; 20. 加里东期侵入岩; 21. 地质界线; 22. 断层; 23. 国境线; 24. 村镇
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Fuyun area, Xinjiang

2.1 克木齐岩群

克木齐岩群为一套经历多期变形、变质的高角闪岩相变质岩系, 岩性主要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二长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等, 为阿尔泰地区目前所厘定的时代最老地层, 其变质程度深、变形强烈, 岩性复杂, 混合岩化普遍发育。由于断裂及晚期岩浆侵入破坏, 地层连续性差, 总体无序无层, 糜棱岩、石香肠、构造鱼、流变褶皱、无根褶皱广泛发育(图2)。

图 2 克木齐岩群变形构造
a. 流变褶皱构造; b. 旋转碎斑构造; c. 肠状褶皱构造; d. 石香肠构造
Fig.2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Kemuqi Group

从宏观角度来看, 为收缩体制下加厚的重复叠置岩片, 上、下关系不可分。在乌恰山中部出露宽度最大, 向西北延伸出露宽度减小, 该岩群内常见辉绿岩墙(脉)、花岗岩脉穿插, 普遍具强烈混合岩化, 由于经历了多期次、深层次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 原岩结构构造已消失殆尽, 普遍存在地层加厚或构造流失甚至缺失, 研究区内该套地层经历了不同期次的推覆剪切作用, 形成一种无序的叠置关系。

克木齐岩群从岩性组合看与新疆北部古元古界基本可以对比。天山区相应层位自西向东分别为木扎尔特岩群、那拉提岩群、温泉岩群、北山岩群等。岩性均以片麻岩、混合岩、斜长角闪岩为主, 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 角闪岩相, 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发育。但研究区克木齐岩群与其相比, 大理岩相对不甚发育。

2.2 苏普特岩群

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 分布于富蕴— 锡泊渡断裂以南额尔齐斯构造带中和二台断裂西侧可可托海镇— 铁买克乡— 阿克沃巴一线以及青河县喀拉布腊他乌、昆格依特青格里河流域等地, 呈构造岩片产出。苏普特岩群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 为各类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等, 其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 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属低— 中压相系。从野外宏观上看, 苏普特岩群各变质岩岩石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各类岩石之间呈构造面理接触, 岩石类型呈连续过渡变化, 岩层发育紧闭褶皱、多级不对称褶皱等, 为一套经历多期变形、变质的构造岩石地层。

在额尔齐斯构造带内, 岩石糜棱岩化、角岩化、混合岩化强烈。总体以片麻岩发育为特征, 夹有少量片岩, 变质相对较深, 各地岩性总体变化不大, 地层中有大量伟晶岩脉穿插, 在可可托海一带尤为壮观。

在青河县齐巴哈勒盖一带其上与震旦纪— 早寒武世喀纳斯群呈构造接触, 原1∶ 20万区调将局部地段划为整合接触关系, 主要依据是二者岩层产状(片理产状)倾向一致, 似为整合接触。本次工作经过仔细观察, 二者虽然倾向一致, 但倾角略显不同, 且在上覆地层中见有极少砾石存在, 砾岩成分为较老地层组分。从大范围看, 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别较大(下伏地层为低角闪岩相, 上覆地层为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类型亦不相同(下伏地层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上覆地层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在多期变形和强烈变质作用影响下, 两套地层不整合, 特别是平行不整合的证据难以查明, 两套地层有时岩性上却呈一种渐变关系, 即有人称之为“ 隐蔽不整合” 。

3 变质特征
3.1 岩石类型

研究区主要岩石类型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类, 这些不同的岩石类型组成了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实体, 详细岩石学特征见表1

表 1 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中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rocks of Precambrian in Fuyun area
3.2 结构构造

变质岩岩石的结构构造在表1中已进行了简单描述, 不同的岩石类型, 其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片麻岩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纤状不等粒变晶结构、筛状变晶结构等, 构造为片麻状构造和平行状构造等。

3.3 矿物共生组合

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 且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和岩浆热事件作用, 岩石普遍发生了变质和变形。不同岩石中所出现的变质矿物或特征变质矿物是有差异的, 究其原因, 一方面取决于原岩的物质组成, 另一方面则与区域构造背景及应力作用的不平衡性有关。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不同岩石中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面貌, 清晰地反映了其变质历史和期次(表2)。

综合分析不同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和宏观上岩石变质变形特征, 前寒武纪地层是经过多期次的变质, 特点是主要的临界变质反应(Bit+Sl+Q=Gr+Kp+H2O), 均说明其具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特色, 属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 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在575~700℃之间, 压力为0.2~1.0 GPa。

表 2 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中不同岩石变质特征 Table 2 The metamorphic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rocks of Precambrian in Fuyun area
3.4 变余组构标志

研究区变质岩中各类变质岩虽经多期变质改造, 但反映原岩特征的某些残余组构仍隐约可见, 变余组构特征见表3

表 3 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变余组构特征 Table 3 The fabric characteristic of metamorphic of Precambrian in Fuyun area
3.5 副矿物标志

研究区变质岩中副矿物组合及锆石特征见表4, 由表中可以看出, 其中锆石系多成因产物, 沉积型、变质型、岩浆型均存在, 但变粒岩中以沉积型为主。

表 4 副矿物组合及锆石特征 Table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zircon of Precambrian in Fuyun area
3.6 多期变质作用

在其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历史中, 先后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和岩浆热事件作用的叠加, 形成了许多有世代关系的矿物组, 并由进变质达角闪岩相, 经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发生了退变质作用。

黑云母在片麻岩中多由角闪石变质而来, 继而又发生了进一步的退变, 转化为绿泥石、白云母和毛发状矽线石; 石榴子石为变斑晶、残缕结构, 其内的石英包裹体发生了重结晶和平行排列, 并有少数

子石榴石退变质为黑云母; 斜长石被钾长石交代, 形成微斜长石, 另外还可以形成绿帘石和绢云母。

根据上述矿物间的演绎关系分析, 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原始沉积物(主要为砂质、泥砂质、钙泥质、碳酸盐)经晋宁期变质作用, 形成了角闪石;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使黑云母发生退变, 形成了绿泥石、白云母等; 华力西期— 印支期变质作用, 残留黑云母蚀变为矽线石、白云母等; 石榴子石、石墨、方柱石、透辉石、透闪石在这一构造变质事件中形成, 并演化发展, 在晚期构造应力为主的前提下, 再发生退变, 石榴子石形成了黑云母等。最后一次热构造事件发生在燕山期, 主要的变质作用发生在构造强烈地段, 即断裂构造带侧旁和岩浆活动区周围地层中, 发生的变质矿物演化, 构造带侧旁为退变质作用, 如黑云母蚀变为绢云母、白云母等。

综上所述, 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岩石至少经历了4次以上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影响, 发生了不少于4次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属多期次的变质作用叠加的变质岩区。

4 变形特征

从目前获取的实际资料综合分析, 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构造变形期次可划分为4期, 即晋宁期区域片麻理构造、加里东期— 华力西早期推覆剪切构造、华力西晚期开阔褶皱构造和印支期— 燕山期走滑构造。

4.1 晋宁期区域片麻理构造

晋宁期是古中国大陆陆块重要的构造活动和岩浆热事件活动时期[21], 本区前寒武纪地层(克木齐岩群、苏普特岩群)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影响, 岩石发生了明显的变质和构造变形。其变形机制主要是在深部构造层次剪切流变作用下形成的透入性微片麻理构造。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结晶分异条纹和条带、褶皱构造变形、韧性剪切带等。这些构造变形已被后期构造叠加破坏, 保留的是条纹和条带状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等。片麻岩是晋宁期变质变形的产物。

研究区该时期变质地层中能够辨认的早期变形构造(Sn+1), 为强烈的面理置换作用, 使矿物定向排列, 形成微片麻理(图3), 导致古老侵入岩由块状构造向片麻状构造转变, 岩石由沉积岩向变质岩开始转变。在黑云斜长片麻岩的片麻理由长英质粒状矿物(> 70%)与其间断续定向分布的片状矿物黑云母构成; 斜长角闪岩片理面平直, 由柱状角闪石平行定向排列构成; 钙硅变粒岩中粒状矿物含量较高, 面理粗糙。局部大理岩重结晶程度较高, 方解石颗粒粗大(24 mm), 面理不发育。从片麻理区域分布统计情况看, 除局部受后期变形改造外, 总体呈近东西向平行“ 岩层” 层面。

图 3 片麻理构造素描图Fig.3 The sketch of gneissosity structure

4.2 加里东期— 华力西早期推覆剪切构造

该时期的变形构造主要表现为中深层次环境下的变形构造, 经过震旦— 寒武纪相对扩张后, 受加里东运动影响, 古亚洲洋(额尔齐斯洋)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 研究区前寒武纪地层经历了这一构造变革时期, 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以区域片麻理(Sn+1)为变形面, 铸造成顺层掩卧褶皱、紧闭同斜褶皱, 顶厚褶皱和流褶皱及旋斑构造等剪切褶皱系统, 局部大理岩层中则表现为顺层剪切带, 形成条带状大理岩。野外褶皱要素统计结果表明, 该期褶皱枢纽倾向多在250° ~290° 之间变化, 倾角30° ~50° , 消除后期构造干扰因素外, 剪切运动方向大致为180° , 反映出构造的生成与水平方向强应力有关。此外, 该期褶皱还以尺度小(露头级)、形态复杂、样式不确定为特点, 表现为中深构造相的塑性流变特征。

图 4 糜棱岩中矿物晶体变形素描图Fig.4 The sketch of deformation of mineral crystals in mylonite

图 5 苏普特岩群D2构造变形素描
(a)节状石香肠构造; (b)窗棂构造; (c)肠状构造; (d)旋转碎斑构造
Fig.5 The sketch of D2 structure deformation in Supute Group

同时由于该时期的推覆剪切作用也使本地区发育一系列区域性的糜棱面理, 面理构造主要由片状矿物(绢云母、白云母和绿泥石)的定向平行排列和粒状矿物的拉长定向构成(图4), 与之伴生的线理构造有矿物拉伸线理、粘连型石香肠(图5a)、窗棂构造(图5b), 同时发育肠状构造(图5c)、旋转碎斑构造(图5d)等, 强变形带中发育鞘褶皱。其中在苏普特村一带克木齐岩群中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以片麻理(Sn+1)形成的褶皱面理(Sn+2)被该期糜棱面理(Sn+3)置换改造形成长英质糜棱岩。侵入克木齐岩岩群中的花岗岩受该期剪切作用, 形成花岗质糜棱岩, 糜棱面理以石英的拉丝构造与长石的旋转碎斑为主。据野外观测, 该期剪切推覆构造铸就了克木齐岩群、苏普特岩群与上覆地层之间的现今构造叠覆关系。所发育的韧性剪切带规模宏大、分带清楚, 强变形带中S-C组构发育(图6), 矿物拉伸线理发育, 长石以δ 型旋斑出现, 长英质脉体呈揉皱出现, 而弱变形域内, 长石多成σ 型碎斑。

图 6 糜棱岩中S-C组构Fig.6 The S-C fabric in mylonite

4.3 华力西晚期开阔褶皱构造

晚泥盆世— 早石炭世, 随着有限洋盆完全消亡, 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开始对接碰撞[18], 岩浆活动也较频繁, 陆壳的抬升也非常明显。由此产生的构造效应, 主要表现为浅表层次的褶皱、断裂构造、节理构造等。该时期的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以糜棱面理为变形面, 形成区域级、露头级宽缓等厚褶皱(图7)。该期褶皱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枢纽产状, 250° ~290° ∠25° ~30° , 长宽比一般为2∶ 1~3∶ 1, 轴面劈理345° ∠70° , 矿物擦痕线理较发育, 反映了浅部构造相收缩体制下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形成的褶皱构造。为区内造山运动的产物, 并从此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

图 7 苏普特岩群D3构造(宽缓等厚褶皱)变形素描图Fig.7 The sketch of D3 structure deformation in Supute Group

4.4 印支期走滑构造

华力西末期, 随造山运动发展到末期, 阿尔泰造山带进入大规模的应力调整释放阶段[22], 沿板块前缘的先期北西向断裂痕迹进行叠加改造, 形成区域性的左行走滑断裂系, 如富蕴— 锡泊渡断裂等。本区受挤压产生的北北西向剪切裂隙, 局部被逐渐追踪贯通, 发展演化为大型右行走滑断裂, 如可可托海— 二台断裂。研究区克木齐岩群、苏普特岩群中的浅表层次环境下的变形构造也较明显, 发育有较多的断裂构造和宽缓褶皱等, 其中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脆性, 形成大量的破碎带和构造角砾岩带。韧脆性断裂以短距离、规模小为特点; 韧性断裂多形成水平走滑形迹, 明显对地层、岩块、侵入体形成一定破坏和错位。褶皱构造带以背形和向形形式反映在较大范围, 对前期构造发生了改造和叠加, 使区内的构造更趋复杂和多样化。

5 区域构造演化变形史

目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阿尔泰造山带存在前寒武纪基底[17, 18], 笔者研究的古元古代克木齐岩群和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便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前者为结晶基底, 后者为褶皱基底, 二者共同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构造演化历史, 保留了丰富的构造变形遗迹。

新元古代末, 随着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 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分裂, 其间形成以阿尔曼太、扎河坝和额尔齐斯等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古亚洲洋[23]。此时在阿尔泰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巨厚层的震旦— 寒武纪喀纳斯群类复理石建造。克木齐岩群和苏普特岩群形成区域性的片麻状构造。

大致从晚寒武世开始, 古亚洲洋开始向北俯冲于西伯利亚板块之下, 阿尔泰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为活动大陆边缘[24], 强烈且持续的俯冲挤压作用使阿尔泰前寒武纪地层遭受明显的变质变形, 在区域片麻理的基础上, 叠加形成了一系列顺层掩卧褶皱、流变褶皱、紧闭同斜褶皱以及糜棱面理、旋转碎斑构造、石香肠构造等剪切构造。俯冲挤压作用持续进行, 至泥盆纪末期— 早石炭世, 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区域上以糜棱面理为变形面, 形成露头级开阔褶皱构造, 同时铸就了阿尔泰南缘现今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格架。

约350 Ma的布尔根碱性花岗岩侵入到已褶皱的泥盆纪— 早石炭世地层[25], 标志着古生代主期造山作用基本结束, 区域转入拉张背景, 进入大规模应力释放调整阶段, 沿板块前缘的先期北西向断裂进行叠加改造, 形成区域性走滑断裂, 如富蕴— 锡泊渡断裂等。克木齐岩群、苏普特岩群受其影响也形成了大量露头级剪切走滑构造。

6 结 论

(1)对阿尔泰山南缘富蕴地区, 额尔齐斯构造带以北变质地层有了新认识, 初步将该地区原划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中— 晚奥陶世哈巴河群、中泥盆世阿勒泰组中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深变质岩系厘定为古元古代克木齐岩群; 将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厘定为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

(2)通过对区内不同构造带中面理、线理、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共生组合的观测研究, 对不同构造岩石地层构造变形进行了变形序次研究。根据其产出特征、构造层次和形成机制, 通过对比分析, 将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构造变形期次划分为4期, 即晋宁期区域片麻理构造、加里东期— 华力西早期推覆剪切构造、华力西晚期开阔褶皱构造和印支期走滑构造。

致谢: 野外工作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徐学义研究员、李荣社教授级高工和陈隽璐研究员等的指导; 匿名评审人提出了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 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何国琦, 韩宝福, 岳永君, .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分区和地壳演化. 新疆地质科学(第2辑)[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9-20. [本文引用:1]
[2] 彭昌文, 高振家, 陆松年. 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划分和对比[J]. 新疆地质, 1991, 8(4): 329-339. [本文引用:1]
[3] 庄育勋.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热动力时空演化和造山过程[M]. 长春: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4: 10-36. [本文引用:3]
[4] 胡霭琴, 张国新, 李启新, . 新疆北部主要地质事件同位素年表[J]. 地球化学, 1995, 24(1): 20-31. [本文引用:1]
[5] 胡霭琴, 张国新, 张前锋, . 阿尔泰造山带变质岩系时代问题的讨论[J]. 地质科学, 2002, 37(2): 129-142. [本文引用:4]
[6] 李天德, 祁志明, 昊柏青, .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质及成矿研究的新进展[C]//中国地质学会. 献给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 256-259. [本文引用:4]
[7] 李天德, 波里扬斯基B H .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J]. 新疆地质, 2001, 19(1): 27-32. [本文引用:2]
[8] 连政, 陈君华. 富蕴县乌恰沟一带变质岩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J]. 新疆地质, 2011, 29(4): 389-392. [本文引用:1]
[9] 柳献军, 徐新芳, 李鑫, . 青河北中深变质岩系时代归属及地质意义[J]. 新疆地质, 2012, 30(增刊): 53-54. [本文引用:1]
[10] 胡霭琴, 韦刚健, 邓文峰, . 阿尔泰地区青河县西南片麻岩中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06, 22(1): 1-10. [本文引用:1]
[11] 刘国仁, 秦纪华, 赵忠合, . 新疆阿尔泰额尔齐斯构造带片麻岩的锆石U-Pb 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08, 22(2): 190-196. [本文引用:1]
[12] 雷永孝, 周刚, 秦纪华, . 新疆富蕴县苏普特一带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 SHRIMP定年[J]. 西北地质, 2010, 43(1): 44-53. [本文引用:1]
[13] Wang T, Hong D W, Jahn B, et al. Timing, petrogenesis, and setting of paleozoic synorogenic intrusions from the Altai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accretionary orogen[J]. Journal of Geology, 2006, 114: 735-751. [本文引用:1]
[14] 张进红, 王京彬, 丁汝福. 阿尔泰造山带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岩锆石特征和铀-铅年龄[J]. 中国区域地质, 2000, 19(3): 281-287. [本文引用:1]
[15] 宋国学, 秦克章, 刘铁兵, . 阿尔泰南缘阿舍勒盆地泥盆纪火山岩中古老锆石的U-Pb年龄、Hf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10, 26(10): 2946-2958. [本文引用:1]
[16] 张亚峰, 蔺新望, 王星, .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昆格依特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14, 28(1): 16-28. [本文引用:2]
[17] 陈斌, Borming Jahn, 王式洸. 新疆阿尔泰古生代变质沉积岩的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制约[J]. 中国科学(D辑), 2001, 31(3): 226-232. [本文引用:2]
[18] 王涛, 童英, 李舢, .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时空演变、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意义——以中国阿尔泰为例[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0, 29(6): 595-618. [本文引用:3]
[19] Windley B F, Guo J H, Li Y Y, et al. Terran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Altai. Abstracts in IGCP-420 workship. Urumqi, Xinjiang, China, 1998. [本文引用:1]
[20] 高振家, 陈晋镰, 陆松年, . 新疆北部前寒武系[C]//地质矿产部《前寒武纪地质》编辑委员会. 前寒武纪地质(第六号).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1-83. [本文引用:1]
[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 34-44. [本文引用:1]
[22] 张招崇, 周刚, 闫升好, . 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启示[J]. 地质学报, 2007, 81(3): 344-358. [本文引用:1]
[23] 肖序常, 汤耀庆, 冯益民, . 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 1-171. [本文引用:1]
[24] Windley B F, Krner A, Guo J H, et al. Neoproterozoic to palaeozoic geology of the Altai orogen, NW China: new zircon age data and tectonic evolution[J]. The Journal of Geology, 2002, 110: 719-737. [本文引用:1]
[25] 代雅健. 阿尔泰布尔根碱性花岗岩的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