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分析
王永飞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61

第一作者简介: 王永飞(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Email:wanglfp@126.com

摘要

西秦岭南亚带的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中国重要的十大铀资源基地之一,但是在加大找矿深度、扩大资源量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详实野外勘查和研究,总结出了若尔盖地区硅泥岩型铀矿的矿体形态、产出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即矿床主要产于下志留统一套浅变质硅质岩、灰岩、板岩层中,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矿体严格受岩性、构造、硅灰岩组合体3要素控制; 提出了“断裂构造-硅灰岩组合体-岩性界面”3要素组合控矿的成矿规律,以及“组合成矿”和“深源流体”对若尔盖铀成矿起主导作用的新认识。

关键词: 碳硅泥岩型; 铀矿; 成矿规律; 控矿因素; 若尔盖
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5)08-0017-08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arbonaceous-Siliceous-Pelitic Rock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Zoige
WANG Yong-fei
Sichuan Institute of Nuclear Geology, Chengdu 610061, China
Abstract

The Zoige carbonaceous-siliceous-pelitic rock type uranium deposits locate at the south subzone of western Qinling Mountains, which is one of the ten largest uranium resource bases in China. How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need to be answered, such as deep exploration, resource expansion and ore genesis. The shap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for ore bodies of Zoige carbonaceous-siliceous-pelitic rock type uranium deposit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recently years. These layered, lenticular and lentil ore bodies mainly occur in Silurian low metamorphic siliceous rocks, limestone and slate, and these ore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structure and siliceous limeston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hree essential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fault structure, siliceous limestone and lithological boundary.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and deep fluid hav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uranium deposits of Zoige area.

Keyword: carbonaceous-siliceous-pelitic rock type; uranium deposit;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Zoige
0 引言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的四大类型铀矿床之一, 在我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 主要见于川西北、甘南、湘西、湘中以及赣西北地区。本文研究区若尔盖位于川西北秦祁昆成矿域秦岭— 大别山铀成矿带的西段, 是我国十大重要铀矿勘查基地之一。该地区的铀矿床不仅规模大、品位高, 而且分布集中, 并伴有多种金属元素可供综合利用, 因而备受关注[1, 2]

近年来, 围绕若尔盖地区的成矿模式存在诸多观点。王驹[3]和毛裕年等[4]认为若尔盖地区的铀矿床经历了地层预富集— 蚀变预富集— 工业富集的成矿过程, 是在矿源层基础上通过自生自储方式的逐渐富集累积成矿。也有观点认为, 该区铀矿床的形成既不是外生也不是层控, 而是内生成矿作用产物, 铀源为中酸性侵入体, 铀主要由隐伏中酸性岩提供, 成矿介质溶液为以深部循环为主的混合水[5, 6, 7]。本文基于近期开展的地质调查项目, 对若尔盖地区铀矿床的矿体产出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对矿床控矿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 认为“ 组合成矿” 和“ 深源流体” 对若尔盖铀成矿起主导作用, 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概况

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 大别山铀成矿省南秦岭铀成矿带的西段(图1), 其南缘紧邻玛沁— 略阳深大断裂(F2)、若尔盖古陆以及由古生界构成的白龙江复背斜的西段。这种复杂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深部成矿作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Z)至白垩系(K), 其中泥盆系(D)和志留系(S)发育齐全[8]

图1 研究区地质单元划分和地质、矿床(点)分布简图
1.白垩系热当坝群; 2.上泥盆统陡石山组; 3.下泥盆统尕拉组; 4.上志留统卓乌阔组; 5.中志留统马尔组; 6.下志留统下地组; 7.下志留统拉拢组; 8.下志留统塔尔组; 9.下志留统羊肠沟组; 10.中奥陶统苏里木塘组; 11.寒武系太阳顶组上段; 12.下震旦统相龙卡组; 13.下震旦统赛伊阔组; 14.石英二长岩; 15.辉绿岩; 16.区域性大断层; 17.次级断层。 A.祁连— 龙首山铀成矿带; B.北秦岭铀成矿带; C.南秦岭铀成矿带。 Ⅰ .祁连北秦岭褶皱系; Ⅰ 1.走廊过渡带; Ⅰ 2.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 Ⅰ 3.中祁连隆起; Ⅰ 4 .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 Ⅰ 5.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 Ⅱ .东昆仑— 南秦岭褶皱带; Ⅱ 1.武当山隆起; Ⅱ 2.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 Ⅱ 3.礼县— 柞水华力西前陆褶皱带; Ⅱ 4.南秦岭华力西— 印支褶皱带。 ①.龙首山断裂; ②.八渡— 洛南断裂; ③.北祁连北缘断裂; ④.油房沟— 皇台断裂; ⑤.北祁连南缘断裂; ⑥.中祁连南缘断裂; ⑦.武山— 天水断裂; ⑧.宗务隆山— 青海湖南山断裂; ⑨.临潭— 山阳断裂; ⑩.玛曲— 略阳断裂
Fig.1 Map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震旦系(Z)为一套富含以近源为主的中酸性火山岩, 次为远源的花岗岩及白色石英砾石组成的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组合。寒武系( )— 志留系(S)为海底喷流和障壁海湾环境下形成的硅质岩和碳硅泥岩建造, 其中寒武系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磷的深源硅质岩建造, 是该区次要的产铀层位; 志留系以温泉— 益哇断裂(F1、F3)为界分为南、北2个沉积相带, 南相带为深海相复理石建造, 北相带为海底喷流与半封闭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碳硅泥岩建造, 下志留统具有3次海底喷流沉积韵律, 含3个层位, 其中含矿硅灰岩组合体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层位。

泥盆系(D)— 中三叠统(T2)为稳定型浅海陆棚环境下的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建造, 其间缺失中石炭统等, 常构成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使三叠纪及以前的地层遭受区域变质, 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 侏罗纪开始进入陆相山间断陷盆地沉积, 形成含煤建造、火山岩和红色碎屑岩沉积。

若尔盖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很发育(图1), 并伴有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9]。根据构造的展布特点, 区域构造以近EW向为主, NE向次之, 而SN向和NW向构造很不发育。近EW向断裂构造横贯全区, 以压性为主, 多为逆断层, 既是构造线, 也是地层的分界线。而NE向断裂构造以平推为主, 属于扭性或压扭性构造, 多呈逆时针扭动, 并切割EW向构造。NE向与EW向断裂构造往往纵横交错, 互相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菱形格状或网格状构造破碎带。这些断裂构造既是含铀热液上升和地下水渗透的良好通道, 也提供了后生改造的成矿空间。

若尔盖地区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出现在白依背斜核部及其西倾伏端附近(图1)。现已发现各种小型侵入体63个, 岩性有辉绿岩脉或岩墙、闪长岩、花岗岩与石英斑岩3类。其中, 辉绿岩出露面积约20 km2, 分布在垭口— 塔尔地段, 为基性浅成侵入岩体[10]; 闪长岩分布在温泉附近, 构成了中酸性闪长岩体群; 以花岗岩与石英斑岩为主的酸性侵入体则主要沿白依背斜北翼的弧形构造— 岩浆岩带分布。这些侵入体大多刚露出地表, 多数尚隐伏在地下深部。这3类侵入岩, 在空间上很少以单个侵入体产出, 常成群出现, 构成岩体群, 同时它们的形成序列与火山活动相对应[11]

2 矿床地质特征

若尔盖铀矿田西起川甘交界处的拉尔玛, 东至益哇, 呈EW向条带状沿白依背斜北翼并紧靠核部分布, 东西长约50 km, 南北宽约6 km, 面积约300 km2, 现已探明铀矿床10余个, 矿化点20余处(图1(b)), 绝大多数矿床呈隐伏状产出(约占矿床数量的90%), 仅有极少数矿床的部分矿体出露地表。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具有东疏西密的特点, 矿床规模和矿石品位也具有东低西高、东贫西富的特点[12]

2.1 矿体形状

矿体形状可分为2类: 一类主要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 陡倾斜, 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图2)。矿体倾向10° ~20° , 倾角65° ~75° , 常呈平行或斜列的边幕式产出, 此起彼伏, 且多为断续隐约出现的盲矿体, 规模较大, 长300 m以上, 厚度3~5 m, 常有膨胀和分支现象; 另一类主要受斜向断裂控制, 呈缓倾斜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串珠状、脉状矿体, 常赋存在硅灰岩破碎带或岩层中, 倾向为20° ~350° , 倾角45° ~50° , 最缓者30° 左右, 矿体长大于100 m, 厚度1.5~4 m, 规模中等到小, 形状变化较大, 且多围绕主矿体无规律成群分布。

图2 向阳东沟矿段27和31号线矿体分布图
1.下志留统塔尔组上段; 2.下志留统塔尔组下段; 3.下志留统羊肠沟组上段; 4.下志留统羊肠沟组下段; 5.板岩; 6.砂岩; 7.硅质岩; 8.含碳硅质灰岩; 9.粉砂岩; 10.铀矿体
Fig.2 Exploration section 27 and 31 in Donggou ore section of Xiangyang

2.2 赋矿地层

铀矿体主要赋存在下志留统羊肠沟组、塔尔组和拉垅组地层的硅灰岩组合体构造断裂中(图3), 呈近EW向展布, 产状与地层一致, 且与层间断裂构造基本吻合, 矿体沿走向延伸数十至百余米, 沿倾向延伸较稳定, 可达数百米, 矿体倾角68° ~83° ; 其次是赋存在硅质灰岩中炭板岩与硅质岩夹层的界面上。研究表明, 这3个组的地层岩性组合大体相似, 具有“ 砂岩+板岩” -“ 硅质岩+灰岩” -“ 板岩” -“ 砂岩” 的组合规律, 且矿体多产于这些岩性组合界面上[13, 14, 15]

图3 铀矿体赋存层位示意图(据文献[16])图(a): 1.下志留统羊肠沟组下段; 2.下志留统羊肠沟组上段; 3.下志留统塔尔组下段; 4.硅质灰岩; 5.硅质岩; 6.炭质板岩; 7.粉砂岩、炭质板岩; 8.实测、推测断层及编号; 9.前人圈定的铀矿体; 10.深部新圈定的铀矿体; 11.钻孔图(b): 1.砂板岩; 2.硅质岩; 3.炭质板岩; 4.灰岩、硅质灰岩; 5.白云岩; 6.铀矿体; 7.斜断层; 8.层间断层; 9.碎裂岩化; 10.角砾岩化; 11.剖面线编号; 12.中段高程Fig.3 Schematic diagram for ore bearing strata of uranium orebodies(after reference [16])

以降扎矿床和占哇矿床为例, 降扎矿床中长沟矿段矿体赋存在下志留统羊肠沟组上段硅灰岩组合体中, 硅灰岩组合体厚度小于103 m。Ⅱ 、Ⅳ 、Ⅰ 等主要矿体产于f2、f3、f5、f7、f1等层间断层中(图3(a))。

占哇矿床罗军沟矿段矿体赋存在下志留统塔尔组上段硅灰岩组合体中。硅灰岩组合体厚度小于127 m。占哇矿床②号主要矿体产于 f14f15f17等层间断层中, 赋存在硅灰岩界面部位(图3(b))。

占哇矿床下地矿段矿体赋存在下志留统拉垅组上段硅灰岩组合体中, 硅灰岩组合体厚度小于150 m。矿段内主要矿体产于层间断层中, 赋存在富含有机质的硅质岩、硅灰岩界面部位。

2.3 矿体分布位置

矿体受硅灰岩透镜体和断裂构造的控制。矿段内硅质灰岩富含炭质, 与炭质板岩互层, 次级断裂带、牵引褶皱、节理裂隙及后生充填的石英脉和方解石发育。铀矿体主要产于炭质含量高, 节理、裂隙、石英脉和方解石脉发育的硅灰岩层中(图4)。

图4 图4 若尔盖地区铀矿矿体构造位置示意图(据文献[12-13])图(c): 1.硅灰岩; 2.板岩; 3.致密硅岩; 4.灰岩; 5.断裂带; 6.铀矿体。图(d): 1.硅灰岩; 2.灰岩; 3.板岩; 4.致密硅岩; 5.铀矿体; 6.角砾岩; 7.压扭性断裂带; 8.张扭性断裂带Fig.4 Schematic diagram for structural position and uranium ore bodies of Zoige area (after reference [12-13])

研究显示, 断裂构造是若尔盖地区铀矿控矿第一要素, 铀矿床中的铀矿化与构造关系非常密切。

从矿床受控于构造所显示的特征上看, 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大体上可归纳为3种情况: ①交叉部位上盘的顺层断裂带中赋矿现象比较常见; ②在构造拐弯和收敛部位, 同时有NE向断裂交叉的情况下, 矿体往往产于拐弯和收敛部位; ③矿体直接赋存在构造交点及其两侧的顺层断裂带中(这种现象不太普遍)。

2.4 岩浆作用与蚀变分带

若尔盖地区热液活动强烈, 石英、方解石和黄铁矿脉大量产出, 局部尚可见其他硫化物脉。但总体上铀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宏观标志特征不十分明显, 除硅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外, 其他围岩蚀变现象的野外标志不易识别[17]

3 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分析

若尔盖铀矿体具有规模大、丰度高的特点。通过对若尔盖铀矿田已探明和控制铀矿床(体)产出部位的分析研究, 确立了“ 断裂组合-硅灰岩组合体-岩性界面” 3要素组合控矿的成矿规律。

3.1 断裂组合

(1)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为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有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岩石组合。这种组合有利于围岩中矿质活化转移, 而且有利于形成储矿构造体系。

(2)成矿作用受构造结合部位控制。有利的成矿环境往往为构造断裂切割2组塑性岩层(板岩)夹一组脆性岩层(硅灰岩组合体)部位。

铀矿化对赋存围岩的岩性组合有明显的选择性, 有利的岩性组合加上强烈的构造断裂作用, 往往可以构成有利的成矿环境。矿区NWW走向断裂带与NE向断裂组成菱形格状构造格架, 结点北西侧往往控制着铀矿床的定位; 而走向断裂带则控制着铀矿体的产出, 以及硅灰岩组合体内顺层断裂的发育。这两者均构成了矿区的含矿构造。

通过以往工作和近两年勘查工作的验证, 若尔盖地区铀矿体多数产于具有硅灰岩组合的断裂构造带中, 而其上下地层均为板岩。铀矿体主要产于硅质岩与灰岩之间发生的斜切断裂带部位, 与硅灰岩关系密切, 硅灰岩组合体为主要赋矿围岩。

3.2 硅灰岩组合体

硅灰岩组合体是指由上、下硅质岩与其之间的硅质灰岩、少量炭质板岩的岩性组合。若尔盖铀矿赋存于下志留统的硅灰岩组合体的特定部位。其特定因素有: ①硅灰岩组合体结构完整, 即硅灰岩组合体与上、下砂板岩呈断层接触; ②成矿硅灰岩组合体上、下为硅质岩, 中间为硅质灰岩并多夹层; ③含矿硅质灰岩和硅质岩均为含硅质、炭质、泥质等不纯的岩石; ④成矿硅灰岩组合体宽(厚)度不能过大, 一般在百米上下; 上硅质岩要稳定且较厚, 往往在宽度收缩和变化部位成矿。硅灰岩组合体是唯一的赋矿层体, 是若尔盖铀矿控矿的基本要素。

3.3 岩性界面(层位)

岩性界面是指板岩与硅灰岩组合体界面、含有机质的硅质岩、硅灰岩组合体岩性界面。矿体主要产出于硅灰岩组合体内硅质岩与硅质灰岩界面附近; 其次是硅质灰岩中炭板岩、硅质岩夹层界面。这里岩性界面必须与顺层断裂要素组合才能成矿, 且特定的岩性组合或岩性搭配, 显示出矿化对岩性的明显选择性。

深部钻探资料表明, 工业铀矿体主要产于志留系硅灰岩内。矿(化)体顶板为硅岩、板岩组合, 且均含炭质, 底板为硅质岩、板岩或含炭硅质板岩组合, 表明受硅灰岩岩性组合制约。在地表和浅部的下古生代寒武系中有工业矿体, 奥陶系硅质岩和砂、板岩中, 也见局部或零星铀矿化和铀异常。

志留系地层中各组地层并非都有矿产出。发现矿体的层位主要有羊肠沟组、塔尔组及拉拢组。研究表明, 这3个组的地层岩性组合大体相似, 具有“ 砂板岩” -“ 硅质岩+灰岩” -“ 板岩” -“ 砂岩” 的岩性组合规律。每个组地层岩性, 上部与下部均为砂岩和板岩, 中部为灰岩夹硅质岩, 而矿化恰恰主要发育在中部, 也就是说两套砂岩和板岩夹一套灰岩和硅质岩, 从而构成特定的岩性组合或岩性搭配, 显示出矿化对岩性的明显选择性。

3.4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若尔盖铀成矿带的分布与各类矿床脉岩(图5), 特别是中酸性脉岩带的分布在空间上基本重合, 暗示铀成矿与岩浆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图5 若尔盖地区岩浆岩分布立体示意图(据文献[5])1.地层代号; 2.辉绿岩; 3.安山岩; 4.闪长花岗岩; 5.花岗岩脉; 6.流纹岩; 7.金矿床; 8.破火山口; 9.环形火山口; 10.铀矿床(大圆为中型铀矿床, 小圆为小型铀矿床)Fig.5 Schematic diagram for position of magmatic rock in Zoige area (after reference [5])

若尔盖铀矿田中的热液脉石矿物的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 成矿前期流体具有地幔流体的特征, 而成矿晚期的成矿热液有大气降水的加入[18]

来自深部的成矿热液上升至张性构造空间膨胀地带, 由于压力的骤降而产生减压沸腾, 在热液沸腾过程中, 酸性挥发分易于转入蒸气相, 大量的F2、SO2及O2等气体从矿床下部向上部转移, 导致酸碱分离, 形成或加剧“ 上酸下碱, 上氧化下还原” 的垂直分带现象, 显示出本区深源流体对铀成矿作用的主导作用[19]

4 成矿模式分析与找矿方向

综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 认为“ 断裂构造-硅灰岩组合体-岩性界面” 的“ 组合成矿” 作用和深源流体主导着若尔盖铀成矿作用, 清晰地揭示了若尔盖铀矿的成矿模式(图6)。

图6 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1.震旦系; 2.寒武系; 3.奥陶系; 4.志留系下统; 5.石炭系— 二叠系; 6.三叠系; 7.硅灰岩-板岩层; 8.灰岩-硅质岩层; 9.板岩; 10.炭质; 11.深大断裂; 12.断层; 13.岩浆岩; 14.铀矿体
Fig.6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carbonaceous-siliceous-pelitic rock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Zoige area

4.1 成矿早期

(1)加里东运动时期, 玛沁— 略阳深大断裂(F2)和温泉— 益哇断裂(F1、F3)控制着裂陷槽的演化。伴随深大断裂的拉张, 深源流体上涌, 在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和半封闭的沉积环境下, 温泉— 益哇断裂上盘形成下志留统赋矿层位和富铀硅灰岩组合体。

(2)印支运动时期, 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下形成了以近EW向断裂和NE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成矿构造的基本构造格架体系。

(3)燕山早期, 玛沁— 略阳深大断裂强烈拉张, 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形成侏罗纪火山盆地。

4.2 主成矿期

燕山晚期— 喜山早期, 由于玛沁— 略阳深大断裂的持续活动, 发生强烈的拉张运动和断陷活动, 形成白垩纪断陷红盆。之后, 富含铀等成矿元素的深源流体上涌, 沿F1、F3和NE向断裂运移, 在下志留统硅灰岩组合体内走向断裂和岩性界面组合部位富集, 形成铀矿床(体)。

若尔盖地区在铀成矿过程中, 断裂构造是第一控矿要素, 铀矿化与构造关系非常密切: ①降扎— 迭部盖层褶冲带南缘的玛沁— 略阳深大断裂(F2)控制了构造单元的演化、构造格架、深源流体活动和成矿作用; ②温泉— 益哇断裂(F1、F3)的早期活动在早志留世形成南、北2个相带, 沿断裂的海底喷流作用(深源流体)和半封闭的沉积环境在北相带沉积了赋矿硅灰岩组合体, 为成矿奠定了基础, 控制了矿田东、西两矿带的布局; ③NE向断裂与硅灰岩组合体的特殊组合控制了矿床的定位; ④硅灰岩组合体内顺层断裂决定了矿体的分布。

总体上讲, 深大断裂和温泉— 益哇断裂是若尔盖地区深源流体的主要通道, 构成了成矿的必要条件, 是该区最主要的控矿要素, 控制了铀矿体、矿床以至整个矿田。然而, 断裂构造并不是唯一要素, 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地质构造演化环境下, 断裂构造、硅灰岩组合体及岩性界面3大控矿要素的组合, 铀源才能真正成矿。

4.3 找矿方向

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 在地调项目的支持下, 2014年度施工的深部钻探, 均见到薄— 中层的高品位工业铀矿体。在以上钻探的基础上, 2015年5— 9月在四川省地勘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进行同孔分支钻进, 在倾向上进行追索, 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 发现了厚大富矿体。结合矿田内以往的成矿体系与近几年找矿成果的验证, 认为在若尔盖地区及碳硅泥岩型成矿区的“ 断裂构造-硅灰岩组合体-岩性界面” 是较为明确的找矿方向。

5 结论

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的形成, 既要有数量充足的矿质供给, 又要有多种对成矿有利的控矿赋矿条件、特定岩性组合及界面的相互配合。通过研究得出如下认识:

(1) 铀矿化对硅灰岩组合体具明显的选择性。矿体主要产出于志留系羊肠沟组、塔尔组及拉拢组的硅灰岩组合体内硅质岩与硅质灰岩界面附近。

(2) 铀矿体多数产于具有硅灰岩组合的断裂构造带中, 而其两侧都被板岩夹持。铀矿体主要产于硅质岩与灰岩之间发生的斜切断裂带部位, 与硅灰岩关系密切, 硅灰岩为主要赋矿围岩。

(3) 深源流体的上升控制铀成矿, 主导着铀矿形成。

致谢: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若尔盖项目组各位同志和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西南铀矿所所长李宝新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史冠中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深表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友良. 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与找矿前景展望[J]. 铀矿地质, 2004, 20(1): 1-3. [本文引用:1]
[2] 金有忠, 朱西养, 李庆阳, . 西南铀矿地质志(内部资料)[R]. 北京: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2005. [本文引用:1]
[3] 王驹. 碳硅泥岩型金(铀)矿床成矿富集的地球化学[D]. 北京: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991. [本文引用:1]
[4] 毛裕年, 闵永明. 西秦岭硅灰泥岩型铀矿[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9: 71-104. [本文引用:1]
[5] 金景福, 何明友, 王德荫, . 若尔盖地区隐伏富铀矿床成矿规律及其找矿预测准则研究[R]. 成都: 成都理工学院, 1994. [本文引用:1]
[6] 何明友. 若尔盖铀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化成因模式[D]. 成都: 成都理工学院, 1993: 1-122. [本文引用:1]
[7] 赵兵. 若尔盖铀成矿带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学院, 1994: 1-128. [本文引用:1]
[8] 李小壮. 占哇/降扎等8幅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矿产部分)[R]. 绵阳: 四川省地矿局川西北地质大队, 1992. [本文引用:1]
[9] 刘建华, 张庆亨, 田文浩, . 四川省铀矿资源基地勘查规划研究报告[R]. 成都: 核工业西南放射性地质矿产管理办公室, 2005. [本文引用:1]
[10] 李宏涛, 敬国富. 四川省若尔盖县降扎铀矿床中长沟地段详查地质报告[R]. 成都: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2012. [本文引用:1]
[11] 陈亮. 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本文引用:1]
[12] 朱西养, 陈友良, 张成江, . 若尔盖铀矿田富大矿体定位条件和扩大方向研究成果报告[R]. 2008. [本文引用:1]
[13] 倪师军, 张成江, 徐争启, . 西南地区重大地质事件与铀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4: 222-270. [本文引用:1]
[14] 陈友良, 侯明才, 朱西养, . 若尔盖铀矿田含矿岩系的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4(5): 553-558. [本文引用:1]
[15] 张玉龙, 朱西养. 甘肃南部碳硅泥岩型铀矿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 铀矿地质, 2010, 26(1): 17-23. [本文引用:1]
[16] 张庆亨, 任胜, 何发扬, . 四川省若尔盖铀矿田成矿规律和深部勘查模型研究成果报告[R]. 成都: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2013. [本文引用:1]
[17] 陈友良. 若尔盖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流体成因和成矿模式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引用:1]
[18] 李庆阳. 若尔盖铀矿西段深部找矿技术研究[R]. 成都: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2009. [本文引用:1]
[19] 黄世杰. 铀金地质论文集[G].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 67-7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