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陈美涛(198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研究工作。Email: meitao861205@163.com。
研究区位于西藏阿里日松乡一带。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特征的详细研究为该地区中生代地层的时代归属提供依据。在日松乡日买栋纳一带原1:25万日土县幅侏罗系中发现了大量扁平古圆笠虫和小星准柱珊瑚等早白垩世标准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区地层的时代归属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结合地层的初步沉积环境分析可知研究区早白垩世为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Risong villages of Tibe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Mesozoic stratigraphic age in this area, lithology combina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al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A lot of Early Cretaceous index fossils, such as Orbitolina ( Palorbitolina) complanata and Stylina parvistella Volz, were found in the Jurassic strata in the 1:250 000 geological survey in Ritu County. These fossil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of the division of stratigraphic age in this area. Combining with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conclusion can be made that sedimentary facies in early Cretaceous of this area developed in residual sea basins.
在班公湖— 改则— 革吉一带广泛分布一套类复理石-复理石碎屑沉积, 总体岩性单调, 化石稀少, 研究程度极低。该套地层, 尤其上部层位因缺乏年代依据, 其时代归属和沉积上限一直争议较大, 地层序列划分难以统一。在1:25万日土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日松乡一带中上部层位采获了较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其时代归属为晚侏罗世。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古地理和古生物面貌特征, 将其从原木嘎岗日地层分区划出, 归入班戈— 八宿地层分区, 创建为多仁组、日松组。本文对西藏阿里日松乡一带中生代地层的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地层的时代归属提供依据, 建立地层序列, 为进一步开展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 2, 3, 4, 5]。
研究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 其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昂龙岗日— 班戈— 腾冲岩浆弧带[6](图1)。
据前人研究成果, 在日松地区分布了一套类复理石-复理石碎屑沉积, 郭铁鹰等[7]称为“ 日松群” , 属冈底斯区; 在《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8]中将其归属为木嘎岗日群, 属于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 1:25万日土县幅地质调查研究得出其为一套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相沉积, 与木嘎岗日群有区别, 并发现腹足类、双壳类、珊瑚类化石, 为Nerinella danusensis D Orbigny, N. ornate D Orbigny, Ptygmatis cf. ferruginse Coss-mann, 认为其均为西藏地区晚侏罗世常见属种, 将其新建为日松组、多仁组[9](图2)。本次研究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实测, 并取得了新认识。
本次研究在西藏阿里日土县日松乡玛垄— 日买栋纳一带实测了一条地层剖面(PM05)(图2, 图3), 该剖面起点坐标为79° 50'06″E、33° 09'01″N, 终点坐标为79° 49'23″E、33° 05'12″N。该剖面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杂砂岩、粉砂岩、泥岩, 局部夹生物碎屑灰岩。沉积构造主要包括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槽模、板状交错层理。化石类型主要包括有孔虫、珊瑚(图4)。泥岩、粉砂岩、杂砂岩组成不等厚的沉积序列, 砂泥比为3:1~7:1, 该剖面向上砂质成分逐渐增多, 反映为水体较浅的三角洲沉积环境。
未见顶
20.褐黄色— 褐黑色中薄层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 平行层理发育, 可见包卷层理 56.1 m
19.灰— 灰白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7.4 m
18.褐黄色— 灰白色中薄层岩屑杂砂岩夹灰黑色薄层状泥岩, 二者比为4:1 150.0 m
17.褐黄色中薄层细粒砂岩夹灰褐色薄层状泥岩, 二者比为3:1 102.1 m
16.青灰色薄层状泥岩 13.6 m
15.黄褐色中薄层岩屑石英杂砂岩夹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 平行层理发育, 二者比为3:1。局部夹薄层生物碎屑
灰岩。产盘形古圆笠虫 Orbitolina(Palorbitolina)discoidea Gras、扁平古圆笠虫 Orbitolina(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单隔片双星珊瑚 Amphiastraea monosepta Liao et Xia 74.1 m
14.灰白— 褐黄色构造角砾岩
13.灰色— 浅灰色中薄层细粒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 平行层理发育, 偶见交错层理、波痕。二者比为3:1。
局部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 产单隔片双星珊瑚 Amphiastraea monosepta Liao et Xia、扁平古圆笠虫 Orbitolina
(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盘形古圆笠虫 Orbitolina(Palorbitolina)discoidea Gras、缅甸圆笠虫 Orbitolina
(Orbitolina)birmanica Sahni、小星准柱珊瑚 Stylina parvistella Volz、班戈轴剑珊瑚 Axosmilina bangoiensis Liao et Xia 34.5 m
12.灰褐色中— 厚层细粒岩屑杂砂岩, 可见平行层理, 偶见斜层理 27.6 m
11.深褐黄色中薄层含粉砂铝土矿 24.9 m
10.灰褐色薄层中— 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 68.8 m
9. 灰— 深灰色中厚层含砾中— 粗粒岩屑杂砂岩 42.2 m
8. 深灰色中薄层含粉砂泥岩 159.7 m
7. 深灰色含生物碎屑含钙细粒石英砂岩夹青灰色薄层状泥岩, 平行层理发育, 偶见包卷层理。二者比3:1~5:1。
夹一层厚7~10 cm的含大量生物碎屑的含钙细砂岩, 产扁平古圆笠虫 Orbitolina(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单隔片双星珊瑚 Amphiastraea monosepta Liao et Xia 14.8 m
6. 灰— 深灰色中厚层含砾中— 粗粒岩屑杂砂岩 45.2 m
5. 深灰色中薄层含砾细— 粗粒岩屑杂砂岩 14.4 m
4. 褐黄色中— 厚层中粒岩屑杂砂岩 20.9 m
3. 深褐黄色中薄层岩屑杂砂岩夹青灰色薄层状泥岩, 局部见波痕, 二者比5:1~7:1 81.7 m
2. 灰— 深灰色中薄层含介壳粉砂泥岩, 平行层理发育, 可见生物化石, 疑似双壳类 8.8 m
1. 灰白色— 深灰色含粉砂绢云母板岩 49.7 m
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经鉴定, 认为是早白垩世标准化石(表1), 主要为Orbitolina(Palorbitolina)discaidea Gras、Orbitolina(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Stylina parvistella Volz、 Axosmilina bangoiensis Liao et Xia等生物化石。
圆笠虫是原生动物门有孔虫亚纲中的一个属, 为海生微体动物, 在地质历史中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为白垩纪标准化石之一[10]。白垩纪中期有孔虫在全球许多地区均有分布, 在西藏的分布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局部地区, 生存地区为环特提斯洋的滨浅海地带[11]。
扁平古圆笠虫Orbitolina(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是早白垩世标准化石之一。其壳体以扁平形态为多, 显示当时海水很浅, 水动力较强, 扁平的壳体有利于在这一动荡的底质上生存。
在原1:25万日土县幅区调工作中划分的中— 上侏罗统拉贡塘组(J2-3l)和上侏罗统多仁组(J3d)、日松组(J3r)地区发现大量Orbitolina(Palorbitolina)discaidea Gras、Orbitolina(Palorbitolina)complanata Zhang、Stylina parvistella Volz、 Axosmilina bangoiensis Liao et Xia等生物化石, 根据这些化石代表的时代, 本文认为这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 据此对研究区的地层格架进行了重新厘定(图5)。
(1) 本次工作发现的扁平古圆笠虫和小星准柱珊瑚为早白垩世标准化石, 弥补了日松乡地区地层缺少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空白, 对研究区地层格架进行了重新厘定。
(2) 本次发现的化石时限贯穿早白垩世, 未具体确定其为早白垩世哪个阶, 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确定。在岩石地层方面, 仅根据地层层序、岩性对比、沉积相等要素确定其岩石地层单位为多尼组上段。
(3) 本次研究还在实测剖面中发现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槽模、板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 结合粒度分析、岩石组合特征, 认为该套地层大部分为三角洲相沉积, 局部具碳酸盐岩台地的特征, 结合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特征, 表明当时研究区海水已经较浅, 推测由于班公湖— 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影响, 研究区早白垩世为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 为大地构造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
致谢: 论文在成稿、修改过程中得到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范影年研究员及成都理工大学刘石磊的指点; 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许昌辉、张洪根、王兴强、李海平、陈爽等,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