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杨清华(1964—),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沿边沿海地质调查与应用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微波遥感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遥感地质找矿、地质灾害以及北斗导航地质应用等领域研究。Email:466064295@qq.com。
为满足全国边海防地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对地质信息的需求,自2011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简称航遥中心)联合全国相关地调中心与省级地质调查研究院、行业地质调查部门、高等院校和边海防地区国防建设应用与研究等24家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了东北、西北、西南和南海三沙等边海防重点地区95万km2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9类地质专题信息,编制了32类1:5万与1:25万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地质应用专题图件,形成了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共享数据库和应用成果,解决了边海防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难点问题,创新了军民融合地质调查方式。该文围绕“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in national terrestrial and marine border region,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AGRS) has carried out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survey with 24 other institutions since 2011, including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centers, institutes of geological survey, universities and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roject group obtained the geological data of 950 thousand km2 in the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terrestrial border and the Sansha of South China Sea. And these geological data mainly included nine kind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fundamental 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mineral geology, geological hazard and so on. It has also completed 32 kinds of 1:50 000 and 1:250 000 thematic application maps which can be us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So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survey in terrestrial and marine border region, the sharing database and the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completed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geological survey in terrestrial and marine border region and to innovate the model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Military-Civi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survey in national terrestrial and marine border region,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achievements, and looked ahead to the future work.
2016年3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努力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的指示精神, 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家唯一的地质工作公益性部门, 在做好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地质调查“ 海陆空” 技术优势、队伍优势和百年地质工作资料积累优势, 与全国遥感地质调查、高等院校和国防建设等相关单位开展地质调查合作, 依托遥感技术实施我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获取重要边境地区和复杂艰险地区相关地质信息, 为边境地区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自2011年起, 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航遥中心), 联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吉林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全国省级、行业和高等院校遥感研究等24家单位, 开展边境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 快速获取了东北 、西北、西南和南海三沙等边海防地区95万km2的1:25万~1:5万遥感地质信息, 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地理、地貌和重要地物等9类地质专题信息, 建立了岩体、土体、地表水体、构造、灾害、资源以及地理、地貌和重要地物等相关地质要素数据集, 依托沈阳军区工程科研设计院、解放军68612部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等相关国防应用研究单位, 开展了4类专题应用, 编制了32类1:5万与1:25万地质应用专题图件, 形成了《全国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1], 构建了以遥感地质调查方法为主的技术体系, 建成了调查数据库, 解决了边境地区地质工作难点问题, 创新了军民融合地质调查方式[2, 3]。本文综述了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并对未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方向上的把控。
围绕资源能源保障、国防建设和对地观测科技创新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需求, 统筹军地各方力量, 开展边海防地区地质调查和国防应用, 计划完成1:5万综合地质调查面积124万km2、1:25万遥感地质调查1 220万km2、1:5万遥感地质调查267万km2, 实现东北、西北、西南和南海三沙等边境地区和中巴经济走廊等“ 一带一路” 地区1:5~1:25万基础地质遥感调查全覆盖, 形成军民共享的技术装备体系、集成应用体系、产品服务体系, 全面满足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
针对上述目标, 根据工作区复杂性、敏感性及其大部分地区处在偏远荒原、山地和远海, 交通不便, 条件艰苦, 常规方法难以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等特点, 采用以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为主, 区域上采用分辨率优于30 m的卫星遥感数据, 重点地段采用优于2.5 m的卫星遥感数据, 典型地区则采用优于1 m的卫星遥感数据, 结合已有的调查资料和科研成果,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典型实地调查验证与综合分析, 获取全国边境地区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崩滑流地质灾害以及交通和重要地物等信息。以此为基础, 结合我国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按统一的规范要求和统一的数据编码格式建立全国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 开展调查数据地质专题应用模型与方法研究, 编制基础地质调查系列专题图件。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基于国家的应用需求和遥感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 编制了《全国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1]。该标准规范了遥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地质灾害、重要地物等解译方法、解译精度、数据编码原则、数据入库和图件编制等技术要求, 确保了调查成果在工程建设、道路通行评估、给水保障和典型地物识别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2)研究了一批适合边境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工程实施中提出的“ 基于地质背景的目标识别方法[4]” 、“ 岩石风化程度遥感调查技术方法[5]” 、“ 军民共享数据库转换方法[6]” 及“ 国产卫星数据无控制高精度DEM获取技术[7, 8]” 等一批技术方法, 不仅解决了边境复杂地区地质信息获取难点和地质成果国防建设转化应用问题, 而且为未知地区地质信息快速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图2)。
(3)形成了调查因子获取的技术流程。围绕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覆被、地质灾害、交通及典型地物、国土开发与界河变迁等系列专题因子遥感调查, 形成了不同因子的调查内容、方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流程[9], 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统一性(图3)。
(4)依托调查成果, 建立了工程建设地质条件应用模型[10]、道路通行保障地质条件应用模型[11]、给水保障地质条件应用模型[12]和典型地物识别地质条件应用模型[13](图4)。
通过上述4类地质条件模型在相关地区的应用示范, 形成了专题图件编制原则、图件类型、编图方法和内容表达方式等编图技术体系[1]。
(5)建立了以应用国产卫星数据为主的全国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1, 2, 3]。在遥感数据处理、解译标志建立及信息提取方法等方面均以国产卫星数据为基础, 确保了边境地区地质信息获取与地质调查技术应用成果的可复制、可推广。在国产卫星数据信息提取方法技术上, 考虑到边境地区地质背景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重点针对冰川、湿地、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6个专题, 建立了基于WEKA(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信息自动提取方法, 主要包括专题因子特征集的快速提取、自动构建决策树、阈值自行设定及计算结果筛选, 从而实现了专题信息(图5)的自动提取过程。
该方法在西部地形复杂艰险地区进行了示范应用, 效果良好。
利用不同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 对东北界河地区、西北边境地区、西南边境地区和南海三沙海域开展了95万km2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及矿产资源开发等系列专题因子遥感调查; 编制了1:5万和1:25万遥感地质调查图件和32类地质条件应用专题图件, 形成了边海防地区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其中, 成果数据库包括了工程地质等9类地质专题因子和38个要素数据集等, 专题调查成果矢量文件数据量有4 GB; 而影像数据库数据量则达到了4 TB。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可满足军民对地质信息的共享要求。
(1)基础地质背景解译。基于影像单元识别方法, 依据遥感影像的形态、纹理、色调、水系等特征区分不同地质单元, 结合已有的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在室内初步确定各个地质单元岩石属性; 遵从“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从标志清晰地段到模糊地段、先整体后局部、先目视预解译到机助解译、先构造后其他” 的原则进行地质遥感解译; 在完成初步解译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验证, 充分应用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成果数据的准确性。基础地质背景解译主要包含边境地区新近系地质体、前古近纪地质体和构造断裂等内容[1, 2, 3]。
(2)工程地质信息提取。在深入分析工程围岩等级判定依据的基础上, 开展了系列工程岩土体力学测试与分析、工程岩土体爆破测试试验、地面物探与钻探等试验研究, 初步建立了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工程围岩等级确定方法, 通过遥感解译地层年代、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信息, 结合岩石风化程度, 综合确定工程围岩等级, 建立了以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和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相结合的工程围岩等级的快速转化方法。并通过对岩体工程地质体比较敏感的一些物理学性质指标、室内或现场测试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进行风化程度的分层级判定, 建立了岩石风化程度信息提取技术[5]。
(3)水文地质解译。解译了湖泊、水库、池塘、蓄水池、天然江河、运河、水渠、泉等地表水类型, 测算了它们的长度和面积, 并结合外业工作, 调查了水源水质情况; 地下水调查包括划分松散岩类、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和基岩类4类含水岩组类型, 识别含水断裂构造、地下潜水溢出带和地下水天然露头等, 确定地下水类型, 划分富水性等级, 圈定找水靶区等内容[14, 15]。
(4)地形地貌信息提取。运用断面高程极值法、局部高差比较法、地表水流模拟法和坡度曲率法等多种方法的研究对比, 选取较为理想的山脊线、山谷线提取方法, 并通过软件模块开发实现了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特征的自动提取; 实现了不同统计窗口下地势起伏度的自动提取, 经过曲线拟合, 在原有通过目视分析从曲线上确定最佳统计窗口的基础上, 引进统计学上的均值变点分析法来计算拟合曲线上由陡变缓的拐点, 减少了人工目视判读的偶然性与随机性, 提高了信息提取准确性; 结合目视解译获取了地形地貌的成因、物质类型、地貌形态等类型参数, 计算获取了地形坡度、高差、坡向、地势起伏度、地面破碎程度和地形割裂程度等数据[16]。
(5)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利用多期遥感数据主要获取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用地、工矿用地、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覆被类型的现状数据和变化数据; 开展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成因、规模及对工程稳定性与工程设施影响的调查监测; 开展了岩溶区和风沙区的调查监测[17, 18]。
(6)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矿产资源背景进行了普查、分析和解译, 查明矿产类型、规模、开发状况和开发程度等[19]。
(7)界河岸线与岛礁变化调查监测。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开展了界河岸线[20]与岛礁变化监测; 综合土地变迁、地表水变化、岸线变迁及水文地质资料, 查明西沙重点岛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西沙七连屿开展了浅海水深遥感调查应用示范; 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水深反演, 建立了World View 2、GF1、ZY3等遥感数据水深反演模型, 并将反演模型应用于其他水质相似海域[21]。图6为人工无法进行浅海水深探测岛屿的浅海水深反演实例。
(8)交通及重要地物调查与监测。主要获取了公路、铁路、机场、桥梁及涵洞等交通信息; 获取了发电站、大型水利设施、重要建筑和人工障碍物等主要地物信息。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获取了道路中心线信息; 遥感影像与高精度DEM叠加, 自动计算了道路的坡度参数、拐弯半径等参数; 利用基于影像匹配的检测技术, 对道路路面信息进行了多时相分析, 快速发现了路面的异动信息; 自动提取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冰雪等灾害影响通行因素的类型, 并估算了灾害体面积[12, 22]。
将遥感地质调查数据和专题图件, 应用于工程选址、道路通行保障、给水保障、国土安全和防灾减灾等方面, 实现了边调查、边应用和边服务的目标。
(1)为工程选址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项目获取的海拔高度、高差、坡度、坡向、水域分布密度、地貌类型、通行条件、土质条件、地表湿度、植被覆盖度、地层岩性及地质灾害等信息为边海防地区、“ 一带一路” 上的中巴经济走廊等许多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23]。
(2)为通行保障提供了空间地质地理信息。项目获取的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貌起伏频率、地势起伏度、地貌被割裂、土质条件、土壤类型、土壤密实度、地质威胁、居民地类型、居民地密度、植被种类及植被覆盖度等信息为工作区内重要道路的交通保障、安全救护及维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24]。
(3)为界河国土防护等提供了服务信息。项目获取的界河河宽、水深、流速、岸滩状况、暗礁状况、河岸坡度、河岸高度、凹岸、河岸整修、土方量、河岸土质、河底土质、地质威胁、最近公路、道路等级、地势起伏度及植被郁闭度等数据是维护我国国土安全, 保护界河河岸设施和保障航行通畅的重要依据[25]。
(4)为边境地区水源补给点保障提供了相关水文地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地层岩性、储水构造、水域分布密度、汇流累积量、地表湿度、地表温度、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郁闭度及地势起伏度等数据[26, 27, 28]。新疆康西瓦附近某泉点的遥感影像与野外照片如图7所示。
(1)有效解决了边境地区地质与资源环境信息获取困难等难点问题。我国边海防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人员稀少、周边地区敏感而重要, 是国家国土安全保障、强国强军梦想实现和“ 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点, 因此, 查清边境地区及周边地区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背景、生态地质环境无疑十分重要。长期以来, 地质工作者很难亲临该区域进行调查, 目前有近55万km2地区尚未开展过1:5万地质调查工作。针对上述特点, 项目组采用卫星遥感技术, 通过军民融合方式, 有效地解决了边境地区常规地质工作的难点问题[2]。
(2)在边境地区工程建设选址、给水保障水源地圈定、道路通行与安全救援保障、训练演练地质环境保障、国土安全维护、减灾防灾和地区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如在某边境地区解译发现有湖泊952处、泉点(群)1 360处、控水断层305条、绿洲607处、地下水溢出带489处, 编制了给水条件图20幅, 解决了32万km2范围内边境居民与边防部队的用水等问题[28](图8)。
(3)创新了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推动了军民融合遥感地质学科发展。项目形成的《全国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3]目前已在工程建设、道路通行条件、给水保障和地物识别等方面得到了推广应用; 研究提出的边境地区系列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地质条件应用模型、地质服务多领域多用途图件编制方法、图件表达方法和数据转换方法等有理论分析、模型算法、技术流程、软件模块、实验数据、野外验证和产品输出等过程, 有较高的成熟度; 形成的专题因子解译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基本实现了流程化、自动化和程序化; 成果数据库的共享性和多层次多领域应用, 丰富了军民融合遥感地质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4)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了军民地质调查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推进了军民融合遥感地质学科的发展与应用。
(1)增加调查监测因子, 服务更多应用领域。目前的调查共涉及9类38个因子, 且以现状调查为主, 但边境地区往往瞬息万变, 需要补充相关动态因子进行长时间序列持续的调查与监测, 并进一步拓展调查成果的应用领域。如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等,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边境地区国土资源管理、国防建设、国土安全保障、外交事务和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的需要。
(2)进一步突出服务边境地区国土安全保障工作。目前调查成果虽然在工程地质条件选址、道路通行安全和给水保障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 但面向护边、固边、兴边对地质环境信息的巨大需求, 在继续深化边境地区基础地质背景、工程地质岩组、水文地质、地层岩性、活动构造、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矿产与资源、土地覆被、基础地理信息等调查精度的基础上, 还应该加大对各项应用的作业效率、工程稳定性、隐蔽性、通行性、避险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 开展多层次调查成果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转化应用效果的研究与评估, 使调查监测成果的应用全面覆盖应急救灾、国土安全和地方经济建设等诸多领域。
(3)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 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探索军民融合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但与国家战略要求差距很大[29]。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背景下对外联系点、依存点、影响点和风险点不断增多的新局面, 需要大力提高军民融合层次、加强地质调查军民融合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以及技术互补、方法统一和成果共享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将在共享技术标准、技术交流与共享机制、地质成果产品开发等方面, 不断深化军民融合。
(4)加强国产卫星数据应用研究, 实现高精度高频率调查监测。随着国家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产卫星遥感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解译精度和高频覆盖能力的提升, 工程将加大国产卫星边境地区1:1万、1:2.5万、1:5万和1:25万等不同比例尺信息获取和进行动态监测的力度, 实现边境地区国产卫星遥感地质调查监测全覆盖和重点地区全天候、全天时监测。
致谢: 本文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 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 和“ 艰险地区遥感地质调查应用技术研究” 等项目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项目实施过程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悉心指导, 得到有关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