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保靖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震积岩的发现及意义
胡博文1, 李斌1, 李建新1, 王一霖1, 罗群2
1.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2209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第一作者简介: 胡博文(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层学研究工作。Email: 562077639@qq.com

摘要

湘西北保靖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主要发育一套砂、泥质沉积。探井岩心观察发现,小河坝组部分层位具有震积岩的典型特征——阶梯状微断层、串珠状构造、球-枕状构造、重荷模和火焰状构造、液化粉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震裂缝和角砾状构造等。通过对区内保参1井、保参2井和保参3井纵向震积岩特征的统计,共识别出74层古地震层,根据地震幕的概念,总结出小河坝组地震幕。从3口探井间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大部分地震幕主要集中在小河坝组的2段地层中,从而划分出小河坝期2次地震活跃期和3次平静期。分析了震积岩特征与地震强度和震中距离的关系,结合大地构造背景综合研究发现,该区震积岩的发育受保靖—慈利断裂带构造演化所控制。研究结果对恢复研究区构造背景、地层对比与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河坝组; 震积岩; 地震幕; 保靖—; 慈利断裂带; 湘西北
中图分类号:P534.43;P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7)04-0067-07 doi: 10.19388/j.zgdzdc.2017.04.09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n the seismite of Silurian Xiaoheba Formation in Baojing area of Northwestern Hunan
HU Bowen1, LI Bin1, LI Jianxin1, WANG Yilin1, LUO Qun2
1.Shenhu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Ltd., Beijing 102209, 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
通信作者简介: 李斌(197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研究工作。Email: libin9600@sohu.com
Abstract

A set of sand-mud deposit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ilurian Xiaoheba Formation in Baojing area of northwest Hunan Province. There are many typical seismite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layers of Xiaoheba Formation, such as step micro-fault, pinch and swell structure, ball and pillow structure, load casts and flamy structure, liquefaction sandy dyke, liquefied fold, seismic fissure bed and autoclastic brecciated structure. Based on the vertical statistics of the seismite characteristics in well Baocan 1, Baocan 2 and Baocan 3, the authors identified 74 ancient seismic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seismic episode,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seismic episodes in Xiaoheba Formation. By transvers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episodes in the well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seismic episod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wo members of Xiaoheba Formation. And then two active seismic periods and three seismic quiet periods during the Xiaoheba period have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seismite characteristics,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distance, combining with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tudy area,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tes wa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Baojing-Cili fault zon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alaeostructure recovery,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Keyword: Xiaoheba Formation; seismite; seismic episodes; Baojing-Cili fault zone; Northwestern Hunan
0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灾变性地质事件, 而震积岩被看作是记录古地震信息的载体。1969年, Seilacher[1]研究了美国加州海滩中新统具有递变断裂特征的蒙特里页岩, 发现了该种页岩是由地震活动改造未固结的水下沉积物所形成的再沉积地层, 并首次提出“ 震积岩” 的概念。国内对震积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近20多年来, 我国学者对国内多个地区、不同时代的震积岩进行了广泛探索与研究, 成果颇丰,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乔秀夫等[3]在华北地台东部建立的碳酸盐岩震动液化地震序列; 梁定益等[4, 5]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建立的震积不整合序列; 杜远生[6]对震积岩的文献综述等。目前, 针对湘西北地区志留系震积岩的研究尚少。笔者在湖南湘西北保靖地区页岩气的勘探研究中, 发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发育有大量特殊的变形构造[7], 经分析研究, 认为具有震积岩的特征。这一发现对恢复研究区构造背景、地层对比与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本文研究区为湘西北保靖地区, 其构造位置属中扬子准地台西缘湘鄂西隔槽式冲断褶皱带(图1)。中扬子区在经历了吕梁运动、四堡运动和晋宁运动后, 形成统一的变质基底[8]; 之后, 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盖层。显生宙以来, 区内相继发生了加里东、海西, 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次构造运动, 其中以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最为重要, 以NE向的褶皱变形和深大断裂为主。褶皱构造带的形成开始于四堡期, 定型于加里东期; 深大断裂则由保靖— 慈利断裂和张家界— 古丈— 吉首断裂所组成, 呈NE向展布[9]

图1 湘黔地区区域地质简图[7]Fig.1 Sketch map of regional geology in Hunan and Guizhou[7]

研究区内志留系地层由下至上依次发育龙马溪组、新滩组、小河坝组、马脚冲组、溶溪组、吴家院组、回星哨组和小溪峪组。在整体上, 志留系地层以一套碎屑岩建造为主, 区内分布稳定。其中, 小河坝组顶、底分别与马脚冲组和新滩组整合接触, 厚度为285~512 m。小河坝组岩性组合下部主要发育灰白色中至厚层石英杂砂岩、薄至中层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上部主要发育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小河坝期, 湘西地区前陆盆地已形成并持续发展, 来自雪峰古陆的物源不断向盆地内沉积[10], 沉积物大量、快速堆积, 受到地震作用容易引发软沉积物变形, 形成震积岩。

2 震积岩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探井岩心观察, 在下志留统小河坝组发现了大量由古地震引起的沉积变形构造, 包括阶梯状微断层、串珠状构造、球-枕状构造、重荷模和火焰状构造、液化粉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环状层理、假结核、震裂缝和角砾状构造等。

2.1 阶梯状微断层和串珠状构造

阶梯状断层是极为典型的震积岩特征, 在研究区小河坝组中主要为一系列的微型近平行排列的正断层组合, 在粉砂岩岩层内部发育, 不穿层, 其铅直断距一般为2~9 mm, 倾角多为50° ~60° 不等(图2(a))。整体上, 由下向上断距减小, 沿断面的拖拽构造逐渐发育, 局部形成似串珠状构造; 同时, 在部分粉砂岩底部岩层内还伴随有脆性裂解。

图2 小河坝组震积岩特征Fig.2 Seismite characteristics of Xiaoheba Formation

2.2 球-枕状构造与重荷模和火焰状构造

球-枕构造是指软沉积物变形形成的不规则枕状、球状层[11]。由于上下相邻的沉积物具有较大的密度差, 地震液化作用结束后, 沉积物体积收缩, 地面下沉, 在震动和重力的作用下, 上覆硬质细、粉砂岩层发生裂解, 解体后的块体向软性泥质沉积物中沉陷而形成[12]。伴随着震动, 砂块下沉发生塑性变形, 呈现出球状、椭球状等, 即球-枕状构造。本区小河坝组球-枕状构造多呈现长轴近平行的椭球状砂块(图2(b)和(c))。

重荷模是液化粉砂层在地震剪切力与重力作用下沉陷于未固结的塑形软泥中形成的; 同时泥质层向上穿插到上覆的粉砂层中, 形成火焰状构造[13](图2(c)和(d))。

2.3 液化粉砂岩脉

液化粉砂岩脉通常发育在砂、泥岩互层的地层中, 是由地震作用引发软沉积物液化泄水的结果, 是识别震积岩的重要标志[12, 14]。在小河坝组, 液化砂岩脉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在纵向上多成絮状、带状, 穿入到上、下的泥岩中(图2(e)和(f)); 部分层段粉砂岩脉切穿泥岩使泥岩角砾化, 形成液化角砾岩(图2(f))。液化粉砂岩脉的脉体规模较小, 宽度在0.1~1 cm, 长度为0.5~3 cm。富水的粉砂质沉积物因地震活动受到上部和四周的压力, 驱使粉砂向低压方向移动, 导致泄水脉同时向岩层内上、下2个相反方向液化, 挤入泥质沉积物而形成脉状体[15]

2.4 液化卷曲变形构造

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主要表现为塑性较强的薄层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卷曲变形, 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褶曲。该构造现象在本区小河坝组发育广泛, 在保参1井、保参2井、保参3井和保页1井均有发现。卷曲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的单个或多个小型褶皱组合, 且主要为平卧褶皱(图2(g)和(h))。

2.5 环状层理

环状层理是未固结的细粒薄互层砂泥质沉积物受较弱地震拉张作用形成的呈环状或链状变形层理[16]。在本区的小河坝组中较为发育, 由粉砂岩、泥岩条带构成的环圈形态多样, 部分环圈边缘圆滑(图2(i)), 呈椭圆状; 部分呈波状, 断续分布。

2.6 假结核

假结核是密度较小的沉积物沉陷到密度较大的沉积物中形成的一种构造特征。推测是由于在地震活动时, 下伏粉— 细砂层的液化使其体积密度和抗剪切强度急剧下降, 从而使上覆密度小的泥质沉积物沉陷到下伏的粉— 细砂液化层之中[17]。在本区小河坝组的岩心上可以看到, 深灰色泥岩岩屑陷入到液化的灰色细砂岩中形成假结核; 假结核具有同心纹层结构, 并在其周围伴有许多泥岩撕裂屑(图2(j))。这些假结核在纵向上呈现出翻滚拖拽的现象。

2.7 震裂缝和角砾状构造

震裂缝是在地震活动的影响下, 半固结或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产生一系列不规则裂缝, 震裂缝在剖面上呈“ V” 字形或漏斗形[18]。已发现的震裂缝的开裂深度多在6 cm以内, 部分被粉砂岩充填(图2(k))。

角砾状构造则是固结或半固结的砂岩层受到地震震裂而形成的[19]。在小河坝组角砾状构造发育较少、规模较小。通常, 岩层内部相邻的震裂角砾可拼合(图2(l)); 在部分层段也发现许多不协调的震积角砾(图2(m)), 这是由于角砾状构造下部的地层强烈液化, 在重力和地震震动作用下角砾陷入下部液化沉积层中形成的[19]

3 小河坝期地震幕与地震活跃期

通过对区内保参1井、保参2井和保参3井纵向震积岩特征的统计, 共识别出74层古地震层。其中, 保参1井9层、保参2井24层、保参3井41层(图3)。

图3 小河坝组岩心震积岩特征素描图Fig.3 Sketch of seismite characteristics of Xiaoheba Formation in the well cores

乔秀夫等[20]在震积岩的研究中提出了地震幕的概念, 将在厚度很小的地层中密集的震积岩层与正常沉积层一并作为一个地震幕, 地震幕间隔着较厚的沉积层。多个相邻的地震幕为一个地震活跃期。根据这个概念, 保参1井可分出3个地震幕, 保参2井可分出5个地震幕, 保参3井可分出3个地震幕。结合上述3口探井震积岩特征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 大部分地震幕主要集中在小河坝组的2段地层(保参1井809~812 m和963~978 m, 保参2井587~593 m和672~708 m, 保参3井567~571 m和888~920 m)。因此, 小河坝期可分为2次古地震活跃期和3次平静期(图4)。

图4 钻井岩心中小河坝组古地震记录Fig.4 Paleseimic records of Xiaoheba Formation in the well cores

前人[21]研究认为, 震积液化作用的发生至少要满足有≥ 5级的地震发生。大规模的液化作用发生, 震级强度要达5.5~6级; 形成负载构造的液化作用发生, 震级强度在6.5级以上; 出现液化角砾的液化作用发生, 震级强度在7.5级以上[22, 23]。本区3口探井中的小河坝组震积岩发育广泛, 且重荷模、火焰状构造等负载亦多处可见(图3), 部分层段出现液化角砾岩。因此可以推断, 小河坝期地震强度至少在6.5~7.5级。根据刘颖等[24]所做的地震砂层液化变形与震级的关系图(图5), 结合小河坝期的地震强度, 可以判断本区距离震中距离为25~140 km。

图5 震级与液化变形最大震中距的关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maximum epicenter distance of liqufaction-induced deformation

袁照令等[25]将保靖— 慈利断裂带由北到南分3段: 北段从张家界青天坪至慈利县城北缘, 中段从青天坪至保靖县, 南段从保靖县至石耶司(图1)。这3段的演化分别归属于加里东构造系(北段)、燕山构造系(中段)和喜山构造系(南段)。可以认为保靖— 慈利断裂带北段在加里东期是活动的。本区与保靖— 慈利断裂带北段距离为60~150 km, 因而可以初步判断震积岩的形成与保靖— 慈利断裂带的活动相关。

4 结论

(1)湘西北保靖地区小河坝组震积岩具有阶梯状微断层、球-枕状构造及伴生构造、液化粉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环状层理、假结核、震裂缝和角砾状构造等特征。

(2)小河坝组震积岩反映了志留纪早期古地震活动活跃, 且波及范围广泛。在小河坝期, 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 有2个活跃期和3个平静期。

(3)小河坝组震积岩的形成与保靖— 慈利断裂带加里东期的活动有关。

(4)研究区正在进行页岩气的勘探工作, 小河坝组震积岩的发现, 反映了区内志留系的古地震活动, 而地震活动会使页岩储层产生大量裂缝, 这为页岩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通道。深入研究区内包括小河坝组在内的志留系地层震积岩发育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 对页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对本区震积岩特征的发育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研究尚显不足, 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 对震积岩在地层对比方面研究程度不够, 下一步可结合生物地层等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地层对比的方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eilacher A. Fault-graded beds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J]. Sedimentology, 1969, 13(1/2): 155-159. [本文引用:1]
[2] 宋天锐. 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J]. 科学通报, 1988, 38(8): 609-611. [本文引用:1]
[3] 乔秀夫, 宋天锐, 高林志, . 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J]. 地质学报, 1994, 68(1): 16-34. [本文引用:1]
[4] 梁定益, 聂泽同, 万晓樵, . 试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J]. 现代地质, 1991, 5(2): 138-146. [本文引用:1]
[5] 梁定益, 聂泽同, 宋志敏. 再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4, 19(6): 845-850. [本文引用:1]
[6] 杜远生. 中国地震事件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 古地理学报, 2011, 13(6): 581-590. [本文引用:1]
[7] 齐小兵, 翟文建, 章泽军. 慈利—保靖断裂带的性质及其演化[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2): 54-58. [本文引用:1]
[8] 徐政语, 林舸. 中扬子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系统的影响[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25(1): 1-8. [本文引用:1]
[9] 张晓阳, 邹光均. 湘西北大庸―古丈―吉首大断裂的新认识[J]. 中国地质调查, 2015, 2(1): 1-8. [本文引用:1]
[10] 李斌, 胡博文, 石小虎, . 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J]. 地学前缘, 2015, 22(6): 167-176. [本文引用:1]
[11] 路慎强. 济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地层中震积岩识别标志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0(5): 8-13. [本文引用:1]
[12] 杨玉芳, 钟建华, 王海侨, .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震积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2(3): 41-50. [本文引用:2]
[13] 杨剑萍, 王海峰, 聂玲玲, .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古近系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 沉积学报, 2014, 32(4): 634-642. [本文引用:1]
[14] Rossetti D F, Góes A M. Deciphering the sedimentological imprint of paleoseismic events: An example from the Aptian Codó Formation, northern Brazil[J]. Sediment Geol, 2000, 135(1/4): 137-156. [本文引用:1]
[15] 袁静, 陈鑫, 张善文. 济阳坳陷古近系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砂岩脉特征[J]. 石油学报, 2008, 29(3): 336-340, 344. [本文引用:1]
[16] 田媛, 钟建华, 王书宝, .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及其地质意义[J]. 古地理学报, 2015, 17(4): 541-552. [本文引用:1]
[17] 高红灿, 郑荣才, 陈发亮, .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震积岩的认识及意义[J]. 古地理学报, 2010, 12(4): 384-398. [本文引用:1]
[18] 田洪水, Van Loon A J, 王华林, 等. 大盛群中的震积岩: 郯庐断裂带强构造与地震活动新证据[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6, 46(1): 79-96. [本文引用:1]
[19] 王国栋, 程日辉, 王璞珺, .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震积岩的特征、成因及其构造-火山事件[J]. 岩石学报, 2010, 26(1): 121-129. [本文引用:2]
[20] 乔秀夫, 郭宪璞, 叶留生, . 新疆塔中卡塔克隆起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古地震证据[J]. 岩石学报, 2011, 27(1): 242-252. [本文引用:1]
[21] 乔秀夫, 宋天锐, 高林志, . 地层中地震记录(古地震)[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22] 龚正, 李海兵, 孙知明, . 阿尔金断裂带中侏罗世走滑活动及其断裂规模的探讨——来自软沉积物变形的证据[J]. 岩石学报, 2013, 29(6): 2233-2250. [本文引用:1]
[23] Kuenen P H. I. Experiments in geology[J]. Trans Geol Soc Glasgow, 1958, 23: 1-28. [本文引用:1]
[24] 刘颖, 谢君斐. 砂土震动液化[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4. [本文引用:1]
[25] 袁照令, 李大明, 易顺华.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一些认识[J]. 地质与勘探, 2000, 36(5): 59-6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