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连云港地区主要断裂重磁异常特征
张玄杰, 张婉, 佟晶, 范子梁, 李筱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张玄杰(1979—),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航空物探调查综合研究。Email: zhangxuanjie@163.com

摘要

为满足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需求,解决海陆过渡区的基础地质问题,在统一编制1:25万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的基础上,分析日照—连云港地区主要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郯庐断裂沂水段、桑墟—连云港断裂、东海—赣榆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 昌邑—大店断裂是郯庐断裂沂水段的主断裂; 作为苏鲁造山带的南部边界,桑墟—连云港断裂控制了基底、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 东海—赣榆断裂将苏鲁造山带分割为南、北2部分。这些新认识为日照—连云港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重磁异常; 郯庐断裂; 桑墟—; 连云港断裂; 东海—; 赣榆断裂; 日照; 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P631.125;P631.222;P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17)06-0066-05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faults in Rizhao-Lianyungang area
ZHANG Xuanjie, ZHANG Wan, TONG Jing, FAN Ziliang, LI Xiao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1:250 000 regional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and solve essential ge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onshore-offshore transition zone,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1:250 000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map,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faults in Rizhao-Lianyungang area. According to regional geological materials,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main faults, such as Yishui segment of Tanlu fault, Sangxu-Lianyungang fault and Donghai-Ganyu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yi-Dadian fault is the main fault of Yishui segment of Tanlu fault. And as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Sulu orogenic belt, Sangxu-Lianyungang fault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basement, strata and magmatic rocks. In addition, Donghai-Ganyu fault cuts Sulu orogenic belt in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These new geological recognition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geological research in Rizhao-Lianyungang area.

Keyword: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ies; Tanlu fault; Sangxu-Lianyungang fault; Donghai-Ganyu fault; Rizhao; Lianyungang
0 引言

日照— 连云港地区处于海州湾西部海陆过渡区, 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区内发育郯庐断裂、连云港— 千里岩断裂和嘉山— 响水断裂等, 众多学者对该区断裂进行研究[1, 2, 3, 4, 5, 6, 7], 对陆地与海域之间的构造衔接问题存在较多争议。郝天珧等[1]认为南黄海周边五莲— 青岛— 荣城和南黄海北部、朝鲜半岛西缘及济州岛南缘共同组成的断裂带是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结合带; 王鑫等[2]认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形成的NNE向重力高异常带及重力梯度带分隔了华北板块和苏胶块体、下扬子板块, 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 王岚[3]认为连黄大断裂是下扬子板块的西部边界断裂, 对下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构造形成与演化、油气聚散具有重要影响; 杨文采[4]认为嘉山— 响水断裂带具有不对称断陷裂谷的性质, 可能是白垩纪郯庐古裂谷系的一个裂谷支, 不等同于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边界; 赵永忠等[5]认为嘉山— 响水断裂是下扬子区内次级地层分界线, 而非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分界线; 张成基等[6]认为胶南造山带南界为响水河— 泗阳— 滁州— 庐江— 潜山断裂; 岳保静等[7]认为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应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千里岩隆起, 五莲— 青岛— 牟平断裂为该结合带在陆地的北边界, 南边界为连云港— 黄梅断裂。

因受地理条件限制, 海陆过渡区缺少连续性的地球物理资料, 制约了海岸带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 随着我国海域航空磁力、航空重力调查工作的开展, 在海陆过渡区积累了丰富的航空地球物理资料[8, 9, 10, 11]。应用1:25万重磁异常图在海陆过渡区进行断裂划分与识别, 对解决海陆过渡区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汇部位, 主体构造单元为苏鲁造山带, 另涉及鲁西隆起、莱阳盆地和苏北南黄海南部坳陷等多个构造单元(图1)。苏鲁造山带是大别— 苏鲁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大别— 苏鲁造山带西起湖北信阳, 过红安、岳西、潜山后被郯庐断裂切断, 北移至江苏新沂县、东海县, 后经日照、胶南延至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威海, 延长达数千米。该带广泛分布含柯石英的榴辉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岩带[1]。区内断裂较发育, 主要为NE向和NNE向断裂, 次为NW向断裂。断裂规模大小不一, 性质不同。已知大型断裂主要包括郯庐断裂、连云港— 千里岩断裂和嘉山— 响水断裂。

图1 黄海及邻区构造简图[12]
1.以中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 2.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3.主要断裂带; 4.推断断裂带; 5.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6.毛北榴辉岩; 7.研究区范围
Fig.1 Tectonic sketch of Yellow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12]

区内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均有出露, 但分布不均。山东半岛地区发育前寒武系变质岩和中、新生界沉积岩, 缺失古生界沉积岩; 苏北地区多为覆盖区, 零星出露元古宇、中生界及新生界。

研究区岩浆岩分布广泛, 岩浆岩在苏鲁造山带尤为发育, 以燕山期岩浆岩为主, 还发育太古宙— 古元古代、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

2 岩石物性特征
2.1 密度特征

本次野外实际测量发现, 山东半岛前寒武系基本出露于地表, 中、新生界仅分布于莱阳盆地等沉积凹陷中。前寒武系密度大多为2.65 g/cm3以上, 中生界密度为2.51~2.59 g/cm3, 新生界古近系密度约为2.18 g/cm3, 山东半岛广泛出露的海西期花岗岩体密度为2.56~2.68 g/cm3

江苏地区前震旦纪云台组— 锦屏山组及下部朐山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平均密度为2.62~2.76 g/cm3。中下三叠统及整套古生界平均密度约为2.68 g/cm3, 而上三叠统至中下侏罗统密度稍小, 为2.56 g/cm3。下白垩统葛村组— 上侏罗统西横山组密度为2.50 g/cm3, 上白垩统浦口组— 泰州组平均密度为2.30 g/cm3, 阜宁组及三垛组地层密度约为2.23 g/cm3。此外, 毛北地区榴辉岩密度为3.37~4.27 g/cm3

由上可知, 研究区山东半岛前寒武系以及下扬子地区元古宇、古生界密度较高, 且分布较广泛, 其与上覆中生界存在较大的密度差; 新生界密度较小, 与下伏中生界也存在较大的密度差。花岗岩体与中生界密度相近, 但明显小于古生界及前寒武系密度, 因此, 当花岗岩体侵入至上述地层时, 往往引起低值重力负异常。

2.2 磁化率特征

胶东地区磁性地层主要为太古宇— 古元古界胶南群变质岩及中生界火山岩; 江苏地区磁性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下部朐山组。此外, 出露于海州地区的中元古界云台组、锦屏组及中、新生代火山岩也能引起局部高异常。胶东半岛地区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侵入岩体也具有一定磁性, 但磁性变化较大, 在磁异常图上表现为强度及规模均较大的正磁异常。

3 主要断裂重磁异常特征
3.1 断裂识别与圈定

利用重磁资料确定基底断裂, 特别是深大断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原因在于地质体经受断裂作用后, 断裂两侧的地质体常发生空间位置变动, 断裂带附近的物质结构也发生变化, 这些地质体结构、物质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可表现在重磁图上, 形成明显的重磁异常特征。

日照— 连云港地区断裂极为发育, 其在重磁异常图上的特征十分明显。日照— 连云港地区整体构造格架由NE向和NNE向断裂组成, 西北部主要为NNE向延伸的郯庐断裂带, 山东半岛南部及海洲湾地区主要发育NE向断裂。此外, NW向断裂在区内也较发育, 往往切割早期形成的NE向、NEE向或NNE向断裂。

3.2 典型断裂地质意义

3.2.1 郯庐断裂带沂水段(F1)

郯庐断裂带(郯城— 庐江断裂带)最早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原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局航测大队)发现。1957年,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华北及周围山区进行大面积石油构造航磁测量时, 在获得的航磁图上发现从安徽庐江, 经巢县西、嘉山、江苏泗洪、宿迁、山东郯城、莒南有1条呈NNE向、规模巨大并将淮河与苏北平原截然分开的线性磁异常带, 命名为郯城— 庐江异常带, 宽为5~20 km, 长达470~480 km。该发现将以往在该带上识别的零散或局部断裂作为1条整体断裂带或断裂系进行研究。

郯庐断裂带在研究区由西北部穿过, 在布格重力异常图及布格重力垂向一阶导数图上, 重力场整体由西向东逐渐升高, 断裂带显示为梯级带特征, 梯级带相对较平直, 梯度较陡(图2(a), (b)), 表明断裂两侧基底存在显著差异。为准确判断线性构造的位置, 应用刻痕分析法对航空布格重力数据进行处理。在刻痕处理边界系数图上, 断裂线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航磁化极等值线图上, 郯庐断裂带整体显示为不同磁场区的分界线(图2(c)), 断裂带内几条主要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各不相同。

图2 郯庐断裂带重磁异常特征综合对比图Fig.2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ies characteristics of Tanlu fault belt

郯庐断裂带在潍坊以南(沂沭段)由4条平行展布的断裂组成, 自东向西分别为昌邑— 大店、安丘— 莒县、沂水— 汤头及鄌郚— 葛沟断裂, 这4条断裂以高角度切穿深部下地壳, 并向下继续延伸。在郯庐断裂带浅部沿主干断裂发育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 形成复杂的垒堑构造格局。依据重磁资料, 该断裂带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有3条, 且断裂位置清晰、连续性好。重磁资料确定的断裂位置、延伸与地表已知断裂接近, 但细节有所差别。几条断裂的不同重磁特征是其构造作用差异性的反映。昌邑— 大店断裂 (F1-1)对于东西两侧重磁场控制作用明显, 断裂两侧地表出露的地质体差异大, 表明该断裂应为郯庐断裂带的东界主断裂。沂水— 汤头(F1-3)及鄌郚— 葛沟断裂(F1-2)在重磁场上虽有反映, 但与昌邑— 大店断裂 (F1-1)相比, 其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稍弱。

3.2.2 桑墟— 连云港断裂(F3)

在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图上, 沿桑墟镇— 连云港一线分布1条窄而陡的梯级带, 北侧为高值异常区, 南侧为低值异常区; 在研究区布格重力垂向一阶导数图上, 该梯级带南侧伴生1条由局部低值异常构成的线性异常带; 在研究区磁场图上, 该位置对应1条明显的磁场分界线, 界线北侧为高频异常的负磁场区, 界线南侧为平静磁场区。上述重磁场之间的分界线和梯度带即是桑墟— 连云港断裂(F3)的反映(图3)。与区域地质资料对比, 发现该断裂为连云港— 黄梅断裂(连黄断裂)的一部分。连云港— 黄梅断裂西接郯庐断裂, 呈NE-NNE向, 经泗阳、海州入黄海, 延伸至千里岩以东海域。该断裂在江苏响水— 内蒙古满都拉地学大断面上有明显反映, 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北西侧地壳厚度达30 km以上, 东南侧地壳厚度仅为20 km, 研究表明该断裂切割了莫霍面, 是1条深大断裂。

图3 桑墟— 连云港断裂带重磁异常特征综合对比图Fig.3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ies of Sangxu-Lianyungang fault

从重磁场特征推断, 断裂两侧的基底具有明显差异。断裂北西侧重力高的特点反映了深部存在高密度地质体, 且其埋藏相对较浅。根据区域物性资料, 连云港、海州等地区地表出露的地质体应为华北地层区的太古宇— 古元古界, 该套地层在胶东半岛南部广泛出露, 具有高密度的特点。由于原岩多含有基性火山岩物质, 往往具有强弱不均的磁性特征, 在磁场图上引起规模不等的局部磁异常。断裂南西侧靠近断裂位置表现为低值重力异常, 表明基底埋藏深, 其上部可能发育中新生界, 而海州湾南部的团块状高值重力异常可能与相邻陆区出露的元古宇海州群地层相当。断裂南西侧以发育团块状磁异常为特点, 深度计算结果表明该套基底埋藏较深, 为4~5 km, 平静的磁场特征说明区内岩浆活动不发育, 构造变形较弱, 推断该套基底为南黄海中部刚性基底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 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存在连云港— 黄梅断裂(连黄断裂)和嘉山— 响水断裂之争。嘉山响水断裂在研究区也有分布, 即响水— 陈家港断裂(F9), 但其在重磁异常图上, 仅显示为异常错动线, 断裂南北两侧重磁场面貌差别较小, 反映断裂两侧应为同一基底, 将其作为苏鲁造山带与下扬子陆块的界线依据并不充分。而桑墟— 连云港断裂与其相比, 重磁资料反映出的断裂两侧基底构成、地层分布、构造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显著。因此, 将桑墟— 连云港断裂作为苏鲁造山带南部界线更合理。

3.2.3 东海— 赣榆断裂(F5)

东海— 赣榆断裂沿东海— 墩尚— 赣榆一线延伸, 在海头镇附近入海。该断裂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显示为宽缓的梯度带和区域重力场分界线, 断裂两侧重力场差别明显, 北侧为低值重力异常区, 南侧为高值重力异常区。在航磁化极等值线平面图上, 断裂表现为区域磁场分界线, 断裂北侧为日照— 胶南菱形强磁异常区, 断裂南侧整体为负背景场。断裂南北两侧的重磁场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北侧高磁低重, 南侧低磁高重, 反映断裂南北两侧基底性质、岩浆活动等存在明显差异。

东海— 赣榆断裂位于苏鲁造山带内, 其北侧强磁异常及低值重力异常特征是新太古界— 古元古界基底被后期岩浆强烈改造引起的。断裂南侧重力高、磁力低的特点是中— 新元古界的反映。因此, 以东海— 赣榆断裂为界, 苏鲁造山带可分为南北2部分, 造山带北部发育新太古界— 古元古界基底, 基底被后期岩浆活动强烈改造, 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中性及酸性岩体, 这些岩浆活动可能与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造山带南部基底主要由中— 新元古界组成, 与造山带北部相比, 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均相对较弱。

4 结论

(1)重磁场特征反映昌邑— 大店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东界主断裂。

(2)桑墟— 连云港断裂两侧在基底构成、地层分布、构造活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与嘉山— 响水断裂相比, 将桑墟— 连云港断裂作为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更为合理。

(3)东海— 赣榆断裂是苏鲁造山带内1条重要断裂, 以该断裂为界, 苏鲁造山带可分为南北2部分, 北部为受岩浆强烈改造的新太古界— 古元古界基底, 南部为变形较弱的中— 新元古界基底。

(责任编辑: 刘永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郝天珧, Suh M, 王谦身, 等. 根据重力数据研究黄海周边断裂带在海区的延伸[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3): 385-397. [本文引用:3]
[2] 王鑫, 张景发, 姜文亮, . 基于布格重力数据研究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深部构造[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 30(4): 1516-1525. [本文引用:2]
[3] 王岚. 对郯庐及连黄大断裂的几点新认识[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 28(5): 368-372. [本文引用:2]
[4] 杨文采.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J]. 中国地质, 2005, 32(2): 299-309. [本文引用:2]
[5] 赵永忠, 徐学思. 江苏境内华北与扬子岩石地层区界线划分[J]. 地层学杂志, 2004, 28(4): 360-368. [本文引用:2]
[6] 张成基, 王世进. 胶南造山带研究新进展[J]. 山东地质, 1997, 13(1): 1-11. [本文引用:2]
[7] 岳保静, 廖晶, 刘鸿, . 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东部边界及海域延伸[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 34(1): 75-85. [本文引用:2]
[8] 张玄杰, 陈斌, 朱卫平, . 大连周边海域航空重力调查方法及重要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2): 40-45. [本文引用:1]
[9] 林晓星, 陈斌, 张玄杰, . 天津周边海—陆过渡地区航空重力调查及主要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6): 57-62. [本文引用:1]
[10] 张婉, 王志博, 刘英会, . 航空重磁综合测量在准噶尔油气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6): 10-16. [本文引用:1]
[11] 张玄杰, 张婉, 范子梁, . 南黄海北部航空重力场特征及主要地质认识[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 4(1): 50-56. [本文引用:1]
[12] 蔡乾忠.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2): 185-192, 19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