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杨德传(196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金属矿产勘查等方面研究工作。Email: 1034379063@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汪磊(1971—),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Email: 1518480665@qq.com。
丁头山是一个老铅锌矿区,2014年贵州省普安罐子窑—水城花嘎铅锌矿整装勘查工作中,在物探方法试验的基础上,选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开展面积性测量工作。在圈定物探异常的基础上,对重点异常进行了激电测深和不同极距的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在丁头山找矿靶区内,根据物探解译成果布置钻孔进行工程验证,在深部发现新的铅锌矿体,新增了铅锌资源量,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为研究物探手段在老矿区找矿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结合前期工作成果,对如何运用物探方法在铅锌区域成矿带中寻找构造控制铅锌矿体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老矿山增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As an old lead-zinc mining area, Dingtou Mountain was detected in detail with geophysical methods of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during the package exploration of lead-zinc deposit in Guanziyao-Shuichenghuaga area, Pu’an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4. After delineation of geophysical anomaly, the authors measured the main abnormal areas through combination of IP sounding and different distance resistivity. In Dingtou Mountain 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through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drilling verification, the new lead-zinc ore bodies were found and resource amount increased, which was an apparent exploration eff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its effects in this old mining area, the authors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geophysical methods for finding tectonic-controlled lead-zinc ore bodies basedon preliminary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aising reserves in old mines.
物探方法历来是金属矿产找矿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手段[1, 2, 3, 4, 5, 6, 7], 而在铅锌区域成矿带中如何寻找碳酸盐岩中构造控制铅锌矿体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前人勘查工作的基础上, 在已知矿床中开展物探方法试验和系统物性测量, 选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通过对物探成果综合分析, 在丁头山找矿靶区对物探所推测的重点含矿断裂带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在深部发现了新的铅锌矿体。本文根据测区岩矿石电性资料选择了激发极化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效果。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西南缘, 处于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 即NW向威宁— 六盘水断裂(垭都— 紫云断裂)和NE向师宗— 盘县断裂的夹持部位, 其北为四川盆地, 西部为康滇— 三江复杂变形区, 东南部为右江褶皱带。区域上构造以NW向、NE向为主, 处于以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为主体的三角带。丁头山背斜两翼发育NE、NW向断裂构造, 次级褶皱普遍。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石炭系打屋坝组, 上覆有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区内铅锌矿主要受丁头山短轴背斜控制, 铅锌矿主要产于南丹组(Cpn)碳酸盐岩破碎带中[8, 9](图1)。
1.1.1 褶皱
丁头山背斜核部最老地层为打屋坝组, 主要分布于花贡、五里牌、丁头山、马家岩一带, 次级褶皱发育。在核部地层出露区, 岩层具NW和NE 2个走向, 但NW走向的产状占明显优势。丁头山背斜即是一构造穹隆, 在约0.3 km2范围内岩层产状变化为350° ~25° ∠70° ~25° , 经背斜西翼90个岩层产状赤平投影统计, 显示丁头山背斜具有2个枢纽和2个轴面, 产状分别是323° ∠10° 、53° ∠84° 和228° ∠10° 、138° ∠82° 。
1.1.2 断裂
王家河断层(F28)为正断层, 该断层位于黄厂断层以南, 近EW向展布, 长约3 km, 断面倾向南, 倾角63° ~76° , 西端被牛角井断层所限, 东端被NE向断层阻切, 上盘地层为龙吟组, 下盘为南丹组, 该断层限制了F28-1、F28-2、F28-3控矿断层向南的延伸, 断距200 m左右。
电水河断层(F27-1)为正断层, 该断层位于丁头山东南部, 电水河以北, 呈近SN向展布, 长约500 km。断层面倾向西, 倾角44° , 北端被F13断层所切, 南端受限于黄厂断层, 为F27断层的分支断层。该断层含矿性较好, 是区内主要控矿断层, 直接控制Ⅰ -6号矿体。
马家岩F28-1断层为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丁头山东南马家岩以南, 呈近SN向展布, 长约1 250 km, 南端被王家河断层阻切, 北端受限于黄厂断层, 断层面倾向东, 倾角67° ~76° , 两盘地层均为南丹组。断距约50 m, 是区内主要控矿断层, 含矿性较好, 直接控制Ⅰ -7号矿体。
马家岩F28-2断层为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丁头山东南马家岩以南, 呈近SN向展布, 长约1 050 km, 南端被王家河断层阻切, 北端受限于黄厂断层, 断层面倾向西, 倾角66° ~85° , 平均倾角71° 。两盘地层均为南丹组, 断距约20 m, 是区内主要控矿断层, 直接控制矿区内Ⅰ -8号矿体。
区内含矿地层分布于勘查区东部及东北部花贡、龙吟、丫口及花嘎一带,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薄层至中厚层含燧石泥晶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 夹黑色薄层硅质岩, 上部夹深灰色厚层砾屑灰岩、含砾生物屑灰岩, 局部夹少量灰黑色泥质灰岩、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黏土岩, 厚度大于300 m, 分布稳定, 是一跨系岩石地层单位, 与威宁组呈相变关系。岩石中方解石脉发育, 溶蚀现象明显, 溶沟、溶槽、溶蚀裂隙及小晶洞均较发育, 是区内主要的铅锌矿赋矿地层或围岩。
岩(矿)石的物性特征主要与岩(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相关, 了解测区岩(矿)石物性特征是物探方法选择和测量解释的前提。本文采取电法和磁法测量方法测定工作区内普安白沙已知铅锌矿床电磁参数, 通过对测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及铅锌矿石的物性参数对比可知: 工作区主要是峨眉山玄武岩具有较强磁性, 在玄武岩分布区会出现较强的磁异常, 其次二叠系、三叠系砂岩因含有一定的铁质成分, 在其分布区域可能形成弱磁异常, 辉绿岩有弱磁性, 但不稳定, 在出露或埋深不大时会有异常显示; 而区内铅锌矿或矿化具有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的基本特征, 石炭系、泥盆系灰岩作为矿化围岩具有中等电阻率、低极化率的特点, 矿化体与围岩有明显的电性特征差异, 为本次物探方法找矿提供了物性基础, 因此在本区选用激发极化法寻找铅锌矿是可行有效的。
测区共划分19个组级地层单元, 本次物性测量针对其中18个组中的白云岩、灰岩、硅质岩、泥岩、砂岩、玄武岩、辉绿岩7种岩石以及铅锌矿矿石开展磁性参数测量工作, 测量方法主要为标本法。共采测物性标本658块, 使用GSM-19T质子磁力仪, 采用高斯第一位置法(即单探头的总场测量装置)进行磁性参数测定工作, 另设1台日变站, 进行磁日变的修正。按地层单元统计磁性参数见表1。
由表1可知如下特征。
(1)玄武岩、辉绿岩的磁化率比其他岩石的磁化率大得多, 变化范围较大, 可形成跳跃变化的不稳定磁异常。
(2)碎屑岩类的磁化率较碳酸盐类岩石的磁化率高, 变化范围不大, 可形成较为稳定的升高磁场。以砂岩为主的飞仙关组和以泥岩、砂岩为主的龙潭组岩石的磁化率比正常碎屑岩的磁化率高, 变化范围也大, 分析认为与沉积时物源来自玄武岩区有关, 可形成跳跃的升高磁场。
(3)工作区分布广泛的碳酸盐类岩石的磁化率较低, 变化范围不大, 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低磁场区, 构成工作区以低磁场区为背景的磁场面貌。
(4)采自铅锌矿床的方铅矿标本的磁化率以弱磁性为特点, 显示反磁性特征, 表明成矿与磁性变化的非相关性。
(5)各类岩石磁化率排序为: 白云岩≤ 灰岩≤ 硅质岩≤ 泥岩≤ 砂岩≤ 辉绿岩≤ 玄武岩; 各类岩石剩余磁化强度排序为:白云岩≤ 灰岩≤ 硅质岩≤ 泥岩≤ 砂岩≤ 辉绿岩≤ 玄武岩。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工作区主要是峨眉山玄武岩具有较强磁性, 在玄武岩分布区会出现较强的磁异常; 其次二叠系、三叠系砂岩因含有一定的铁质成分, 在其分布区域可能形成弱磁异常; 辉绿岩有弱磁性, 但不稳定, 在出露或埋深不大时会有异常显示。
本次电性测量17个组中的白云岩、灰岩、硅质岩、泥岩、砂岩、玄武岩和辉绿岩7种岩石以及铅锌矿, 矿石开展电性参数测量工作, 共采测电性标本629块, 工作区物探电性参数测量结果统计见表2, 通过对所测结果的仔细分析, 认为工作区各地层及其岩性的电性具有如下特征。
2.2.1 电阻率特征
(1)不同时代的灰岩电阻率不一样, 时代越新电阻率越高, 泥盆系和石炭系灰岩平均电阻率分别为151.5 Ω · m和113.7 Ω · m, 而二叠系和三叠系则分别为746.0 Ω · m和438.6 Ω · m。
(2)所有时代的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电阻率较低, 一般为100.0 Ω · m左右。
(3)火烘组(D2h)、南丹组(Cpn)断层破碎带中块状铅锌矿石电阻率较低, 分别为109.9 Ω · m和120.4 Ω · m。
(4)火山岩电阻率较低, 一般为100.0 Ω · m左右, 峨嵋山期玄武岩为165.5 Ω · m; 辉绿岩的电阻率稍高, 为238.7 Ω · m。
2.2.2 极化率特征
(1)各地层岩性之间极化率差异不大。灰岩极化率一般为1%~2%, 其他岩石的极化率一般在3%以下。
(2)铅锌矿的极化率普遍较高, 一般在5%~6.5%, 远远高于围岩的极化率, 表明矿体与围岩的极化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总之, 区内不同地层、不同岩性具有一定的电性差异, 特别是铅锌矿体具有明显的高极化、低电阻率特征, 为本次物探方法找矿提供了良好的物性基础。
丁头山测区出露地层有下石炭统打屋坝组、石炭系— 二叠系南丹组、下二叠统龙吟组; 铅锌矿主要受丁头山短轴背斜控制, 主要赋矿层位为南丹组(Cpn)碳酸盐岩, 区内已发现丁头山、花贡等7个铅锌矿床(点), 矿化受断裂带控制, 蚀变比较发育。测区主要构造为NE向和NW向, 测线为WE向。本次电法测量采用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和联合剖面3种方法, 其装置特点分别如下:
(1)激电中梯测量。采用纵向中梯装置, 即AB连线方向(测线方向)垂直于矿体(脉)走向。发射极AB长为1 200~1 600 m, 接收极MN为20 m, 采用测网1 000 m× 20 m, 即线距为100 m, 点距为20 m; 接收电极使用硫化铅不极化电极, 极差小于2 mV。放置电极前, 先挖20~30 cm的深坑, 清除坑中的砾石、草根等不良杂物, 浇入适量的水, 接收电极MN与AB平行, 角度误差不大于± 3° , 野外使用罗盘进行校准, 记录点为电偶极MN连线的中心点。为了减少电磁耦合, 供电周期为8 s, 供电时间2 s, 接收线与发射电线尽量不发生相交。线号南小北大, 线距为100 m, 号点东大西小, 点距为20 m。
(2)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 点距为40 m, 供电周期为8 s, 供电时间2 s, AB/2最大为800 m, AB/2最小为1.5 m; AB/2与MN的大小见表3。激电测深一般选择中梯激电异常上进行。
(3)联合剖面。采用三极装置, 点距为40 m, 供电周期为8 s, 供电时间2 s, AO(A'O)=300 m或100 m, MN=40 m, AB=3 000 m。测线与激电中梯平行或重合, 联合剖面一般选择中梯激电异常上进行。
2.3.1 测区电阻率特征和构造分析
丁头山测区电阻率值的分布特征以背斜轴部为中心, 呈对称分布。背斜轴部是小于400 Ω · m的低阻区, 与下石炭统打屋坝组(C1dw)页岩、粉砂质页岩的相对应; 紧邻背斜两翼为大于400 Ω · m的高阻区, 对应南丹组(Cpn)灰岩; 远离背斜电阻率逐渐降低, 背斜轴部南西方向的倾伏端, 为小于400 Ω · m的低阻区, 与地表龙吟组(P1y)的砂质页岩相吻合。
根据区内电阻率异常分布形态、走向以及电阻率等值线梯度变化, 断裂通过的部位电阻率等值线往往出现密集梯度带、不同电阻率面的分界线、等值线发生错断或扭曲。丁头山测区共推断了22条断裂, 构造方向有SN向、近EW向、NE向和NW向4组。其中EW向断裂构造9条(FT2~FT4、FT7~FT12), NE向断裂构造4条(FT5、FT14、FT16、FT19), SN向断裂构造5条(FT6、FT15、FT18、FT21、FT22), NW向断裂构造4条(FT1、FT13、FT17、FT20)。其中FT1、FT2、FT5、FT14~FT16、FT18、FT19、FT22断裂为区内已知断裂, 其他断裂为本次电法工作推测的新断裂(图2)。
2.3.2 异常特征及解释
经数理统计, 测区充电率Ms值最小为-288 ms, 最大270 ms, 均值26.2 ms, 一般在-50~70 ms, 标准偏差12.7 ms。结合地质构造情况确定异常下限35.0 ms, 丁头山测区物探共圈定13个充电异常(图3)。
根据每个激电异常特征, 结合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推断解释深部矿体产出的可能性。
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 开展野外核查, 确定异常类别, 5、7、8异常多与已发现矿体、含矿断裂产出部位吻合, 异常类别为Ⅰ 类矿致异常。11、12、17异常类别为Ⅲ 类异常。6、9、10、13、15、16异常地表见矿化蚀变, 异常类别为Ⅱ 类矿致异常。而14异常与15、16异常强度相似, 均沿近SN向次级断裂分布, 地表均出现矿化露头, 因而本次整装勘查将14号异常作为丁头山测区重点研究和解剖对象, 其余异常特征见表4。
对丁头山14号异常进行了激电测深和不同极距的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 图4为2 线(过14号异常)激电测深反演断面图, 地表出露地层为南丹组。在平距1 990~2 000 m、海拔1 150~1 190 m处, 极化率值大于3%, 对应电阻率值为600~3 000 Ω · m, 出露地层为电阻率值梯度变化最大的部位, 是层间破碎界面的反映。电阻率断面图(图4(b))大致可分为3层: 浅层为中低阻层, 以平距1 950 m处为界, 西段较薄, 厚度小于20 m, 东段突然变厚, 厚度达50 m, 是风化或半风化的灰岩的反映; 中层高阻层, 在海拔1 050 m以浅、电阻率值大于1 200 Ω · m以上, 是南丹组灰岩的电性特征; 下层在海拔1 050 m以深, 以电阻率值小于1 200 Ω · m为特点, 结合2号勘探线上钻孔揭露的资料, 认为是南丹组泥质灰岩。平距1 955 m处电阻率等值线曲线发生了扭曲、错断, 推测为一个向西倾伏的断裂。
图5为2线(过14号异常)电阻率联合剖面图。在大极距AO=BO=300 m剖面上, 平距1 710 m处出现正交点, 小极距AO=BO=100 m剖面上平距1 585 m处有正交点; 2个不同深度交点的位移较大, 该低阻带倾角为37° , 推测是1条SE向的低角度断裂或者是南丹组与龙吟组不同岩性的接触界面。
此次勘查中, 根据物探面积性工作圈定异常, 对重点异常进一步进行解剖, 结合地质情况推断含矿、控矿构造。丁头山勘查区电水河一带, 在激电中梯 14异常电阻率400~1 400 Ω · m范围内, 经过激电测深, 推测深部存在的断裂可能为控矿、含矿断裂, 此区矿体受近sn向次级断裂控制。建议在2、3勘探线布置8个钻孔, 6个见工业矿体, 1个见矿化, 未见矿钻孔均在异常外, 通过钻孔验证圈定了丁头山电水河Ⅰ -6号工业矿体(图5、图6)。
近地表老硐及ZK201、ZK202、ZK203、ZK301、ZK302钻孔等工程控制, 产于断裂破碎带中, 矿体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 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浸染状沿断裂带分布, 矿体长约300 m, 倾向延伸约500 m, 矿体平均品位铅为3.31%, 锌为2.13%。矿石呈团块状、脉状产出, 地表局部氧化后成土状。该矿体为本次深部工程控制的主要矿体, 矿体规模达中型。此次勘查新增了铅锌资源量, 成效显著。
(1)对于老矿区的找矿, 根据地质、矿产、岩矿石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罐子窑整装勘查中物探采用激电中梯电阻率及充电率、极化率方法进行面积性测量, 然后对重点异常进行了激电测深和不同极距的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 圈定异常、解释异常, 采用正确方法至关重要。
(2)物探工作布置目的性明确, 首先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在物探面积性工作圈定异常之后, 根据地质矿产情况选择有找矿意义的重点异常进行解剖。采用大功率供电系统, 电法工作才能有效地加深勘查深度。整个工作过程各环节注重物探工作质量, 才能获取正确的地球物理数据, 取得地质找矿效果。
(3)物探异常分布具有较好的规律性, 走向大致为近NW方向和NE向。异常形态多呈不规则片状、条带状和团块状分布于断裂带上, 在断裂夹持区或交汇部位异常的规模变大, 受断裂控制的特点比较明显。结合该区矿体成矿均由断裂构造所致, 推断异常反映部位深部可能有控矿、含矿构造存在, 进行钻探验证发现。
(责任编辑: 常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