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和烁荣(1991—),男,助理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Email: 1369542683@qq.com。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中,示踪试验的应用是较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确定地下河系统的岩溶含水介质结构,采用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合宝地下河主管道上进行示踪试验。试验采用的示踪剂为荧光素钠,在线监测设备为GGUN-FL30野外荧光分光光度计。试验结果显示: 合宝地下河入口S1与出口S4之间地下河以管道流为主要特征,结构相对简单,不存在溶潭等地下储水体; 示踪剂回收率为63.18%,说明该地下河还有其他排泄途径,很有可能为地下潜流。基于Qtracer2数据分析可知,合宝地下河枯季水流的最大流速为156.00 m/h,平均流速48.09 m/h,岩溶管道储水量26 714 m3,管道过水断面面积13.70 m2,平均直径4.18 m,弥散系数0.505 m2/s,纵弥散度37.81 m,摩擦系数0.178,雷诺数48 937,舍伍德数1 875.4,施密特数1 140。合宝地下河岩溶极其发育,含水介质不均一性强,为规模较大的单一管道系统。地下水流态呈紊流型,且局部具备承压特征。研究数据及成果为建立地下河系统数值模型提供了依据。
Tracer test is an effective and widely used technical method in karst hydrogeology surve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karst aquifer structure, the authors made the tracer test on the main conduit of Hebao underground river in Hezhou of Guangxi, used high-precision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Fluorescein sodium is used as tracer, and the GGUN-FL30 field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 is used as online monitoring equipmen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derground river between the Entrance (S1) and the Exit (S4) is denoted by pipeline flow, an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without any other underground water bodies such as a karst lake. The tracer recovery rate is only 63.18 %, indicating that the underground river has other discharge pathways (maybe subsurface flow). Based on Qtracer2 data analysis,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Hebao underground river in dry season is 156.00 m/h and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is 48.09 m/h. Water storage of karst conduit is 26 714 m3. The conduit cross-sectional area is 13.70 m2 and the tube diameter is 4.18 m. The conduit system is charactered by dispersion coefficient of 0.505 m2/s,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of 37.81 m, friction factor of 0.178, Reynolds number of 48 937, Sherwood number of 1 875.4 and Schmidt number of 1 140. It is shown that karst is well developed and nonuniformity of aquifer is strong in Hebao underground river. So the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is an single conduit system. The groundwater flow is a turbulent flow, which has being bearing pressure in part. The research data and achievemen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numerical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岩溶含水介质具有不均匀性, 很难确定其内部结构, 长期以来是岩溶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 用于确定岩溶含水介质空间结构特征的方法手段有暴雨后地下水流量衰减方程和地球化学过程[1, 2]、放水脉冲试验[3, 4]、工程钻孔[5]、物理探测[6, 7]和示踪实验[8]等。随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进步, 示踪试验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常被用来探寻岩溶地下河的管道网络分布及地下水溶质运移特征[9, 10, 11, 12]、确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13]、研究水库渗漏途径[14, 15]及获取水文地质参数[16, 17]等。在工作方法上, 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发展, 替代了传统的试验流程, 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 19, 20]。
2014年10月, 在贺州市合宝地下河系统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中, 在地下河管道上进行示踪试验, 使用瑞士纽沙泰尔大学开发的GGUN-FL30野外荧光分光光度计[21]进行高精度在线示踪监测。之后, 应用Qtracer2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获取了该地下河的管道结构和水动力学条件的相关参数, 为该地下河系统的数值模型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相似地质条件下地下河系统示踪试验提供了参考。
合宝地下河系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黄田镇,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为19.9 ℃,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550.3 mm。研究区内洼地、消水洞、溶洞、地下河、石林分布, 为峰丛洼地谷地地貌, 出露泥盆系信都组(D2x)细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泥盆系东岗岭组(D2d)、泥盆系巴漆组(D2-3b)、泥盆系融县组(D3r)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或夹白云岩。洼地底部高程120~150 m, 山峰顶部高程355~683 m。合宝地下河入口(S1)位于合宝村SE120 ° 方向700 m处, 地层为泥盆系上统融县组(D3r), 发育灰岩夹少量白云岩, 岩层产状185° ∠40° 。汇集了来自北侧和东侧、发源于姑婆山花岗岩地区的地表河流(图1), 经此入口进入地下后, 以管道流的形式向SW210° 方向径流。该地下河入口呈近圆形, 岩溶管道洞顶距地表30 m左右。
目前, 地下河管道上共有3个出口, 即S2、S3和S4(S2和S4为地下河出口, S3为溢洪溶洞), 标高分别为185 m、159 m和154 m。在洪水时节, S2和S3才会有水流出, 只有S4常年有水出流。据调查, 地下河管道沿NE向断裂构造发育。2008年以前, 地下河主要从高程相对较高的S2出流。S3为砂锡矿全充填溶洞。2008年, 在S3处开采砂锡矿的过程中, 将NW向沿断裂构造发育的溶洞疏通, 致使地下河绝大部分地下水从S3出流。后来, 为了使S2处修筑的水利设施重新利用, 对新开挖的S3处的洞口进行封堵, 以期恢复原有地下河形态。然而, 蓄水过程抬高了地下水位, 2008年12月22日, 岩溶水击穿S3出口东南侧约150 m处农户的房屋地板, 形成一个直径0.5 m的洞口S4。湍急的水流将房屋西侧的菜地冲毁, 形成宽约3 m的渠道, 地下河的水流都从S4流出, 形成了如今的地下河管道形态。
本次示踪试验以地下河入口S1为示踪剂投放点。由于试验期间S2处无水流出, 因而监测仪器安置于S4处, 流量监测点位于S3和S4水流交汇的地方, 可控制2个点的地下水排泄量。试验过程中地下河流量相对稳定, 多次实测平均流量为168 L/s。
示踪试验选用物化性质稳定、水溶性好、无毒无臭无色的荧光素钠作为示踪剂。示踪剂监测仪采用瑞士纽沙泰尔大学研制的GGUN-FL30型野外荧光分光光度计[21], 荧光素钠的检出分辨率为0.02 μ g/L。试验前测得地下河出口S4处荧光素钠的背景值为0.33 μ g/L。
自2014年10月21日11时始, 至10月26日19时, 本次试验共计在线监测104 h, 试验监测时间间隔为900 s。示踪剂荧光素钠用量为500 g, 在20 L塑料桶中加水搅拌, 完全溶解后, 瞬时投入水中。在监测期间, 在仪器监测处每天早晚各一次人工取样。经室内测试, 荧光素钠浓度值与仪器实时测量数据基本吻合, 说明整个测试过程中仪器工作正常。
通过对示踪试验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后发现, 投放示踪剂12.57 h后示踪剂浓度开始上升, 在34.32 h示踪剂浓度达到最大, 在103.57 h后示踪剂浓度降到背景值且在后几天的监测中未见有示踪剂再次出现。监测表明散射浊度、温度和电导率均未出现异常, 散射浊度(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 简称NTU)变化范围为1.03~4.98, 温度变化在21.62~22.71 ℃之间, 电导率为189.63~221.14 μ S/cm。浊度、温度和电导率的波动变化幅度小, 表明在监测期间水流量稳定, 并无外源水汇入。在剔除背景值后得到示踪剂荧光素钠的穿透曲线(图2), 其与模型匹配的相关系数R2=0.98, 可信度很高。荧光素钠在地下水中出现的时间为91.00 h, 因而可以判定合宝地下河入口S1与出口S4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地下河的最大流速为156.00 m/h, 平均流速为48.09 m/h。
本次示踪试验荧光素钠的穿透曲线呈现出单峰特征, 说明其管道流占主要部分。但其峰值的出现过程中曲线并非稳步上升和稳步下降, 斜率的变化比较明显, 说明该管道出现局部承压特征, 而且在峰值曲线下降之后有一个不明显的峰值, 这说明水流的方向并不单一, 存在支流。穿透曲线的拖尾较短, 说明其地下岩溶发育呈单一管道型, 不存在较大的溶潭, 这是因为若存在一个或多个溶潭, 示踪剂经过溶潭时会进行弥散和稀释再运移, 其结果会导致示踪剂的运动时间拖长[8]。示踪剂的回收率为63.18%。经调查, 地表没有其他明显的排泄出口, 说明该地下河存在地下潜流, 地下水以分散流的形式向地表水体排泄。
合宝地下河管道储水量为26 714 m3, 过水断面面积13.70 m2, 管道储水平均直径4.18 m, 管道平均直径3.28 m, 与实际调查数据相吻合。
浓度穿透曲线陡, 表征弥散距离长, 缓则表征真实的弥散距离反而短[8]。合宝地下河系统弥散系数0.505 m2/s, 纵向弥散度37.81 m, 并且示踪剂浓度曲线为较陡, 说明该地下河系统内岩溶发育不均一性强, 示踪剂弥散距离较长且速率较大。
雷诺数的大小可用来判明所研究水流的型态。雷诺数小表征着流体流动时各质点间的黏性力占主导地位, 流体的各质点沿平行于管路内壁进行有规则的流动, 呈现层流流动状态; 雷诺数大表征着惯性力占主导地位, 流体呈现紊流(亦称湍流)状态。一般而言, 管道的雷诺数NR< 2 000为层流状态, NR=2 000~4 000为过渡状态, NR> 4 000为紊流状态[23]。计算得到的雷诺数为48 937, 远大于4 000, 表明合宝地下河系统的地下水为典型的紊流型态。如此高的雷诺数也表明地下水流动极不稳定, 流速的微小变化很容易发展、增强, 形成紊流、不规则的紊流流场。
摩擦系数表征地下河管道与水的相互作用, 反映含水层介质对水流速减弱作用。通过经验公式估算得出摩擦系数是0.178, 表明地下河管道内部凸起或凹陷处很多, 差异溶蚀明显, 说明合宝地下河管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 这在前文调查访问资料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通过本次示踪试验, 辅助野外调查手段, 基本上查明了合宝地下河管道的空间展布状况及运移于其中的地下水径流参数。
(1)合宝地下河入口S1与出口S4之间地下河以管道流为主要特征, 结构相对简单, 不存在溶潭等地下储水体。试验期间, 合宝地下河约有63.18%的水流从出口S4排泄。由于地表调查未发现其他集中排泄出口, 说明该地下河内存在地下潜流, 有少部分地下水以分散流的形式向地表水体排泄。
(2)合宝地下河枯季水流的最大流速为156.00 m/h, 平均流速为48.09 m/h, 岩溶管道储水量为26 714 m3, 管道过水断面面积为13.70 m2, 管道平均直径为4.18 m, 弥散系数为0.505 m2/s, 纵弥散度为37.81 m, 摩擦系数为0.178, 雷诺数为48 937, 舍伍德数为1 875.4, 施密特数为1 140。上述数据为该地下河系统的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示踪试验结果表明, 合宝地下河岩溶极其发育, 含水介质具有较大的不均一性。受制于共轭断裂构造, 发育规模较大的单一管道系统; 地下水流态呈紊流型, 且局部具备承压特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