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朗杰学群复理石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张立国, 王金贵, 王硕, 杨鑫朋, 程洲, 侯德华, 陈圆圆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廊坊 065000
通信作者简介: 王金贵(1986—),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Email:airstarry@163.com

第一作者简介: 张立国(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Email: 120862444@qq.com

摘要

西藏朗杰学群作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洋板块地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环境对研究特提斯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系统总结了朗杰学群的岩石组合特征、构造变形特征; 通过鲍马序列的识别,建立了4种基本层序; 根据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层序分析,认为其发育海底扇相模式,整体属浊积扇内扇-外扇亚相环境,发育少部分主水道亚相的砂砾岩沉积,具有鲍马层序由A、C段向B、C、D和C、D、E段组合转变的特点,反映了由高流态向低流态转变的特征。运用粒度分析对朗杰学群物质成分的成熟度、分选性、搬运及沉积的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与哈德逊浊积扇和现代深海阿里斯托亚扇的粒度曲线相似,应属重力流沉积中的浊流沉积类型,指示其形成于大陆斜坡环境。

关键词: 朗杰学群; 粒度分析; 沉积相; 复理石; 浊流沉积
中图分类号:P512.2;P58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20)02-0058-07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flysch in Langjiexue Group of Tibet
ZHANG Liguo, WANG Jingui, WANG Shuo, YANG Xinpeng, CHENG Zhou, HOU Dehua, CHEN Yuanyua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Langjiexue Grou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 ocean plate in Yalu Tsangpo River junction zone, and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eo-Tethys tectonic movement. The authors hav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ssemblage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is paper. And four basic sequenc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recognizing Bauma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sequenc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ubmarine fan facies model is developed in this area, which belongs to turbidite fan especially inner-outer fan subfacies environment as a whole. A small part of the main channel of subfacies of the sand conglomerate sedimentation was develope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Bauma sequence from A, C member to B, C, D member and C, D, E member,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 to low fluidity. On the basis of the grain analysis of the maturity, sorting, transportation and sedimentary forms of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Langjiexue Group,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grain size curves of Langjiexue Group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Hudson turbidite fan and modern deep-sea Aristoa fan. And it belongs to the turbidite depositional type in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dicating that Langjiexue Group was formed in continental slope environment.

Keyword: Langjiexue Group; grain size analysis; sedimentary facies; flysch; turbidity current deposit
0 引言

西藏朗杰学群作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主体, 对研究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现今世界上最年轻的结合带, 备受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对其研究从未间断过。但认识上存在较大分岐: 1:25万泽当幅区域地质调查[1]将朗杰学群划分为姐德秀组、江雄组和宋热组3个部分, 认为其整体为一套呈复式向斜样式的半深海复理石沉积;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2]和《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3]将朗杰学群归并于修康群; 1:5万曲德贡幅和琼果幅区域地质调查[4]认为其整体为一套Ω 型构造样式的复式背斜。

近年来, 随着大洋板块地层学(Ocean Plate Stratigraphy)的兴起[5],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它的存在。通过西藏桑耶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6]发现, 朗杰学群整体为弱变质强变形的构造岩片, 呈叠瓦状逆冲构造样式, 地层多重复叠置、局部缺失, 呈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特征, 构造层次多为浅层次构造, 以脆性变形为主, 少见韧性变形特征, 属俯冲增生杂岩系的斜坡相浊积岩。本文根据野外资料, 对其岩石组合、基本层序、沉积相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结合粒度分析对其沉积环境进行探讨。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朗杰学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拉孜— 曲松地层分区, 挟持于南、北2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 北界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南界断裂, 南界为白朗以东强堆— 邛多江— 扎日玉门蛇绿混杂岩带断裂, 呈近EW向展布。东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侧的米林NE向拆离断层, 向西经加查、曲松、泽当、贡嘎、羊卓雍错以北、仁布至白朗东强堆, 东西长约400 km。朗杰学群东段在加查以南出露宽约40 km, 在乃东— 琼果南出露宽约35 km; 中段在贡嘎以南出露宽约30 km, 浪卡子羊卓雍错以北出露宽度12~28 km; 西段在仁布一带出露宽度仅700 m(图1(a))[7] 。研究区为朗杰学群的创名所在地, 主要出露有朗杰学群的江雄组及姐德秀组(图1(b))。

图1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朗杰学群分布图及研究区地质简图[7]Fig.1 Distribution of Langjiexue Group in Yalu Tsangpo River junction zone and geological sketch in the study area[7]

朗杰学群为一套强变形、弱变质的深水浊积扇沉积物(图2(a)、(b)), 岩性组合以变质岩屑长石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绢云绿泥板岩及千枚岩为主, 发育槽模、沟模(图2(c))、重荷模、平行层理、斜层理等原始沉积构造, 呈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特征, 可见鲍马序列且发育包卷层理(图2(d))。

图2 朗杰学群构造变形及原生沉积特征Fig.2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primar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Langjiexue Group

2 基本层序

研究区朗杰学群发育不完整的鲍马层序, 由于岩石受后期俯冲造山作用影响, 大部分沉积构造、岩相特征保留不完整或无法辨识。依据鲍马层序识别特征[8, 9], 研究区朗杰学群主要发育4种基本层序组合(图3)。

图3 西藏扎囊县朗杰学群基本层序特征Fig.3 Basic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jiexue Group in Zhanang County of Tibet

(1)A型。相当于鲍马层序的A、C段层序组合(图4), 为厚层— 块状层理、粒序层理发育的细砂岩→ 粉砂岩, 每个韵律厚约0.8 m, 二者可见突变接触, 细砂岩底面常见底模构造, 以重荷模为主, 发育于江雄组一段, 为底部层位。

图4 朗杰学群A型序列特征Fig.4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A sequence of Langjiexue Group

(2)B型。相当于鲍马层序的B、D段层序组合, 为平行层理的细砂岩→ 深灰色粉砂质板岩, 每个韵律厚约0.5 m, 二者边界呈突变接触, 接触面可见印模发育, 局部偶见扁平的深灰色泥砾, 底面可见少量冲刷构造, B段发育剥离线理构造, 为江雄组一段的主层序。

(3)C型。相当于鲍马层序的B、C、D段层序组合(图5), 为平行层理细砂岩→ 波状层理粉砂岩→ 平行层理粉砂质泥质板岩, 三者多呈渐变过渡。细砂岩中平行层理较常见, 底面冲刷构造不明显; 粉砂岩中偶见小型斜层理, 未见包卷层理; 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平行层理发育, 每个韵律厚约0.3 m, 于江雄组二段大量发育。

图5 朗杰学群C型序列特征Fig.5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C sequence of Langjiexue Group

(4)D型。相当于鲍马层序的C、D、E段层序组合, 为平行-波状层理的粉砂岩→ 平行层理粉砂质板岩→ 水平层理泥质板岩, 三者多呈渐变过渡。粉砂岩中偶见小型斜层理; 泥质板岩中沉积构造不明显, 劈理发育。每个韵律厚约0.2 m, 为江雄组二段的顶部层序。

以上A型(A、C段)、B型(B、D段)、C型(B、C、D段)和D型(C、D、E段)4种层序, 自下而上, 粒度均有由粗变细的趋势, 单层厚度有由厚变薄的现象, 属于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层序, 为典型的浊流沉积物。

3 沉积相分析

朗杰学群为一套具复理石沉积建造的浊流沉积物, 底部以厚层— 块状砂岩为主, 板岩及千枚岩相对较少, 局部发育砂砾岩, 砂岩厚度较大, 局部可见块层发育, 发育正韵律层理, 反映了物质快速搬运、沉积速率较大的特征, 为内扇亚相的主水道微相— 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的沉积体(图6); 该段物质成分简单, 碎屑主要为石英, 分选较好, 磨圆稍差, 结构成熟度较低, 多为杂基支撑结构; 鲍马层序见A、C段, 少量B、D段, 局部可见A、B、E段组合, 反映了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间微相特征; 另外, 见有少量扁平状泥质砾石, 局部可见大化石, 反映江雄组一段处于海水相对变浅、物质快速搬运-沉积的浊积扇内扇— 中扇亚相环境[10, 11, 12]

图6 江雄组水道微相砂砾岩特征Fig.6 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microfacies sandy conglomerate in Jiangxiong Formation

上部以板岩为主, 砂岩相对较少, 且砂岩层较薄, 整体粒度细, 整体以反韵律沉积为主, 顶部可见原岩为黏土岩和泥质粉砂岩, 且顶部层理变薄, 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 少量斜长石、碳质; 颜色较深, 多为灰黑色、深灰色, 反映了水体较深的缺氧沉积环境。另外, 细砂岩中以水平层理为主, 偶见斜层理, 反映了悬浮沉积作用的特征; 常见鲍马层序B、C、D段和C、D、E段, 反映了中扇亚相的无沟道漫溢微相— 外扇亚相的沉积特征; 常见有沙蚕迹化石, 表明其形成于稳定、比较封闭的深水浊积扇外扇亚相环境。

综上所述, 朗杰学群的沉积过程中整体具有鲍马层序由A、C段向B、C、D段和C、D、E段组合转变的特点, 反映了由高流态向低流态转变的特征; 发育不同亚相的沉积物, 内扇亚相整体粒度较粗, 可见主水道亚相的砂砾岩沉积, 岩层底面可见槽模, 整体表现为向上粒度变细的间断正韵律沉积特征; 外扇亚相整体则表现为反韵律的沉积特征, 顶部发育正韵律的薄层沉积物, 反映了沉积过程中海退— 海进的旋回过程。

基本层序、岩石组合综合特征, 指示朗杰学群总体形成于大陆斜坡环境, 发育海底扇沉积相模式, 受后期俯冲造山作用影响, 呈现为叠瓦状逆冲岩片构造组合样式。

4 粒度分析

本次研究对朗杰学群内23件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13, 14](表1), 对其成熟度、分选性、搬运及沉积的形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其矿物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分选为中等— 较好, 显示了近缘快速沉积的浊流特征[15, 16]

表1 朗杰学群粒度分析参数 Tab.1 Grain analysis parameters of Langjiexue Group

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平均粒径(Mz)为2.52~3.96 Φ , 属中细砂级, 与粒度中值Md基本一致, 表明搬运介质平均动能稳定且较强。由于分选系数S0存在缺陷, 未能包括粗、细尾端的分选特点, 本次统计采用标准偏差进行统计, 标准偏差(σ 1)为0.55~1.03, 平均值为0.85, 分选中等, 少数分选为较好, 说明水动力条件稳定。样品偏度(SK1)为0.03~0.64, 为正偏态, 说明沉积物以粗组分为主, 细粒一侧表现为低缓的尾部。峰态(KG)为0.90~1.78, 属中等至尖锐峰态, 且中部的分选性略高于尾部, 表明沉积物被带入新环境后曾经过改造。萨胡判别公式Y浊流:河流为7.665 1~13.784 4, 平均值为9.613 7, < 9.843 3(河流与浊流的鉴别值, < 9.843 3为浊流沉积, 反之为河流沉积), 接近浊流沉积平均值7.979 1。以上粒度参数整体与浊流沉积物粒度特征相似。

从粒度分析频率曲线(图7)看出, 粒度分布范围较宽, 单峰不突出, 多具肩峰, 反映砂岩分选中等, 结构成熟度不高。同样在累积曲线图(图8)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砂岩粒度分布较宽, 累积曲线缓倾。概率值累积曲线呈明显的一段式(图9), 在C-M图(图10)中, 样品点CM值平行C=M基线分布, 说明C值与M值呈线性相关, 属于粒序悬浮区, 指示沉积物呈递变悬浮搬运。上述这些特征与牵引流存在明显区别, 与哈德逊浊积扇和现代深海阿里斯托亚扇的粒度曲线相似, 应属重力流沉积中的浊流沉积类型[17]

图7 粒度频率曲线Fig.7 Grain size frequency curve

图8 粒度累积曲线Fig.8 Grain size cumulative curve

图9 概率值累积曲线Fig.9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

图10 粒度C-M图解Fig.10 Grain size C-M diagram

5 特提斯构造演化探讨

大量的研究资料已经表明, 整个三叠纪时期,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处于扩张发展期, 玉门混杂岩带在该时期形成了初始的洋盆[18], 该蛇绿混杂岩带内中— 晚三叠世硅质岩放射虫证实了该观点[19, 20, 21, 22]。同时, 混杂岩带的南侧接受早— 中三叠世吕村组及晚三叠世涅如组沉积(被动大陆边缘接近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 北侧接受活动大陆边缘早— 中三叠世查曲浦组沉积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朗杰学群深海浊流沉积, 至晚三叠世中期(诺利期)沉积结束, 晚三叠世末期处于平缓的过渡阶段。早侏罗世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处于俯冲消减期[23, 24, 25], 形成了初始俯冲的代表产物(前弧玄武岩系), 并逐渐演化形成成熟的火山岛弧, 到晚白垩世结束俯冲消减转化为碰撞造山[26], 直至第四纪的高原隆升。

6 结论

(1)朗杰学群整体为一套发育鲍马序列的浊流沉积物, 受后期构造变形影响, 整体呈强变形、弱变质的特征。

(2)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朗杰学群与哈德逊浊积扇和现代深海阿里斯托亚扇的粒度曲线相似, 应属重力流沉积中的浊流沉积类型。

(3)成熟度、分选性、搬运及沉积的形式均指示朗杰学群形成于大陆斜坡环境, 发育海底扇相模式。

(责任编辑: 刘永权)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1: 25万拉萨市幅、泽当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58-105. [本文引用:1]
[2]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一, 第31号-区域地质,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441-448. [本文引用:1]
[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207-301. [本文引用:1]
[4]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1: 5万琼果幅、曲德贡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2003. [本文引用:1]
[5] 冯益民, 张越. 大洋板块地层(OPS)简介及评述[J]. 地质通报, 2018, 37(4): 523-531. [本文引用:1]
[6]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西藏桑耶地区1: 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成都: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018. [本文引用:1]
[7] 张占武, 张文峰, 曾庆高, .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仁布—曲松地层分区上三叠统朗杰学(岩)群层序及构造样式再认识[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4, 34(1): 72-80. [本文引用:1]
[8] 王大伟, 白宏新, 吴时国. 浊流及其相关的深水底形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 52-65. [本文引用:1]
[9] 李利阳. 浊流沉积研究的新进展: 鲍马序列、海底扇的重新审视[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 35(4): 106-112. [本文引用:1]
[10] 刘喜玲, 刘君荣. 深水沉积及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10(14): 30-33. [本文引用:1]
[11] 徐振旺.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浊积扇体正演模拟[J]. 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 15(23): 21-26. [本文引用:1]
[12] 王天福. 深水浊积扇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3): 20-21. [本文引用:1]
[13] 李明龙, 郑德顺, 龚文磊, . 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砂岩粒度特征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3, 33(2): 25-31. [本文引用:1]
[14] 余继峰, 刘焕杰, 李增学. 砂岩粒度分布分形特征研究方法探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33(4): 480-485. [本文引用:1]
[15] 邱中炎. 印尼外海沉积序列及相关的沉积事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本文引用:1]
[16] 朱筱敏, 信荃麟. 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三角洲和浊积扇砂体的粒度特征[J].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7, 11(1): 10-18. [本文引用:1]
[17] 张青青. 东营凹陷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D]. 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本文引用:1]
[18] 黄建国. 西藏朗县地区郎杰学群岩石学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本文引用:1]
[19] 朱杰, 杜远生, 刘早学,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放射虫硅质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5, 35(12): 1131-1139. [本文引用:1]
[20] 张计东, 范永贵, 孙肖, . 西藏仲巴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6, 36(4): 1-6. [本文引用:1]
[21] 陈迪舒, 罗辉, 王学恒, . 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三叠纪放射虫与新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南京: 中国古生物学会, 2018: 1. [本文引用:1]
[22] 舒德亮, 田硕丰, 龚自禄, . 西藏雅江缝合带西段达桑组硅质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 35-37. [本文引用:1]
[23] 黄丰, 许继峰, 陈建林, . 早侏罗世叶巴组与桑日群火山岩: 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陆缘弧与洋内弧?[J]. 岩石学报, 2015, 31(7): 2089-2100. [本文引用:1]
[24] Lang X H, Tang J X, Xie F W, et al.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outhern porphyry in the Xiongcun district,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Geotect Metall, 2014, 38(3): 609-620. [本文引用:1]
[25] Tafti R, Lang J R, Mortensen J K, et al.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Xietongmen(Xiongcun) Cu-Au porphyry district, Southern Tibet, China[J]. Econ Geol, 2014, 109(7): 1967-2001. [本文引用:1]
[26] 莫宣学, 赵志丹, Depaolo D J, .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 Sr-Nd同位素证据[J]. 岩石学报, 2006, 22(4): 795-80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