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嘎学组和泽当组的新认识
张鑫全1, 王金贵1, 张振利2, 专少鹏1, 张立国1, 程洲1, 邓科3, 何娇月1
1.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廊坊 065000
2.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 050031
3.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格尔木 816000
通信作者简介: 张振利(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 airstarry@163.com

第一作者简介: 张鑫全(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 myranee@163.com

摘要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 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岩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嘎学组和泽当组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洋内俯冲相关的洋内弧构造环境,为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在后期俯冲碰撞过程中,嘎学组和泽当组主体被改造成混杂岩,或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该认识对合理恢复并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嘎学组; 泽当组; 洋内俯冲; 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洋板块地层
中图分类号:P534.52;P534.53;P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20)02-0072-09
New recognition of Gaxue Formation and Zedang Formation in Yalu Tsangpo Suture Zone
ZHANG Xinquan1, WANG Jingui1, ZHANG Zhenli2, ZHUAN Shaopeng1, ZHANG Liguo1, CHENG Zhou1, DENG Ke3, HE Jiaoyue1
1.Regional Geology Survey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Langfang 065000, China
2.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3.No.5 Geological Party, 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Golmud 816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1:50 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Gaxue Formation and Zedang Formation in North Yalu Tsangpo Suture Zone, and compared their petro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with ophiolite. Combined with paleontological and high-precision isotope dating analysis, it is preliminarily considered that Gaxue Formation, Zedang Formation and ophiolite are product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Gaxue Formation and Zedang Formation were formed in the intra-oceanic arc tectonic environment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and belonged to the front arc basalt (FAB type) which was the standard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In the lat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process, the main body of Gaxue Formation and Zedang Forma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melange or existed in the melange belt in the form of a broken clip (block), mainly as the structure styles in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s. This understanding is of great geological tectonic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rest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ern belt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Yalu Tsangpo Suture Zone.

Keyword: Yalu Tsangpo Suture Zone; Gaxue Formation; Zedang Formation;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front arc basalts (FAB type);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
0 引言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缝合带, 一直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产物[1]。近年来, 随着大洋板块地层学的兴起[2], 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嘎学组和泽当组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洋板块地层序列的组成单元之一。嘎学组由嘎学群演变而来, 而嘎学群由西藏区域地质调查队创名于萨嘎县嘎学村一带, 为一套杂色千枚岩、板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板岩、变玄武岩、辉绿岩、中基性火山熔岩等组成的地层体, 产放射虫, 未见顶、底[2]。泽当组则由西藏第二地质大队创名于山南市泽当一带, 后改称泽当岩群, 为一套玻安质枕状熔岩、安山质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蛇纹石化方辉辉橄岩、易剥钙榴岩、辉长辉绿岩及方辉橄榄岩组合[2, 3]。关于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的成因, 一些学者认为其属于北带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之一[4, 5, 6, 7, 8, 9, 10], 与北带蛇绿岩为同时异相的产物[3, 11, 12, 13]或部分同时异相的产物[14], 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15]。然而, 嘎学组和泽当组岩石的构造属性与蛇绿岩的构造属性截然相反, 现有理论是否可以解释存在同时异相的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仍有待商榷。

为进一步厘清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的组成, 本文在西藏桑耶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嘎学组和泽当组的岩石组合、地层产出形态、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探讨了嘎学组和泽当组的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 认为两者形成于洋内弧构造环境, 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不是同时异相的产物, 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该识认丰富了洋板块地层序列, 为进一步研究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1 地质背景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及西南部, 主要沿雅鲁藏布江展布, 部分沿噶尔藏布江(狮泉河)分布, 由西向东呈NW向至近EW向不规则带状展布。该带夹持于冈底斯岩浆弧与喜马拉雅陆块之间(图1(a)), 沿走向可分为西段(萨嘎以西)、中段(萨嘎— 仁布)和东段(仁布以东)。西段可分为南带、北带和仲巴微陆块; 东段可分为南带、北带和仁布— 曲松褶冲带(朗杰学增生楔), 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急剧变窄, 南带与北带挤压在一起; 中段分为南带与北带(图1(b))[6]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a)(b))[16, 17]及地质简图((c)(d))[1, 18]Fig.1 Tectonic locations((a)(b))[16, 17] and geological sketch((c)(d))[1, 18] of the study area

嘎学组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中段和东段均有分布, 在中段和西段主要分布于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昂仁蛇绿岩或昂仁蛇绿混杂岩)南侧, 部分分布于修康群混杂岩南侧, 在扎囊县一带呈混杂岩和断夹块状产出(图1(c)), 在泽当一带呈岩块状产于罗布莎蛇绿混杂岩南缘。泽当组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一带罗布莎蛇绿混杂岩北侧(图1(d)), 多呈混杂岩和断夹块状产出, 部分分布于桑果组或桑果组混杂岩北侧。

2 岩石学特征对比

嘎学组以玄武岩为主, 夹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玄武质与安山质凝灰岩、放射虫硅质岩、泥(页)岩, 岩石发生了不均匀蚀变, 部分火山岩蚀变为绿帘石岩, 出露厚度为478~772 m[3, 11, 12, 13, 14]。泽当组下部为玄武岩, 中部为含角砾玄武安山岩与英安岩, 上部为安山岩夹流纹岩、硅质岩, 岩石具不均匀蚀变, 出露厚度为241~700 m[3, 18]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1, 13]将嘎学组分为4部分: ①将板岩、硅质板岩、变质砂岩组合划归修康群混杂岩的基质; ②将砾岩、砂岩、页岩组合划归桑果组混杂岩的基质; ③将以玄武岩为主, 夹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玄武质与安山质凝灰岩、放射虫硅质岩、泥(页)岩组合划归嘎学组混杂岩的基质; ④将厚层硅质岩夹泥页岩组合划归贡勒组(图2)。将泽当组分为4部分: ①将超基性糜棱岩和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岩组合划归罗布莎蛇绿混杂岩的基质; ②将砾岩、砂岩组合划归桑果组(中下部); ③将砂岩、泥页岩组合划归桑果组混杂岩的基质; ④将玄武岩、含角砾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夹流纹岩、硅质岩组合划归泽当组(图3)。各部分均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 在后期俯冲碰撞过程中, 主体被改造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

图2 萨嘎县松多构造地质剖面[11]Fig.2 Tectonic geological profile of Songduo in Saga County[11]

图3 扎囊县卓学竹咔构造地质剖面[18]Fig.3 Tectonic geological profile of Zhuoxuezhuka in Zhanang County[18]

3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为进一步研究嘎学组与泽当组火山岩的成因, 在西藏桑耶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收集了87个嘎学组与泽当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数据, 对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和统计。

3.1 嘎学组

通过计算, 获得的嘎学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参数如表1所示。嘎学组火山岩(La/Yb)N> 1(50个样品平均值为3.37), 表明火山岩为非洋中脊型蛇绿岩。在TiO2-Y图解(图4)中, 50个样品点中47个为有效点, 1个位于岛弧拉斑玄武岩区, 22个位于板内玄武岩区, 5个位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区, 19个位于异常型洋中脊玄武岩区。在V-Ti图解(图5)中, 50个样品点中27个为有效点, 1个位于前弧玄武岩类区, 1个位于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区, 25个位于洋中脊型蛇绿岩以及与地幔柱有关蛇绿岩和洋岛玄武岩区。在Th/Yb-Nb/Yb图解(图6)中, 50个样品点中28个位于陆缘型蛇绿岩区, 1个位于与地幔柱有关蛇绿岩及洋岛玄武岩区, 21个位于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与前弧玄武岩类区。在Th/Yb-Ta/Yb图解(图7)中, 50个样品点中49个为有效点, 6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区, 7个位于板内玄武岩区, 34个位于板内火山岩带区, 2个位于活动陆缘火山岩区。在Cr-Y图解(图8)中, 50个样品点中49个为有效点, 1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区, 2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重叠区, 12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及火山弧玄武岩重叠区, 5个位于火山弧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重叠区, 29个位于火山弧玄武岩区。在Zr/Y-Zr图解(图9)中, 50个样品点中47个为有效点, 3个位于大洋弧区外、1个位于大陆弧区外, 11个位于大洋弧区, 18个位于大陆弧区, 14个位于大陆弧与大洋弧重叠区。

表1 嘎学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参数及特征 Tab.1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Gaxue Formation

图4 火山岩TiO2-Y图解[19]Fig.4 TiO2-Y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19]

图5 火山岩V-Ti/1 000图解[20]Fig.5 V-Ti/1 000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0]

图6 火山岩Th/Yb-Nb/Yb图解[21]Fig.6 Th/Yb-Nb/Yb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图7 火山岩Th/Yb-Ta/Yb图解[21]Fig.7 Th/Yb-Ta/Yb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图8 火山岩Cr-Y图解[21]Fig.8 Cr-Y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图9 火山岩Zr/Y-Zr图解[19]Fig.9 Zr/Y-Y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19]

综合分析可知, 图4~6的判别结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 图7~9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 可判断嘎学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3.2 泽当组

通过计算, 获得的泽当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参数如表2所示。泽当组火山岩的(La/Yb)N> 1(37个样品平均值为1.54), 表明火山岩为非洋中脊型蛇绿岩。在TiO2-Y图解(图4)中, 37个样品点中10个位于岛弧拉斑玄武岩区, 2个位于板内玄武岩区, 7个位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区, 18个位于异常型洋中脊玄武岩区。在V-Ti图解(图5)中, 36个样品点中29个为有效点, 12个位于前弧玄武岩类区, 4个位于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区、11个位于洋中脊型蛇绿岩以及与地幔柱有关蛇绿岩和洋岛玄武岩区, 2个位于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与前弧玄武岩类区。在Th/Yb-Nb/Yb图解(图6)中, 27个样品点中7个位于洋中脊型蛇绿岩区, 20个位于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与前弧玄武岩类区。在Th/Yb-Ta/Yb图解(图7)中, 27个样品点中1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区, 15个位于板内火山岩带区, 5个位于活动陆缘火山岩区, 6个位于洋内弧火山岩区。在Cr-Y图解(图8)中, 30个样品点中26个为有效点, 2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区, 11个位于洋中脊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重叠区, 1个位于火山弧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重叠区, 12个位于火山弧玄武岩区。在Zr/Y-Zr图解(图9)中, 37个样品点中36个为有效点, 3个位于大洋弧区外, 2个位于大陆弧区外, 17个位于大洋弧区, 14个位于大陆弧区。

表2 泽当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参数及特征 Tab.2 G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Zedang Formation

综合分析可知, 图4~6的判别结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 图7~9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 可判断泽当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因嘎学组和泽当组属于洋盆构造环境,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受洋壳和地幔岩石制约, 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和熔融外来物质量的不同, 可能是造成图4~6判别结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的原因[3, 22, 23, 24, 25]。混染和熔融外来物质量少的岩石主要继承了母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 而混染和熔融外来物质量大的岩石具有不同于母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 体现了继承性、改造性或新生性并存的不均衡构造岩浆作用特点。

由于地球化学数据在研究中存在多解性, 所以, 本文综合多种元素及其特征参数进行研究,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及北带蛇绿岩主要形成于洋内俯冲和整体俯冲构造环境(图10)。北带蛇绿岩主要为俯冲带上盘型蛇绿岩(SSZ型), 而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主要为前弧玄武岩类(FAB型)。虽然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北带蛇绿岩同样形成于洋内俯冲和整体俯冲构造环境, 但在形成和分布的具体构造位置及成因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 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不属于北带蛇绿岩的组成单元。

图10 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东段侏罗纪— 白垩纪洋内俯冲与整体双向俯冲演化模式剖面示意图Fig.10 Profile sketch of the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and overall bi-directional subduction evolution model from Jurassic to Cretaceous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ethys Ocean in Yalu Tsangpo River

4 年代对比

对蛇绿岩和火山岩地层时代的厘定,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相关岩浆岩中锆石U-Pb年龄数据和沉积岩夹层所含化石的时代来确定。为便于对比分析, 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蛇绿岩的时代也进行了概述。

4.1 北带蛇绿岩

通过以往研究可知,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蛇绿岩中已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1.4± 3.7) Ma[11]、(185.8± 1.7) Ma[17]和(162.9± 2.8) Ma[18]。目前进行的西藏桑耶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方辉橄榄岩中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8± 8) Ma。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蛇绿岩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

4.2 嘎学组

在嘎学组玄武岩中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4.9± 2) Ma[1]。根据《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3], 嘎学组硅质岩中含放射虫Mirifusus guadalupensis, M. bailieyi, Tripocyclia joneoi, Ristola hsui和“ Eucyrtisdicera, 时代为晚侏罗世晚基末里期— 早提塘期, Cecrops septempordta时代为早白垩世晚凡兰吟期— 欧特里期[2]。在萨嘎以西的嘎学组硅质岩中产放射虫Archaeodictyomitra-Cyclastrum组合, 时代为早白垩世贝利亚斯期, Sethocapsa-Hemicrypto capsa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 Stichomitra-Dorypyle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11, 13]。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认为嘎学组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4.3 泽当组

在泽当组玄武岩中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7.8± 3.3) Ma和(145.7± 2.5) Ma[7]。目前进行的西藏桑耶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泽当组英安岩中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2± 8) Ma。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认为泽当组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上述研究表明, 嘎学组和泽当组与紧邻的蛇绿岩不是同时异相的产物, 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 后期共同遭受了俯冲消减碰撞作用的改造。对嘎学组和泽当组的进一步合理划分, 有利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合理恢复与建立。

5 结论

(1)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岩不是同时异相的产物, 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

(2)嘎学组和泽当组形成于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与洋内俯冲相关的洋内弧构造环境, 为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3)嘎学组和泽当组主体被改造成混杂岩, 或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 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

(责任编辑: 刘丹)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1: 25万拉萨市幅、泽当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2007. [本文引用:2]
[2] 刘维亮, 夏斌, 刘鸿飞, . 西藏泽当蛇绿岩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13, 32(9): 1356-1361. [本文引用:4]
[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6]
[4]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1]
[5] 钟立峰, 夏斌, 崔学军, .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壳层熔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30(2): 231-240. [本文引用:1]
[6] 潘桂棠, 王立全, 张万平, .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 1 500 000)[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 24-105. [本文引用:2]
[7] 张万平, 袁四化, 刘伟.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 2011, 44(1): 1-9. [本文引用:2]
[8] 李强, 夏斌, 黄强太, .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泽当蛇绿岩起源及演化[J]. 地质学报, 2014, 88(2): 145-166. [本文引用:1]
[9] 韦栋梁, 夏斌, 周国庆, . 西藏泽当蛇绿岩壳层火山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28(3): 270-278. [本文引用:1]
[10] 叶培盛, 江万, 吴珍汉, . 西藏泽当—罗布莎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现代地质, 2006, 20(3): 370-377. [本文引用:1]
[11]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1: 25万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吉隆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资料馆, 2003. [本文引用:5]
[12]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1: 25万日新幅、札达县幅、姜叶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资料馆, 2005. [本文引用:2]
[13]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1: 25万亚热幅、普兰县幅、霍尔巴幅、巴巴扎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拉萨: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资料馆, 2006. [本文引用:4]
[14] 王立全, 潘桂棠, 丁俊, .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 1 500 000)[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 18-84. [本文引用:2]
[15] 许荣科, 郑有业, 冯庆来, . 西藏札达县夏浦沟的放射虫硅质岩和岛弧火山岩: 新特提斯洋内俯冲体系的记录?[J]. 地球科学, 2009, 34(6): 884-894. [本文引用:1]
[16] 王旭辉, 郎兴海, 邓煜霖, . 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J]. 高校地质学报, 2018, 24(1): 41-55. [本文引用:1]
[17] 解龙. 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与样式[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本文引用:1]
[18]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西藏桑耶地区1: 5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成都: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018. [本文引用:2]
[17]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地质年代学研究[J]. 地质学报, 2011, 85(7): 1116-1127. [本文引用:1]
[18] 钟立峰, 夏斌, 周国庆, .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辉绿岩中锆石SHRIMP测年[J]. 地质论评, 2006, 52(2): 224-229. [本文引用:2]
[19] Pearce J A.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genesis and eruption setting of lavas from Tethyan ophiolites[C]//Panayioutou A. Ophiolit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phiolites Symposium. Cypru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Geological Survey Department, 1980: 261-272. [本文引用:1]
[20] Shervais J W. Ti-V plots and the petrogenesis of modern and ophiolitic lavas[J].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82, 59(1): 101-118. [本文引用:1]
[21] Pearce J A.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vas from 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ies[M]//Thorpe R S. Andesites. Chichester: Wiley, 1982: 525-548. [本文引用:1]
[22] 褚慧力. 藏北阿里地区改则县雀康一带纳丁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6): 37-48. [本文引用:1]
[23] 孙立新, 万晓樵, 贾建称,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制约[J]. 地质学报, 2004, 78(3): 380-389. [本文引用:1]
[24] 罗照华, 江秀敏, 刘晓, . 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包壳纯橄榄岩中的流体过程印记: 来自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罗布莎和泽当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和橄榄石晶体化学证据[J]. 地学前缘, 2019, 26(1): 272-285. [本文引用:1]
[25] 张计东, 范永贵, 刘思林, . 雅鲁藏布江南带白垩纪地层划分及特征[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 3(4): 19-2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