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王志一(198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Email: wangzycigem@126.com。
为实现对海岸线的动态监管和监测,提出了一种自动阈值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首先结合Canny边缘检测和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方法)实现自动阈值分割提取水陆分界线; 在自动阈值提取的基础上,对水域进行开运算和图像分割,将占有较大比例的海上水体作为种子点进行区域增长,获取海上水体,从而去除陆地水体、阴影等误分为海域的部分; 之后对区域增长法获取的海陆分割结果进行去噪、填充等形态学优化处理,填补海上船体、风车、岛礁等造成的空洞影像,形成最终的海陆分割结果; 最后,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获取海岸线。基于江苏海岸带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出光滑、连续的海岸线,在SAR影像海岸线提取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In order to achieve dynamic supervision and monitor the coastline, SAR image coastline automatic extrac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threshold and regional growth is proposed. Firs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anny edge detection and OTSU method is applied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threshold extraction of the water and land boundary line. Based on the automatic threshold results, the water area is operated opening and segmentation to obtain the large proportion of sea water body as a seed point for regional growth for getting the sea water, thus the part of the terrestrial water body and shadow was removed. Then, the sea-land segmentation acquired by the regional growth method is denoising, filling morphological optimization processing to fill the void caused by sea hull, windmill and island reef, so the final sea-land segmentation result was finally formed. At last, the Canny edge detection operator was used to obtain the coastlin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Jiangsu costal zone show that the smooth and continuous coastlines can be accurately extract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in the SAR coastline extraction.
海岸带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地区, 海岸带信息的快速获取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据估计, 全球海岸线长度超过347 984 km, 世界上60%的人口生活在距其100 km 的范围内[1]。监测和管理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前人一般通过摄影测量与实地测量等方法获取海岸线, 但这些方法精度较低、效率不高, 难以适应岸线提取的发展需求以及大范围推广。
近年来, 快速发展的航天遥感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测量方法, 成为了海岸线提取和海岸线动态监测的新手段, 并凭借其高效、不受时间与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的优势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岸线具有高动态性, 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大部分以瞬时水边线作为岸线进行提取[2], 与真实岸线相比, 缺失潮位校正过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成像范围大、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 与光学遥感相比, SAR具备在阴雨、多云等不利气象条件下成像的优势[3, 4], 保障了海岸线监测数据的可获得性, 因此SAR影像海岸线自动提取对海岸线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同的SAR影像海岸线提取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随着SAR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和影像质量的提升, SAR影像提取海岸线的精度也在不断改善。陈祥等[5]通过计算SAR影像中的海域统计特性, 采用改进的最大类间方法从SAR影像海陆信息分割提取海岸线, 表明阈值分割算法具有分割精度高、处理时间短的优势, 较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范建超等[6]通过几何主动轮廓模型提取了大连金州湾高分三号SAR影像海岸线, 并现场验证了SAR影像提取海岸线的有效性, 胡娇静等[7]等评价了边缘检测法、区域增长法、阈值分割法、水平集C-V模型和分类法等不同方法对SAR影像海岸线的提取效果, 指出不同类型的海岸线提取需要考虑各自方法的适用性; 邱志伟等[8]采用K-均值聚类分割结合形态学处理方法, 认为K-均值聚类分割适应性强, 方法简单便捷。通过对比常见的SAR影像海岸线提取方法可以发现, 阈值分割法复杂度低、算法易于实现, 但算法抗噪性能低, 最佳阈值的选取存在困难, 边缘检测法的抗噪性能与岸线提取正确度之间存在矛盾, 活动轮廓模型抗噪性能较高, 但是存在岸线迭代不稳定、迭代速度低、对初始轮廓线位置要求高等缺点。结合SAR影像提取海岸线的实际应用和精度要求, 综合考虑算法的可行性和提取效率, 本文基于SAR影像, 提出自动阈值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瞬时水边线提取方法, 为遥感影像岸线自动提取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研究区位于江苏北部, 是1128— 1855年黄河夺淮入黄海期间迅速淤涨形成的三角洲, 为典型的平原淤泥质海岸[9](图1)。海岸陆地地貌的南北两段存在明显差异, 灌河和射阳河之间的陆地由黄河夺淮入海后所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 地面高程1~3 m, 黄河改道后泥沙来源断绝, 岸线受侵蚀而后退, 地面物质组成多为黏土和亚黏土, 沿岸地势平坦, 为大片盐田和沼泽; 射阳河以南为海积平原区, 是近千年来海岸不断淤积而形成的滨海平原, 岸外有辐射沙洲屏护[10]。
本文选取的实验数据为江苏沿岸区域ALOS PALSAR雷达图像。本次实验数据的详细信息见表1。
原始SAR图像为单视复数据(single look complex, SLC), 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 包括影像辐射定标、滤波、地理编码等操作[11, 12, 13], 并对图像进行线性拉伸, 以增强图像对比度, 为后续特征提取、分类识别打好基础[14, 15]。
2.2.1 Canny边缘检测
边缘检测是通过检测每个像素及其邻域像素的状态来确定该像素是否位于影像的边缘位置[16], Canny算子提取的边界较为连续、平滑[17, 18]。对于SAR影像而言, 影像的边缘部分主要为影像中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界处, 即瞬时水边线, 通过边缘检测与膨胀, 提取水体和陆地并用OTSU方法进行自动阈值分割[19, 20], 该方法能构建较好的直方图双峰特征, 区分出水体与陆地。
Canny算子的实现步骤包括图像降噪、计算图像梯度、非极大值抑制以及阈值筛选[21]。算法实施过程中, 分别设置一个双阈值, 即低阈值和高阈值。灰度变化大于高阈值的像素设置为强边缘像素, 剔除低于低阈值的像素, 将高阈值与低阈值之间的像素设置为弱边缘像素。进一步判断, 如果其领域内有强边缘像素则保留, 没有则剔除。
2.2.2 OTSU方法
OTSU方法也称为最大类间方差法, 主要思想是遍历寻找一个将数据集分割为2类的阈值, 若某一阈值使得这2个类之间的方差达到最大值, 则该阈值为最佳分割阈值。
基于SAR影像的特点, 本文结合自动阈值法与区域增长法提取遥感影像的海岸线, 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1: 对原始SAR影像进行预处理[10], 进行地理编码、辐射定标、滤波等操作, 并根据影像特征进行线性拉伸, 增强图像对比度。
步骤2: 对SAR影像采用OTSU方法获得影像中的海陆初步分割结果, 并采用腐蚀运算区分两者的水体, 按照像素数进行滤除, 保留海上区域的种子点。在此基础上采用区域增长算法, 获取海上部分的水体。
步骤3: 对海上部分的水体进行开运算、闭运算等形态学处理, 填补海上船只、风电设施以及岛屿等引起的空洞, 优化海陆分割成果。
步骤4: 对形态学优化后的海上水体部分, 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提取最终的海岸线成果。
在采用自适应阈值方法提取水体的过程中, Canny算子的设置参数为高阈值0.99, 低阈值0.8, sigma值0.8, 并基于边缘检测结果, 对检测得到的边缘进行膨胀处理, 统计边缘两侧10个像素范围内的影像数值用于计算自适应阈值TOTSU。自适应阈值水体边缘的提取过程及结果如图3所示。
在采用区域增长方法进行海陆分割过程中, 需要生成海上种子点, 并设置区域增长的阈值条件。对采用自适应阈值方法获取的水体进行形态学中的开运算处理, 实验采用较大的核结构, 设置核半径为20, 仅保留较大的水体图斑, 并消除图斑的细小连接, 同时对开运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割, 统计每个图斑对应的尺寸大小。实验设置最小的图斑滤除尺寸需大于陆地中最大的水体图斑尺寸, 且小于影像中海域水体的图斑尺寸。经图像分割后仅保留海上的水体作为区域增长所需的种子点。在获得合适的种子点后, 利用区域增长法获取海上水体, 区域增长算法采用阈值约束范围, 此处约束阈值结合之前获取的自适应阈值, 设置区域增长阈值Thr=[0, TOTSU]。
SAR影像上的陆地零散水体、水产养殖区、阴影等也表现为较暗色调, 如图4所示, 采用自适应阈值提取时这部分也被分为海上水体, 需要剔除这部分误分结果。
对自动阈值提取的水体进行开运算和图像分割[22, 23, 24], 获取在影像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海上水体作为种子点, 进一步进行区域增长获取海上水体区域, 从而剔除陆地零散水体, 实现海陆的有效分割[25, 26]。
3.2.1 开运算与图像分割
开运算是一个基于几何运算的滤波器, 结构元素大小的不同会导致滤波效果的差别, 选择不同的结构元素会导致不同的分割, 即提取出不同的特征。开运算能够除去孤立的小点、毛刺和小桥, 而不改变总体的位置和形状。对开运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割, 统计每个图斑对应的尺寸大小, 将在影像中占较大比例的斑块作为海上水体种子点。
3.2.2 区域增长
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像素点合并到一起, 在每个区域内首先指定种子点作为增长的起点, 然后将种子点周围邻域的像素点与种子点进行比较, 合并具有相似性质的点, 之后继续向外增长, 直到没有满足条件的像素被包括进来为止。基于开运算与图像分割得到的海上水体种子点, 结合获取的自适应阈值进行区域增长, 可以得到海上水体范围, 结果如图5所示。
对区域增长获得的海陆分割结果, 分别设置核结构大小为5的开运算、闭运算进行形态学优化, 消除不必要的毛刺和细小噪声, 并结合影像分割处理, 消除海上由船体、岛屿等产生的空洞现象。受风场影响海域的影像存在明暗区域(图6(a)), 同时, 因海岛、海上浮筏、海上船只等的存在改变了原有水体镜面后向散射强度低的特点(图6(b))。构成海上水体提取结果呈现的空洞和噪声影像, 需结合形态学优化[20]进行噪声滤除和空洞填补。
在边缘检测海岸线提取过程中, 基于形态学优化后的海陆分割结果, 将Canny算子的参数设置为高阈值0.8, 低阈值0.4, sigma值 0.6, 获得相应的海岸线结果。对区域增长的结果再次进行形态学优化运算, 得到最终的海陆分割结果, 如图7所示。对形态学优化的海陆分割结果进行Canny边缘检测, 形成最终海岸线结果, 如图8所示。
将本文的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7]、自动聚类方法[8]和改进阈值方法[27]进行对比, 并结合人工解译海岸线, 分别设置1个像素距离(10 m)、2个像素距离(20 m)和3个像素距离(30 m)对比海岸线提取结果的准确率。其中, 面向对象方法采用多尺度分割结合影像亮度特征, 自动聚类采用K-均值方法, 改进阈值方法采用Canny边缘检测提取水陆缓冲区, 并结合了最大类间方差法。通过上述不同方法生成海陆二值图并提取海岸线。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的结果数据见表2。
不同方法的海岸线提取结果如图9所示。其中面向对象方法易受分割效果影响, 部分区域影像纹理和亮度差异不明显, 分割不完善, 造成海岸线存在偏移, 整体表现较差(图9(a)); 自动聚类方法通过多次迭代优化分类, 提升了水陆分界效果, 但聚类方法对影像亮度较敏感, 易混淆边界区域, 判定不准确, 造成提取海岸线较长, 为人工解译海岸线长度的1.97倍(图9(b)); 改进阈值方法通过结合Canny边缘检测与自动阈值方法, 限定影像统计区域, 优化影像统计直方图分布并获取合适阈值, 使得海岸线提取结果与人工解译更为接近, 1个像素距离内海岸线占比63.83%, 3个像素距离内海岸线占比94.8%(图9(c)); 本文算法在改进阈值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改进阈值方法确定的阈值, 利用区域增长, 提取的海岸线在1个像素距离内占比65.06%, 3个像素距离内占比 94.00%, 同时使得有效海岸线长度进一步缩小, 提升了海岸线的连续性和平滑性(图9(d))。
(1)本文提出的自动阈值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SAR影像海岸线提取方法, 算法易于实现、抗噪性能较强、岸线迭代稳定, 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出光滑、连续的海岸线。
(2)通过在江苏海岸带的实验,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强实用性, 减少了岸线提取过程中的人为操作, 形成了自动化处理流程, 提取的海岸线结果与原始SAR影像基本重合。基于这些SAR图像序列进行海岸监控、管理和灾害监测等, 对于沿海的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从SAR的实际应用和精度要求出发, 后续工作将进一步提高算法执行效率, 增强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责任编辑: 魏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