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监测的滑坡应急治理效果评价——以贵州省桐梓县天池宫滑坡为例
张辉, 莫思, 谭海英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六地质大队,贵州 遵义 563000
通讯作者简介: 莫思(198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Email: 346074391@qq.com

第一作者简介: 张辉(198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Email: 418099356@qq.com

摘要

滑坡灾害是山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危害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滑坡的形成机理研究及监测对认识和防治滑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天池宫滑坡现场综合勘查的基础上,对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滑坡基本特征、变形破坏过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开展了滑坡变形滑移机理及发展破坏趋势研究。结合雨量实时监测、钻孔深部位移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监测等综合监测方法,对滑坡地表水平位移、垂向位移、深部钻孔水平位移及钻孔倾斜度等进行了监测及综合分析,并根据监测情况,对滑坡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治理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在应急处置措施实施后,滑坡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监测结果显示变形趋势呈收敛状态。研究成果为滑坡抢险及天然气管道的及时恢复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该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滑坡的应急治理及效果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贵州省; 滑坡; 自动化监测; 应急治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P694;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23)02-0087-07
Effect evaluation of landslide emergency treatment based on automatic monitoring: A case study of Tianchigong landslide in Tongzi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ZHANG Hui, MO Si, TAN Haiying
No.106 Geological Party,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Guizhou Zunyi 563000, China
Abstract

Landslide is the main type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mountain areas, which is a great threat to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The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about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cognition and prevention of landslide.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ianchigong landslide,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landform, geomorphology, strata,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basic features of the landslide, and investigated the proces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landslide area.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landslide surfac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deep drilling, and the drilling gradient were monitored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methods such as the real-time rainfall monitoring, drilling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and GNSS monitoring . The effect of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fter landslide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bility of landslide is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trend is convergent.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landslide rescue and the in-time operation of natural gas pipeline, and remarkabl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were obtained. The research vesult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imilar engineering landslide and effect evaluation.

Keyword: Guizhou Province; landslide; automatic monitoring; emergency treatment; effect evaluation
0 引言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高原斜坡地带, 是突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高原山地[1, 2]。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全省滑坡地质灾害多发, 大量滑坡隐患威胁着城镇、建筑、交通、水利、油气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 涉及面积达60%以上。如2018年6月10日, 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三合村蒋坝营北山体滑坡, 造成中缅天然气管道在该段发生断裂、泄露、燃烧, 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3]

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一般分为蠕滑变形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和急剧变形阶段, 变形阶段经历的时间较长, 变形速率也各有差异[4]。通过削方减载、前缘压脚、疏排水等合理的应急处置措施, 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滑坡的变形速率[5], 为永久治理争取时间。对威胁重大基础设施的滑坡体, 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可大大降低滑坡体的危害, 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2021年8月15日, 连日暴雨导致天池宫滑坡地表出现变形, 初始地表裂缝(下错)最大宽度达20 cm, 且位移总量不断增加, 严重威胁滑坡体后缘中贵天然气管道的运营。建设单位迅速对天燃气管道进行了放空处理, 但天燃气管道属国家重大基础设施, 管道停运时间过长对社会、经济将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为此, 必须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提高滑坡稳定性, 尽快控制滑坡变形, 恢复管道运营。本文在天池宫滑坡现场勘查的基础上, 对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降雨量、地表变形、钻孔深部位移等对滑坡开展了自动化监测, 对滑坡快速变形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旨在为类似工程滑坡的应急治理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滑坡区概况

天池宫滑坡位于桐梓县九坝镇天池村天池组一号花园项目公路段, 距桐梓县城约13 km, 交通较便利。滑坡区远离主要河流、溪沟, 地表水体对滑坡无影响。滑坡区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为: 倾向160° , 倾角34° , 斜坡坡向(滑向)215° , 属斜向坡(图1)。

图1 研究区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study area

滑坡区为低中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地貌, 为斜坡地形, 滑坡位于低山斜坡中部, 上部较缓, 坡度一般为5° ~15° , 下部较陡, 坡度一般为20° ~30° , 平均地形坡度约16° 。高程为969~1 020 m, 相对高差约51 m。滑坡上部相对两侧为缓坡凹地, 中下部由于修建道路呈折线形, 分段呈陡坎、陡崖, 人为修路在斜坡下部形成的最大切坡高度达13 m。

斜坡上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 Q4dl+pl)含碎石粉质黏土和碎石土(图1)。局部村民建房区出露人工填土, 是滑坡体的主要物质成分。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J1-2zl)砂岩和砂质泥岩(图1)。主要发育两组“ X” 状节理, 发育密度为4~8条/m, 岩体质量总体较差, 透水性差。

1.2 滑坡基本特征

天池宫滑坡平面形态总体呈“ 圈椅” 状, 滑坡主滑方向215° , 横宽约170 m, 纵长约150 m, 均厚20 m, 体积约46.9× 104 m3, 为中型土质滑坡。

2021年8月11日至14日, 滑坡区出现连续降雨, 15日开始在天然气管道前部道路上发现错落坎横贯整个滑坡区, 至8月18日, 错落坎高度普遍增加6~8 cm, 变形速率为2~3 cm/d, 滑坡持续向下挤压。

8月18日至25日, 滑坡区降雨基本停止, 监测显示裂缝宽度持续加大, 但速度明显放缓, 后缘裂缝宽度普遍仅增加2~3 mm。8月25日至26日连续两日降雨, 坡体上裂缝从后缘扩展到滑坡中部, 至27日滑坡前缘开始出现多处滑塌及鼓胀隆起现象, 并在前缘出现多处渗水, 滑坡边界基本形成。

8月27日, 滑坡区开始布置系统监测网及应急处置措施, 至8月30日各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各应急处置措施于9月12日全面完成。

1.3 滑坡变形滑移分析

(1)滑坡前缘人工修路切坡普遍形成了3~13 m 高的临空边坡, 改变了原坡体的应力平衡, 使斜坡具备了滑坡的空间剪出条件。

(2)滑坡后缘中部原为一条排水沟渠, 沟渠在7月份损坏, 导致滑坡外围大量汇聚的地表水直接灌入坡体, 使坡体内动、静水压力加大, 下滑力增大, 坡体开始出现变形破坏, 最开始的错落坎及地表裂缝即从该处出现。

(3)后缘裂缝形成后, 地表水更易进入坡体内部, 一方面软化滑面降低斜坡抗滑力, 另一方面坡体不断向下挤压, 使土体中裂缝不断拓展, 滑坡向下运动过程中在前缘临空地带出现滑塌。

(4)坡体向下推移过程中, 在前缘受到阻挡, 从而在前缘形成鼓胀隆起现象。滑坡中后部滑体厚10~20 m, 埋深较大, 根据钻孔位移监测结果, 并结合钻孔揭露岩土体特征, 综合判断滑面位于基覆界面处。前缘临空面处土层厚约7~12 m, 滑坡在此处剪出, 说明滑坡的剪出主要是下部切坡临空导致, 且剪出条件良好, 滑面在此处从基覆界面逐步转移至土体内部。此处出现的鼓胀隆起现象便是证明。

2 研究方法
2.1 滑坡位移监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滑坡监测手段也逐渐呈现出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特点[6]。目前, 常用的滑坡监测方法主要有: 宏观地质监测法、大地测量法[7]、近景摄影测量法、遥感监测法[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监测[9]、时域反射监测法[10]、分布式光纤监测[11]等监测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宏观地质监测、雨量实时监测[12]、钻孔深部位移监测[13](传感器)和GNSS监测, 监测频次为一天2次, 降雨时段加密监测。

宏观地质监测主要为常规地质调查及巡查, 主要对滑坡区范围内降雨情况、地表垮塌、新增裂缝、异声异响、树木倾斜、泉水变化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从宏观上对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该方法监测内容丰富、观察直观、简单经济, 但人力成本较大。

雨量实时监测主要采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近场通讯技术, 支持北斗通讯, 监测雨强为6~240 mm/小时, 工作温度在-20~60 ℃之间, 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连续阴雨天气15 d以内可保证持续工作。

钻孔深部位移监测主要是利用钻孔测斜仪测定深部水平位移, 主要由测斜管、读数仪、电缆和测头组成, 测头通过逐段测量测斜管和基准线的角度, 计算测斜管上、下端在该方向上的位移, 监测时分别测量2个正交方向的位移量和方向, 通过2个位移矢量的合成, 累加后便可获得整个钻孔不同深度处的合位移量和方向[14]

GNSS监测主要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功能对滑坡区内地表位移进行长期实时监测, 具有监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速度快、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观测站无需通视等优点, 是目前滑坡监测中广泛运用的监测手段[15]

2.2 方案设计

2.2.1 监测方案设计

本次对滑坡区的监测主要布置有地表位移监测25处、钻孔深部位移监测3处、GNSS监测系统3处(图2)。

图2 监测设计平面图
1.地面位移监测点及编号; 2.钻孔深部位移监测点及编号; 3.GNSS自动化监测点及编号; 4.监测基准点及编号; 5.滑坡区边界及主滑向; 6.牵引影响区; 7.天然气管道; 8.勘查剖面及编号
Fig.2 Floor plan of monitoring design

2.2.2 应急处置方案设计

滑坡地表发生显著变形后, 为及时恢复管道运营, 建设单位对该滑坡采取了应急抢险措施, 主要处理措施如下。

(1)地表应急排水。主要是滑坡外围截水及坡体内部排水, 滑坡外围截水沟设置在后缘外1 m处, 内部排水沟随地势修建, 水沟全长约400 m, 底宽40 cm, 顶宽60 cm, 深40 cm, 并在沟渠开挖断面铺设防水薄膜。

(2)裂缝夯实回填。在地表明显开裂处对裂缝开挖后重新夯实回填, 并在地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防止雨水进入裂缝。

(3)坡体局部封闭。在滑坡体第四系松散层出露且植被覆盖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在滑坡后缘及中部), 采用防水薄膜进行铺设覆盖, 防止降雨直接入渗。

(4)前缘回填反压。在滑坡前缘公路变形强烈区域, 进行回填反压, 反压材料采用灰岩毛石, 毛石块径为40~60 cm, 反压区长度约80 m, 宽约3.5 m, 堆积高度约2.5 m。

3 滑坡应急治理效果评价
3.1 基于累积变形量的发展趋势分析

3.1.1 地表位移监测分析

根据人工及GNSS地表位移监测数据, 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滑坡中部和滑坡前缘, 最大变形量达68.6 mm(JC21)和62.2 mm(JC22), 现阶段位移仍在变化, 但趋势较为平缓, 无明显加速变形迹象。

牵引影响区的地表水平位移多小于20 mm, 仅在JC6水平位移量达到了23 mm。证明该区域已受滑坡变形牵引产生变形, 但现阶段蠕动变形量较小。

滑坡外围布置的2处监测点(JC24和JC26)的水平位移量为6.5~8.0 mm, 由于布置紧靠滑坡边界, 受到了滑坡牵引的影响, 但水平位移变形量较小, 滑坡对其影响较小。

通过地表位移变形数据与降雨等工况叠加分析, 监测开始后数据一直处于缓慢增加阶段, 在9月16日至9月22日变形速率增加, 随后数据又趋于稳定。主要是受9月12日暴雨的滞后影响, 其次是9月16日四川泸县地震对滑坡产生的影响, 同时受9月16日至9月19日连日持续降雨的叠加影响。

3.1.2 钻孔深部位移监测分析

深部位移监测在钻孔中布置, 共布置3点, 分别为IN01、IN02和IN03, 布置深度与钻孔深度基本一致, 其中IN01和IN02位于牵引影响区管道内外侧, IN03位于滑坡区中部, 监测数据曲线见图3。

图3 滑坡III-III′剖面图及深部位移监测结果Fig.3 Profile and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sults of landslide III-III'

据监测数据: 滑坡区IN03深部位移监测孔显示有1处较明显滑面位于深部11 m左右处, 同时在深部18.5 m、22.5 m、25.5 m(基覆界线)处均产生了5~10 mm的位移变形; 牵引影响区IN01深部位移监测孔显示仅在深部17 m处发育潜在滑面, 变形量达12 mm; 牵引影响区IN02深部位移监测孔显示存在多层变形段, 其中深部10.5 m处最大变形量达28 mm, 深部18 m、22 m处均发生大于10 mm的变形。

据深部位移监测数据, 滑坡区潜在滑面地带变形在持续缓慢加大, 同时滑坡区的变形已造成牵引影响区土体中的局部软弱带产生变形。

3.2 应急治理效果评价

(1)滑坡区。自2021年8月初, 滑坡区变形加剧发展, 9月12日开始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后, 监测曲线显示变形趋缓, 9月18日, 区内虽普降大雨, 但变形未出现明显增大情况, 说明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对提高滑坡稳定性的效果显著(图4)。

图4 地表位移监测点监测曲线Fig.4 Monitoring curve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points

(2)牵引影响区。自动化监测数据显示, 牵引影响区变形在9月12日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前呈加剧趋势, 在应急处置后变形趋缓(图5)。表明区内降雨及降雨入渗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采用应急隔水措施是恰当的。据监测数据, 应急处置完成后滑坡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 总体变形呈收敛状态。

图5 钻孔深部位移监测点监测曲线Fig.5 Monitoring curve of deep displacement Points

总体上, 通过分析滑坡区及牵引影响区的监测数据, 在9月12日滑坡应急处置措施实施前, 监测曲线显示出现多次明显加剧的情况, 但应急措施实施后, 监测曲线呈现明显收敛状态, 滑坡整体上趋于稳定, 说明应急处置措施对滑坡体稳定性的改善是显著的。应急处置措施实施一周后, 建设单位基于监测数据等进行综合研判, 对管道恢复了运营。截至本文发表时间, 管道运营已满1年, 滑坡均未出现明显的加剧变形情况, 表明基于本次监测成果的滑坡应急处置措施是恰当及有效的。管道的及时运营也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损失。

4 结论与展望

(1)天池宫滑坡变形强烈, 拉张裂缝、滑塌、鼓胀等变形特征明显, 现状变形为近滑坡区后缘变形强烈, 产生边坡破坏, 牵引影响区变形特征较弱。

(2)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地形具备临空条件下, 受多日连续强降雨影响, 地表水集中在滑坡后缘入渗导致局部变形加速, 并逐渐向下推移产生前缘滑塌、鼓胀, 向上牵引导致天然气管道区变形, 属推移式土质滑坡。

(3)滑坡发生后, 建设单位迅速采取了地表应急排水、裂缝夯实回填、坡体局部封闭、前缘回填反压等应急处置措施, 并同时布设了雨量实时监测、钻孔深部位移监测、GNSS监测等综合监测方法。

(4)监测数据显示, 滑坡应急处置措施实施后, 变形趋势呈收敛状态, 滑坡稳定性有显著提高。研究成果可为及时恢复天然气管道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 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5)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变形监测成果对应急处置措施防治效果的检验, 对利用变形监测成果优化应急处置措施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另外对变形监测与应急处置的关联性研究不足,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会对滑坡应急处置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 刘丹)

参考文献
[1] 朱立军, 黄润秋, 朱要强, .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Zhu L J, Huang R Q, Zhu Y Q, et al. Study on Mechanism and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8. [本文引用:1]
[2] 铁永波, 徐勇, 张勇, .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主要进展与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20, 7(2): 1-12.
Tie Y B, Xu Y, Zhang Y, et al. Main progresses and achievements of geological hazards survey in hilly area of southern China[J]. Geol Surv China, 2020, 7(2): 1-12. [本文引用:1]
[3] 何文刚, 李华章, 贾亮亮, . 中缅天然气管线沿线滑坡变形监测与机理分析——以黔西南州沙子镇滑坡为例[J]. 人民长江, 2020, 51(5): 138-143.
He W G, Li H Z, Jia L L, et 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n land slide along China-Myanmar Natural Gas Pipeline: A case study of Shazi Town Land slide in west of Guizhou Province[J]. Yangtze River, 2020, 51(5): 138-143. [本文引用:1]
[4] 许强.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 20(2): 145-151.
Xu Q. Theoretical studies on prediction of land slides using slope deformation process data[J]. J Eng Geol, 2012, 20(2): 145-151. [本文引用:1]
[5] 肖进. 重大滑坡灾害应急处置理论与实践[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Xiao 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reatment of Vital Land slide Hazard[D]. Chengd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本文引用:1]
[6] 许威, 李鹏辉, 盛玉兴, . 滑坡监测方法综述与展望[J]. 安徽建筑, 2020, 27(8): 92-94, 102.
Xu W, Li P H, Sheng Y X, et al. 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land slide monitoring methods[J]. Anhui Archit, 2020, 27(8): 92-94, 102. [本文引用:1]
[7] 张帅, 贺拿, 钟卫, . 基于综合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的分析[J]. 工业建筑, 2022, 52(2): 90-95.
Zhang S, He N, Zhong W, et al. Analysis 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lid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J]. Ind Constr, 2022, 52(2): 90-95. [本文引用:1]
[8] 杨成业, 张涛, 高贵, . SBAS-InSAR技术在西藏江达县金沙江流域典型巨型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2, 33(3): 94-105.
Yang C Y, Zhang T, Gao G, et al. Application of SBAS-InSAR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of ground deformation of representative giant land slides in Jinsha river basin, Jiangda County, Tibet[J]. Chin J Geol Hazard Control, 2022, 33(3): 94-105. [本文引用:1]
[9] 张勤, 白正伟, 黄观文, . GNSS滑坡监测预警技术进展[J]. 测绘学报, 2022, 51(10): 1985-2000.
Zhang Q, Bai Z W, Huang G W, et al. Review of GNSS land slid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J]. Acta Geod Cartographica Sin, 2022, 51(10): 1985-2000. [本文引用:1]
[10] 李时宜, 李浩, 季文斌, . 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的边坡监测光纤传感器结构[J]. 光子学报, 2021, 50(9): 0906005.
Li S Y, Li H, Ji W B, et al. Optical fiber sensing structure for slope monitoring based on 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J]. Acta Photonica Sin, 2021, 50(9): 0906005. [本文引用:1]
[11] 李旭辉, 黄奕辉, 吴兴颜, .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 37(3): 34-36, 40.
Li X H, Huang Y H, Wu X Y, et al.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slope project[J]. J Nanchang Inst Technol, 2018, 37(3): 34-36, 40. [本文引用:1]
[12] 彭亮, 杜文学, 田浩. 西宁市特大滑坡监测预警示范[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18): 7806-7813.
Peng L, Du W X, Tian H.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demonstration of huge land slide in Xining City[J]. Sci Technol Eng, 2021, 21(18): 7806-7813. [本文引用:1]
[13] 郑中元, 向晋源, 邵勇, . 基于深部位移监测的反倾岩质滑坡形成机制与治理[J]. 中国市政工程, 2020(4): 87-90.
Zheng Z Y, Xiang J Y, Shao Y,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 treatment of anti-dip rock land slide based on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J]. China Munic Eng, 2020(4): 87-90. [本文引用:1]
[14] 叶咸, 高瑜, 李果, . 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孔合位移计算与分析[J]. 公路, 2020, 65(10): 5-10.
Ye X, Gao Y, Li G,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bined displacement of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holes in land slide[J]. Highway, 2020, 65(10): 5-10. [本文引用:1]
[15] 张霆浩. GNS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 2022, 20(9): 92-94.
Zhang T H. Application of GNSS technology in land slide monitoring[J]. Sci Technol Inf, 2022, 20(9): 92-9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