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杨淞淇(2002—),女,本科,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方面的学习研究。Email: 626594572@qq.com。
为探讨构造活动对南美坎波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沉积作用,不同层系的生储盖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作用的关系出发,剖析了坎波斯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活动对生油层、储层、盖层、圈闭、运移通道以及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Tristan地幔柱隆升是引起南大西洋伸展、裂开与南美板块右时针旋转的动力来源; Tristan热点产生的Rio Grande-Walvis洋脊和由南往北剪刀式裂开,是包括坎波斯盆地在内的南大西洋中段盆地在陆内裂谷和陆间裂谷阶段封闭环境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早期阶段半封闭环境的主因,为裂谷层系优质烃源岩和过渡层系蒸发岩和漂移层系下部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坎波斯盆地裂谷期断裂活动形成地堑、半地堑和掀斜断块,控制了盐下烃源岩、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和盐下圈闭的分布,过渡层系盐岩活动和盐底辟作用控制了盐下油气系统盐岩盖层的分布、盐下-盐上的油气运移通道形成和盐上浊积岩储层的展布。这些内在关系的揭示对被动大陆边缘油气成藏规律和控制因素分析以及油气勘探部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activitie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Campos Basin in South America, the authors in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background of basin formation, tectonism and sedimentation in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eservoir and cover in different strat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ectonism. And the controing effect of various structural activitie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Campos Basin dur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including source rocks, reservoirs, cap rocks, traps, migration channels and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lift of Tristan mantle plume is the power source that causes the extension and splitting of South Atlantic Plate and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South American Plate. The Rio Grande-Walvis Ridge caused by Tristan hotspot and the scissor splitting from south to north i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losed-semi to closed environment of the middle South Atlantic Basin, including Campos Basin, in the stage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 and intercontinental rift,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rift strata, evaporite in transitional strata and marine source rocks in lower part of continental drift strata. The fault activities of Campos Basin in the rift period formed graben, semi-graben and tilting fault blocks, which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subsalt source rocks, microbial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oil and gas traps. The salt rock activities and salt diapir in the transitional layer system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lt caprock of subsalt oil and gas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channels from subsalt to upsal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urbidite reservoirs above salt. The revelation of these internal relations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law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deploy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坎波斯(Campos )盆地位于巴西大陆边缘东南部, 为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 2], 是南美洲第三大富油气盆地, 仅次于东委内瑞拉盆地和马拉开波盆地。在南美十几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 坎波斯盆地是油气储量最大产量最高的盆地, 也是巴西产油最多的大型盆地[3]。大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有利于保障油气生产的低成本与高效益[4]。
坎波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5], 第一个油田 (Garoupa)发现于1974年[6]。勘探早期主要集中在盐层之上, 后扩展到了盐下层系。坎波斯盆地目前仍是油气勘探潜力区, 特别是其盐下层系。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有着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7], 但并不是每一个被动大陆边缘都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如南美东缘面积最大的佩洛塔斯盆地至今未发现油气。因此研究南美最富油气的坎波斯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征, 查明构造活动对盆地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运移和保存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对于分析被动大陆边缘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寻找油藏勘探的新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8]。
坎波斯盆地长和宽分别约为500 km和300 km, 总面积约15.6× 104 km2, 其中陆上面积0.7× 104 km2, 海域面积约14.9× 104 km2[6]。走向垂直于大陆边缘的基底隆起构成了其南北边界, 北面的维多利亚(Vitoria)隆起将其与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分开, 南面的卡布弗里乌(Cabo Frio)隆起把它与桑托斯盆地分开[9](图1, 图2)。
坎波斯盆地结构具有多隆多凹的特征, 盆地西部的一条长距离延伸的Campos断层[12], 将盆地分隔为坎波斯西部次盆和坎波斯东部次盆(图2)。坎波斯西部次盆表现为晚白垩世— 新生代的碎屑岩超覆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 而坎波斯东部次盆则发育了早白垩世— 新生代的裂谷-过渡-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体系[13], 其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巴拉(Sao Joao Da Barra)凹陷、巴德(Badejo)隆起、考维那— 巴拉提(Corvina-Parati)凹陷、中央隆起、近海低凹、外部隆起和东部地堑(图2, 图3)[14]。
东部次盆是坎波斯盆地的主体, 发育的地层可以分为3个巨层序, 最下部为早白垩世陆相巨层系, 是陆内裂谷期的产物。中部为早白垩世过渡期巨层序, 属于陆间裂谷期的产物。上部为漂移期巨层序,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的沉积产物[15] 。
陆内裂谷层系的下白垩统Lagoa Feia群湖相薄层黑色钙质泥页岩是坎波斯盆地最主要的一套烃源岩(图4), 所含有机质主要来自于细菌和藻类的富脂类有机质, 其中无定形有机质占90%。该套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 TOC)一般高达6%~10%, 部分超过10%, 氢指数(IH)达900 mg/g, 为典型的I型干酪根, 生烃潜力良好[16, 17], 为全球最好的烃源岩之一[18]。坎波斯盆地95%以上的油源来自盐下的Lagoa Feia群泥页岩[19, 20], 时代属于Buracica期和Jiquia期[3](图4)。盐上漂移阶段的赛诺曼期(Cenomanian)— 三冬期(Santonian)的半深海相— 深海相泥页岩为次要的烃源岩[21](图4)。
坎波斯盆地的油气储集层有: 盐下基底之上裂缝发育的玄武岩; 盐下阿普特阶Lagoa Feia群Coqueiros组介壳灰岩, 一般孔隙度为7%~12%, 渗透率为50× 10-3~500× 10-3 μ m2。盐上阿尔布-赛诺曼期Goitacas组砂岩、Quissama组碳酸盐岩孔隙度最大分别为32%和30%, Carapebeus组和Namorado段浊积砂岩孔隙度可达20%~30%, 渗透率高达1 000× 10-3 μ m2 [22]; 晚白垩世— 古近纪— 新近纪漂移期浊积体砂岩, 是坎波斯盆地最重要的储层, 早白垩世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的生物碳酸盐岩和漂移早期的碳酸盐岩是另一套重要储层, 可以作为坎波斯盆地油气藏盖层的有陆间裂谷阶段阿普特阶蒸发岩和漂移阶段的上白垩世— 古近纪Ubatuba组页岩(图4)。
总体来说, 盐下油气藏以构造圈闭为主, 盐上油气藏地层和岩性圈闭为主。
南大西洋两侧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中生代以来随着冈瓦纳大陆裂陷、裂开、裂离和持续扩张形成的, 与深部软流圈的地幔对流和热点活动密切相关。
(1)前裂谷阶段,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 发育了一条浅而且窄的近SN向延伸的坳陷, 称为非洲— 巴西(Afro-Brizilian)坳陷[11], 沉积环境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混合冲积扇体系。
(2)早白垩世Valanginian期— Aptian早期陆内裂谷阶段。盆地类型为陆内裂谷盆地。裂陷早期在玄武岩之上充填了河流-湖泊相沉积, 构成下裂谷层系(图3中的Itabapona组)。裂陷晚期为深湖相泥灰岩、页岩和泥质泥屑灰岩为主的沉积, 构成中裂谷层系(图3中的Atafona组); 裂陷与坳陷转换期, 岩性为湖相页岩、泥灰岩和介壳灰岩, 构成上裂谷层系(图3中的Coqueiros组)。其中湖相页岩是主力烃源岩层段, 而介壳灰岩是一套良好的储层, 主要沿构造高地顶部发育。
(3) 早白垩世Aptian晚期过渡阶段。盆地类型为陆间裂谷盆地。据Lula油田RJS-628 井资料, 过渡期地层可进一步细分为坳陷层序与蒸发岩层序, 坳陷层序发育高盐度湖相沉积。坳陷层系(图3中的Gargau组)之上, 发育了膏盐-盐岩沉积蒸发岩层序(图3中的Retiro组)。
在大陆壳裂开洋壳出现后, 以断块活动为主导的伸展作用转变以大洋中脊扩张为主的伸展作用, 形成了破裂不整合 ( break-up unconformity), 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最终集中在扩张中心[23], 在破裂不整合面上沉积了坳陷层系, 时间相当于阿普特期(Aptian)的早期。到了阿普特期(Aptian)中— 晚期, 基底下沉、海水逐步侵入, 在南大西洋开启前的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发育了一个巨型的张性蒸发岩盆地[24, 25, 26]。
(4)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 新生代漂移阶段。盆地类型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形成海相沉积体系。
阿尔布期(Albian)为初始拉开阶段, 与威尔逊旋回中的浅水台地型边缘海阶段相对应。阿尔布早期, 随着伸展、下沉作用的增强, 海平面上升, 盐盆消亡, 发育了阿尔布阶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与半深海相泥屑灰岩。晚白垩世森诺曼期— 三冬期,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 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深海相页岩, 与该期全球性的缺氧环境相一致, 是盆地的第二套优质烃源岩(图4)[27]。
晚白垩世坎潘期— 上新世, 南美版块向西大规模移离, 并发生强烈向东倾斜、下沉, 导致整个盆地形成向东倾斜的区域斜坡, 岸外地区更加明显的下沉, 形成开阔边缘海沉积。由下至上发育了坎潘期(Campanian)-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斜坡相碎屑浊积岩与古近纪以来的滨岸碎屑岩、浅海碳酸盐岩与深海页岩等台地 -大陆坡深水沉积体系。
在坎波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各种构造活动对盆地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油气运移和油气保存等成藏条件有重要影响。
随着地幔的上隆, 早白垩世在非洲与南美洲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地幔柱, 称为Tristan地幔柱[28], 在南美大陆形成大面积的Parana溢流玄武岩, 年龄为137~127 Ma[29], 在非洲大陆形成了Etendeka溢流玄武岩(图1), 在Tristan地幔柱中心附近的坎波斯盆地在此时发生裂谷, 在基底之上披覆了一层玄武岩层, 时代属于Hauterivian期(137~136.4 Ma)。当玄武岩中发育裂缝, 可以作为盐下油气藏的一种储层, 如Bedejo油田和Linguado油田[3]。地幔柱形成的热点在大西洋形成Rio Grande洋隆和Walvis洋脊(图5)。Tristan地幔热柱使得上覆岩石圈板块隆升、伸展裂陷, 其性质等同于主动裂谷作用, 然后使得板块分离成南美板块和非洲板块。热柱上方成为扩张中心, 导致南大西洋由南向北呈剪刀式扩张, 伴随南美洲板块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致使南大西洋大陆边缘盆地的裂谷作用的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延迟。南美洲顺时针旋转联合Rio Grande洋隆-Walvis洋脊的阻隔作用, 使得南大西洋中段在陆内裂谷阶段、陆间裂谷阶段处在一个封闭的沉积环境, 同时被动陆缘盆地早期阶段为半封闭环境(图5), 为陆内裂谷阶段优质烃源岩和陆间裂谷阶段蒸发岩以及被动陆缘盆地早期的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 上阿普特阶的蒸发岩层系, 是封闭环境的典型产物: 正是由于Rio Grande 洋隆与Walvis洋脊相联, 阻隔了海水进入南大西洋中段, 使得海水的蒸发量大于新鲜海水的注入量, 盐的浓度越来越高, 便形成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
裂谷作用期间, 盆地伸展主要表现为断裂作用, 形成了走向为NE— SW向的裂谷体系, 由多个地堑、半地堑组成, 构成了多隆多凹的构造格局。地垒形成高地, 地堑形成低地, 掀斜断块形成低地和高地。
盐下裂谷系展布范围受规模大的正断层控制, 它的总体分布范围处在洋壳/陆壳分界线陆壳范围内。裂谷层系的变形特征表现为发育高角度正断层以及地垒-地堑型或半地垒-半地堑型组合, 断层作用强烈(图6)。
正断层活动造就了裂谷期多隆多凹的构造沉积格局(图2, 图6), 作为重要烃源岩的裂谷期Lagoa Feia群页岩在盆地内的许多地堑或半地堑内均有发育, 厚度一般2 000~4 000 m, 主要受断陷边界正断层控制(图7), 坎波斯盆地陆内裂谷阶段形成的Lagoa Feia群湖相泥页岩, 为坎波斯盆地贡献了95%的油源。因此可以认为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控制了同裂谷期烃源岩的分布。
另外断裂活动造成断块掀斜, 断块降低的部位形成沉降中心为烃源岩的分布区, 断块升高的部位, 往往是以介壳灰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碳酸盐岩沉积区(图7)。裂谷期介壳灰岩是一套良好的储层, 盐下正断层有利于油气垂向运移。故裂谷层系的断裂构造对盐下油气成藏有着重要影响, 形成了中部隆起带和外部隆起带 2 条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图2, 图3)。
坎波斯盆地在垂向上存在两套不同的断裂系统, 盐下层系的正断层是拉张作用的产物, 它们的形成力源是地幔热柱隆升和岩石圈的伸展。这些断层形成时间早, 与陆内裂谷作用同期, 为同生断层, 规模较大的同生断层控制了同裂谷期陆相地层的分布(图6, 图7)。
盐上断裂系统是盐底辟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前缘挤压作用和后缘伸展作用的产物, 一般断层面的产状自上而下变缓呈犁式, 向下滑脱于盐层之中。盐岩层对上下两套断裂系统起到了分隔和调节作用(图6, 图7, 图8)。
随着破裂不整合的产生, 南大西洋的伸展主要集中在洋中脊的大洋扩张活动中, 而在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 表现热沉降构造活动。进入拗陷作用阶段, 断裂作用趋于平静, 沉积范围不受正断层的控制, 突破早期的裂谷范围, 形成统一的沉降和沉积区域(图6)。坳陷层系以发育碳酸盐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图3中的Gargau组), 是盐下层系的一套主力储层(图7)。
在坳陷层系的上部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中— 上阿普特阶蒸发岩, 为盐下的油气系统提供了最好的盖层。
大陆漂移期, 由于大陆一侧相对上升, 大洋一侧相对下降, 大陆架坡度增大, 引起重力滑动。受重力滑动作用的影响结果, 盐上层系发育了倾角较低的犁式断层, 诱发了盐岩层的流动、盐岩层的重新分布和盐底辟作用(图6, 图8)。
3.5.1 盐构造区带与盐构造样式
到了漂移期, 断层活动不再强烈, 而盐层变形强烈。盐底辟作用对上覆层的变形产生了重要影响。
坎波斯盆地的盐岩变形从陆向海方向可分为伸展变形区、过渡变形区和挤压变形区(图6, 图8), 不同的变形区盐构造特征不同。
(1)盐构造伸展变形区。在盐构造伸展变形区, 盐岩的厚度小, 由于重力滑动, 主要发育盐滚、盐窗和盐背斜等非刺穿型盐构造(图3, 图6, 图8)。其中, 盐滚构造幅度最低, 构造两侧不对称, 是由于盐岩沿斜坡下滑形成的。盐岩在重力作用和上覆沉积岩的负荷下, 向下倾方向滑动减薄, 盐岩在局部地方缺失, 形成盐窗和盐焊接, 导致盐下的油气缺少稳定的区域性盖层, 盐下湖相烃源岩中形成的油气可以通过盐窗垂向运移至盐上层系中, 因此坎波斯盆地盐下生、盐上储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靠陆一侧的盐岩伸展变形区。
(2)伸展与挤压过渡区。在大陆斜坡底部的拉张应力和挤压应力过渡区, 盐岩层的厚度变化大, 盐岩以垂向运动为主, 盐底辟构造幅度往海域方向变大, 刺穿了上覆地层, 在盐底辟构造之间, 容易形成龟背构造、盐微盆等构造现象, 对深水浊积岩体的展布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伸展与挤压过渡区内, 油气田主要以盐上生、盐上储型为主, 只发育少量盐下生、盐上储型的油气田, 油气从盐岩局部缺失的地方由盐下层系运移至盐上层系(图6, 图8)。
(3)盐构造挤压变形区。位于靠海一侧深水区, 主要以发育盐墙和巨厚盐岩层为特征, 由于重力滑动作用在前缘受到阻力, 形成挤压应力带, 在靠陆一侧分布盐墙, 在靠海一侧形成巨厚盐层(图6, 图8), 盐层厚度可达2 500 m。由于挤压变形区盐岩层的厚度巨大而且连续分布, 构成盐下油气系统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为盐下生、盐下储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非常好的封盖条件, 因此, 厚度大连续好的挤压变形区, 将是坎波斯盆地盐下油气田勘探的有利地区。
3.5.2 盐底辟作用对上覆地层中浊积岩储层的作用
盐底辟对盐上浊积岩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可以细分为阻挡、迁移、限制和抬升剥蚀作用。当盐底辟作用时间早于浊积体形成时间, 由于盐底辟作用造成的正负地貌已经形成, 对深水浊积砂体的控制作用表现为阻挡和限制; 当盐底辟作用与浊积砂体沉积的时间同时发生, 对深水浊积体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迁移和限制; 当盐底辟作用发生的时间晚于深水浊积体的形成时间, 底辟上拱导致深水浊积体的减薄, 甚至遭受剥蚀。
3.5.3 盐岩层对盐下层系的封盖作用
陆间裂谷阶段形成的海侵砂岩、碳酸盐岩, 与其上覆的蒸发岩, 构成了完整的过渡相沉积旋回, 蒸发岩直接盖在碳酸盐岩之上, 可以形成高效封堵。盐层分布面积大, 盐层厚度大、封盖能力就强, 盐下大油气田容易形成。如果蒸发岩厚度变薄, 甚至缺少盐层, 则对盐下的油气封存能力变差, 在盐下层系中就不容易形成油气藏, 而向上运移进入盐上层系中。
3.6.1 盐下圈闭
坎波斯盆地盐层之下的圈闭,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 受控于裂谷期的同生断层、地垒与掀斜断块。圈闭类型主要有: 滚动背斜、披覆构造、断背斜、地垒侧翼的地层圈闭(图7)。
3.6.2 盐上圈闭
主要为盐底辟之上的构造圈闭和两侧的地层-岩性圈闭。
坎波斯盆地过渡期形成的盐岩层, 不仅是优质的区域性盖层, 而且还是漂移层系变形的驱动层。盐底辟作用导致了上覆层的变形, 形成构造圈闭。由于盐构造变形可能表现为长期性和多期性, 对上覆层系的沉积作用和沉积体的展布有一定的影响, 致使在盐构造的两侧形成地层或岩性圈闭。
对油气保存有重要影响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在盐构造活动和断裂活动。
3.7.1 盐构造活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由前文可知, 坎波斯盆地最重要的油气来源是出自盐层之下同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在陆间裂谷阶段形成的阿普特期盐岩层, 原始的分布范围在坎波斯盆地比现今的范围更广, 原始的展布状态厚度是均匀分布或者逐渐变化的。由于盐岩层在地下表现为塑性,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在上覆岩层的差异负荷作用、重力滑动或其他构造力诱导下, 发生塑性流动, 形成盐底辟构造。正是由于盐岩层的塑性流动, 造成有的地方变厚, 有的地方变薄, 有的地方甚至导致盐层消失, 形成“ 盐窗” 。盐岩层由于其致密性和塑性是极好油气封盖层, 如果出现“ 盐窗” (图6, 图8), 对于盐下的油气保存条件造成破坏, 油气可以沿着断层向上运移。由此可见, 盐构造活动, 对于盐层之下的油气藏保存条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3.7.2 断裂活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盐下断层到了过渡期, 一般趋于宁静, 活动性表现不明显。盐上断层一般是在盐底辟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和伸展作用下形成的。由于盐层的塑性流动, 盐层变得很薄的地方, 或者出现盐焊接的部位, 盐层之上的断层与盐层之下的断层可能连接起来, 断层活动破坏了同裂谷期或过渡期层系的油气藏, 以断层作为油气再次运移的通道(图6, 图8), 进入盐层之上的层系中 [11]。
(1)坎波斯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 陆内裂谷层系提供了主要的烃源岩和重要的微生物灰岩储层, 陆间裂谷层系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灰岩储层和重要的蒸发岩封盖层, 被动大陆边缘层系提供了次要的烃源岩和重要的浊积岩储层和盐上油气藏的海相泥层盖层。
(2)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盆内生、储、盖和圈闭的形成和配置, 盐构造活动和断裂活动对油气保存和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决定了油气藏的赋存层位和平面位置以及油气藏的类型。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综合区域及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成果, 探讨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形、关键构造活动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确定关键构造变形期和构造圈闭形成期, 分析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期匹配关系。明确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对深入研究油气成藏规律, 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常艳)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