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陈彭(1982—),男,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地质与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工作。Email: cpeng@mail.cgs.gov.cn。
地表基质是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而提出的概念。从地表基质的概念出发,从物质属性、空间特征、生态功能3个方面剖析地表基质的本质属性,并详细阐释其内涵特征。通过分析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现行分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在遵循“科学性、从先性、统一性、通俗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方案,新方案共划分5个一级类、19个二级类和若干个三级类。基于该方案,选取内蒙古东部的雅鲁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建立同一深度范围内固定深度的地表基质垂向构型”的编图思路,利用野外测量与室内测试数据编制了雅鲁河流域地表基质图。研究可有效促进地表基质调查与应用服务的紧密融合,对建立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The ground substrate concept was proposed based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ories, with the purpose of serving and supporting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ground substrate were deeply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material properti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ound substrate, and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elaborated. The main issues in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scheme were liste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the hot spots in the field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issues and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prioritization, uniformity and popularity”, the authors formulated new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e new classification includes 5 first-level, 19 second-level and several third-level categories. Yalu River Basin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is new scheme and new mapping approach was proposed as construction of vertical configuration at a constant depth in ground substrate layer. And the ground substrate map was compiled by fieldwork measurement and laboratory data. This study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ground substrate survey and application services, and also has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echnical methodology establishment.
为应对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因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引发的土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衰减、生态系统失衡等资源环境问题[1, 2, 3], 21世纪初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提出了“ 地球关键带” 这一科学概念[4], 并围绕着关键带分类[5, 6]、结构表达[7, 8, 9]、过程模拟[10, 11, 12]以及服务决策[13, 14, 15]等科学问题开展了重点研究。借鉴其相关科学理论, 2020年我国发布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16](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方案中首次提出了自然资源立体时空模型, 并将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的第一层规定为“ 地表基质层” 。《总体方案》还将“ 地表基质调查” 列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工作之一, 查清地表基质类型、物理化学性质及地质景观属性成为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自保定地区地表基质试点项目启动以来, 相关领域的学者先后在不同地区开展了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①初步厘清了地表基质的概念与内涵[17, 18, 19]; ②在遵循“ 结构— 过程— 功能— 服务” 的研究范式下构建了调查技术方法体系[20, 21, 22]; ③提出了地表基质“ 类型、结构、属性、成因、服务” 的“ 五位一体” 研究内容[23, 24, 25]; ④探索了地表基质评价与编图方法[26, 27, 28]。然而, 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仍存在争论, 例如: 地表基质的内涵与外延该如何科学界定[17, 18]、地表基质分类的原则与标准该如何确定[29, 30, 31]、地表基质的服务方向该如何定位[32, 33]等, 上述问题不仅是深入开展地表基质研究的基础, 更是将地表基质从服务管理领域引入学科建设领域的关键所在, 亟需展开相关内容的研究。
本文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34](以下简称《分类方案》)为参考, 采用地表基质的发育过程、颗粒物组成、成因类型及生物组分等要素作为分类指标, 提出新的分类方法, 明确分类标准, 以期为完善分类方案提供参考。根据此分类标准, 选择内蒙古东部雅鲁河流域开展地表基质垂向构型研究, 探索地表基质编图方法, 旨在为丰富相关理论提供借鉴。
“ 地表基质” 这一概念从最初的“ 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16]” , 发展成为“ 当前出露于地球陆域地表浅部或水域水体底部, 主要由天然物质经自然作用形成, 正在或可以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34]” 。不难看出, 相关领域的学者从物质属性、空间特征、生态功能3个方面对地表基质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
从物质属性上看, 地表基质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地质背景的分异性规律, 地表基质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35, 36]。从空间特征上看, 地表基质是联结土壤圈、岩石圈与生物圈最为关键的桥梁纽带, 是地球关键带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更是物质能量交换与转化最为频繁的重要场所。从生态功能上看, 地表基质不仅能够调节水文循环、提供根系生长空间、供给养分能量等, 为植被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37, 38], 还因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植被类型和种群分布, 影响着自然景观格局的分布[39]。
综上所述, 地表基质是不同成因类型下松散和(半)固结物质的集合体, 是地球表生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区域, 是提供植被生态系统水、养分、能量的源泉[40], 是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为重要的调节器。
1.2.1 调查深度
现阶段地表基质调查均按固定深度开展调查工作, 一般根据支撑资源类型[20]、植被根系发育层位[17, 32]以及水文地质条件[18]设置调查深度。笔者认为固定深度调查有利于地表基质的成果集成与统一管理, 但在复杂地质地貌背景下较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基质层的关键属性信息, 建议研究深度应以基质层所支撑的自然资源类型为约束, 而非固定深度。在剥蚀区研究底界宜揭露至新鲜基岩面, 在堆积区应重点研究根系层深度以上的地表基质特征。
1.2.2 分类体系
在当前试行的分类方案中, 依据地表基质发育过程划分一级类, 依据成因、粒级划分二级类, 三级类并未给出定名和详细划分的标准。殷志强等[29]提出了按物质组成、成因类型、地貌形态以及粒度质地进行分类定名; 刘清俊等[30]将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容重等指标引入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标准。笔者认为地表基质分类标准在同级下应保持一致, 定名建议保留现有学科术语、突出物质属性特征, 对因跨学科而产生的“ 同物异名” 现象, 建议在遵循各自现行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做适当融合, 再以最能直观反映分类原则的科学术语进行定名。
1.2.3 编图方案
目前编图研究尚在探索阶段, 相关领域学者基于“ 生态地质编图思路[23, 27]” “ 地质填图思路[28]” 提出了相应的编图方案。笔者认为地表基质编图是在反映地表基质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反映一定深度下的垂向结构(组合特征), 应通过建立典型地表基质构型并辅以关键理化指标特征, 来表征地表基质的综合属性。
由于分类体系不够完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 现行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1)“ 同名异物” 问题是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41, 42]。地表基质二级类的命名沿用了其他领域的术语, 但划分标准又区别于该学科(表1)。在土质分类中, 虽然土质基质的二级类名称与土壤学命名相同, 但“ 同名物” 中的颗粒物占比又有较大差别[42], 这导致部分“ 同名物” 在地表基质与其他领域内所表征的颗粒物组成不同, 影响相关数据成果的深度融合与二次开发。此外, 现行分类方案中“ 壤土” 同时是二级、三级土质类名称, 从建立分类体系的角度来看显得不够严谨。
(2)“ 粉粒” 的归类问题。粉粒在地表基质分类中, 究竟是该归入砂类还是土类尚无定论。笔者团队前期在内蒙古扎兰屯地区采集了2 600件地表基质样品, 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级分类, 通过对相关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 如果将“ 粉粒” 剔除地表基质定名规则, 则无法全面反映基质颗粒物的组成信息, 而“ 粉粒” 的归属不明, 会导致在命名时出现“ 砂土” “ 壤土” 界定不清的问题。
(3)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在泥质分类中, 可通过“ 水下” “ 远洋” “ 深海” 等地域限定性名词来表述分类依据, 但湖泊(河流)水体的底部或其他季节性水体底部的“ 泥质” 基质又该如何分类?此外, “ 水下泥沙混合物” “ 淤泥状土” “ 软泥状土” 等均较难在野外进行准确判别, 而标准中提出的“ 细粒” 概念又未给出粒径范围, 这些都给地表基质的相关研究带来了不便。
2.2.1 分类原则
地表基质分类应包括以下4项原则: ①科学性, 即全面涵盖支撑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 ②从先性, 即遵循现有相关学科标准进行类型划分; ③统一性, 即同级基质类型划分依据应尽量保持一致; ④通俗性, 即应直接反映地表基质的物质组成特征。
2.2.2 地表基质分类探讨
(1)地表基质分类依据。地表基质一级类按发育演化过程中地表基质呈现的不同状态进行划分; 二级类的岩石基质按成岩作用划分, 其他类型按颗粒物粒级大小及组合特征划分; 三级类的砾、砂、土质基质按成因类型划分, 泥质基质按特殊物含量占比划分。
(2)地表基质分类。基于前述分类原则与分类依据, 笔者将地表基质共划分5个一级类、19个二级类和若干个三级类(表2, 表3)。
(3)与现行分类标准的比较。笔者提出的分类标准总体上遵循《分类方案》中的三级分类原则, 与之不同与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了“ 砂质” 基质; ②明确了不同碎屑物的粒级划分标准; ③命名规则发生了变化, 分类命名突出了优势粒级含量特征, 使名称更通俗易懂、更直接表征物质组成的属性, 三级分类命名突出了成因作用和特殊物的含量特征。此外, 新的分类方法中还细化了砾石分类的判定标准及“ 粉粒” 物质的归类, 并提出了采用“ 首字母+数字+缩写” 的基质类型新代号。
雅鲁河游域位于大兴安岭东麓、松嫩平原西缘、呼伦贝尔东部, 流域面积9 789.87 km2(图1)。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台地、河谷漫滩等地貌类型。出露的基岩以中生界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地层为主, 全新世地层以河流阶地、冲洪积沉积的黄色亚黏土、砂、砂砾石为主(图2)。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年平均日照2 722 h, 平均气温3.4 ℃。年均降水量510.7 mm, 主要集中在7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年均蒸发量1 399.4 mm。
地表基质图不仅能够体现研究者所关注的科学问题, 还可以反映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而编图内容更是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51]。现阶段的研究大多强调表层基质类型, 对垂向结构特征刻画不足, 无法反映其对覆盖层的支撑作用, 这与地表基质的内涵不符, 也是目前导致地表基质图实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1∶ 25万地表基质图既要充分反映区域表层各类基质分布的总体特征, 更要揭露一定深度下的基质层结构特征和关键属性信息, 通过对不同类型基质垂向组合的研究, 表征同一深度范围内的基质层对生态系统的支撑潜力[52]。因此, 本次编图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同一深度范围内固定深度的地表基质垂向构型[53, 54], 并辅以基质层的物理化学属性和剖面特征, 以求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深度地表基质的本底属性。
在充分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取得的最新数据, 客观地反映雅鲁河流域地表基质平面与垂向特征, 以及主要基质层位的物理化学性质, 并依据地表基质构型进行地表基质分区。图面上主要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表基质类型与垂向组合特征。
(1)地表基质类型。基于笔者团队2022年从研究区832个调查点获得的粒度实测数据(1 802组), 对各调查点的地表基质按前述方案进行分类定名。
(2)地表基质垂向构型。以实测点的有效调查深度为依据, 求取中位值, 确定地表基质垂向构型深度和编图深度, 本研究编图深度为3.0 m。当某调查点的实际调查深度不足3.0 m时, 参照 1∶ 5 万区域地质图确定其底部基质类型。在构建垂向地表基质构型时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顶部松散基质层厚度不足25 cm时[55], 以下覆基岩命名基质类型; ②除第一层外, 其余各层厚度均应≥ 0.5 m; ③合层时应按同一沉积相或同一沉积韵律进行合并。基于前述的编图思路与编图方案, 运用ArcGIS10.7软件, 编制内蒙古东部雅鲁河流域的1∶ 25万地表基质类型图与综合剖面图(图3, 图4)。
雅鲁河流域0~3 m地表基质图共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22个二级区。其中: 一级区按0~1 m 地表基质综合类型划分, 包括粉质土、细砂、砾砂以及壤质土, 其中以粉质土为主要类型, 占全区面积的79.25%; 二级区按0~3 m地表基质垂直构型组合特征划分, 以I-3亚区为主, 其组合特征为上部为粉质土、下部为砾砂的双层结构。
地表基质图既要表达其物质性的平面分布特征, 更要体现其垂向结构属性。笔者提出的编图方法基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域地质背景, 对同一深度范围内的基质层进行表征、命名与归类, 进而形成相关图件。该方法不仅适用于1∶ 1万~1∶ 25 万比例尺的地表基质调查编图, 还可应用本方案转化其他相关成果, 为开展大比例尺调查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地表基质的分类方法, 推动了地表基质编图研究, 对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 本编图方案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地表基质的空间物质属性, 不仅可有效指导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规划, 还可表征出地表基质对植被生态的支撑能力。本方案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调查成果的实用性, 有效地促进了地表基质调查与应用服务的有效融合。
(1)地表基质分类应遵循“ 科学性、从先性、统一性、通俗性” 原则, 按照地表基质发育演化过程中基质呈现的不同状态、成岩作用和颗粒物粒级大小、成因类型和生物含量占比划分不同等级基质类型, 提出了新的三级分类方案。
(2)基于新分类方案的地表基质图件编制, 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地表基质垂向结构特征和植被生态的支撑潜力, 为研究多圈层耦合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黑土地保护提供地球科学依据。
致谢: 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李铁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华明教授对本文撰写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黄江银、王子彬助理工程师协助完成了图件编绘;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eodata.cn)提供了土壤类型的数据支撑,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责任编辑: 魏昊明)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