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声明   |   开放获取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6年 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6-01-30

本期特约稿件
能源与矿产资源
基础地质
海洋地质
灾害与环境
科技与综合
 
       本期特约稿件
1 认清经济新形势 顺应改革新趋势——加快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调整与改革
李金发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的新时期,国内面貌深刻变革,经济发展进入了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处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的新阶段,工作内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2016 Vol. 3 (1): 1-6 [摘要] ( 385 ) RICH HTML PDF (862 KB)  ( 8894 )
       能源与矿产资源
7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实质性突破
栾锡武
页岩气是指吸附在页岩中的天然气或自生自储在页岩纳米孔隙中连续聚集的天然气。新世纪以来,美国发生的页岩气革命影响了世界油气资源格局; 中国的非常规油气储存量非常可观,是世界上具有页岩气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 但页岩气地质条件、水平钻井、分段压裂等技术储备和页岩气管理经验等还面临很大挑战。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中石化、中石油和延长油田三家公司在示范区块开发的成功,以及短时间内在勘探开发方面取得的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页岩气的开发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中国今后是否采取页岩气开发对多元资本开放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讨。
2016 Vol. 3 (1): 7-13 [摘要] ( 480 ) RICH HTML PDF (2690 KB)  ( 592 )
14 东非裂谷Tanganyika地堑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分析
赵 伟, 韩文明, 胡 滨
随着东非裂谷乌干达区块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与之石油地质条件相似的Tanganyika地堑的勘探潜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Tanganyika地堑地处东非,属于东非裂谷西支的中段,是典型陆内裂谷盆地,主要沉积中新世以来的地层,现仍大部分被湖水覆盖,湖盆水体较深。盆地整体分为2个次盆,呈三隆夹两凹的构造格局。盆地目前勘探程度较低,根据现有资料推测,盆地地层埋深较大,深洼区中新统地层发育成熟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和生烃规模; 陆内盆地物源相对充足,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应力复杂,能够形成大量多种类型构造及构造-地层圈闭; 各种成藏条件匹配关系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其中盆地转换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2016 Vol. 3 (1): 14-19 [摘要] ( 456 ) RICH HTML PDF (4763 KB)  ( 1257 )
20 陕西铜川—延安地区油页岩及油气资源特征
李玉宏, 姜 亭, 武富礼, 姚志刚, 罗克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铜川—延安地区是我国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内最具潜力的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了掌握和评价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矿床特征、资源品级和勘探远景,为该区油页岩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在对油页岩地质调查、钻探及测井等资料解释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远景资源量估算。结果表明: 该区油页岩厚度较大、油页岩段集中,分布稳定,含油率较高,为厚层中品级富—高硫油页岩; 沉积环境控制了油页岩的厚度及含油率,半深湖—深湖与浅湖过渡带及湖湾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最有利相带; 该区仅500 m以浅的长7油页岩资源量达1 346.46×108 t,干馏油页岩油资源量为63.70×108 t,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大型—特大型油页岩矿床远景。
2016 Vol. 3 (1): 20-25 [摘要] ( 398 ) RICH HTML PDF (23553 KB)  ( 157 )
       基础地质
26 北山造山带公路井—三个井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 勇, 丁华磊, 郭瑞军, 刘元元, 王建斌
北山造山带公路井—三个井韧性剪切带作为明水地块与公婆泉岛弧(O—S)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复杂多样,线理、面理、不对称构造广泛发育。宏观与微观构造均显示剪切带具有由NWW向SEE逆冲、右行剪切运动的特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微观/宏观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同位素年龄与区域地质资料相结合的研究,阐述了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讨论了剪切带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在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2016 Vol. 3 (1): 26-34 [摘要] ( 451 ) RICH HTML PDF (4546 KB)  ( 510 )
35 青海三江北段拉地贡玛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李善平, 李延京, 任 华, 林 浩, 金婷婷, 窦永斌
拉地贡玛地区花岗岩处于金沙江缝合带内,区域上隶属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的物质组成部分,在研究区属通天河构造岩浆岩带。据出露岩石类型,将其划分为3个单元: 拉地贡玛花岗闪长岩(T3γδ)、日阿日曲石英闪长岩(T3δο)、缅切英云闪长岩(T3δi)。岩浆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 侵入岩体是以高硅富铝、多碱质和挥发组分为特征的兼具I型和S型花岗岩,属过铝质花岗岩; 轻重稀土分馏程度明显,轻稀土富集,Eu、Ce呈弱负异常,Rb、Th、Ba等元素富集,Y、Yb、Cr等元素亏损,具I型和S型花岗岩的特点,与火山弧钙碱性花岗岩特征相似。研究区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与晚三叠世多彩—当江构造混杂带的俯冲作用有关,是与俯冲汇聚构造环境有关的大陆碰撞弧型花岗岩。
2016 Vol. 3 (1): 35-43 [摘要] ( 361 ) RICH HTML PDF (4006 KB)  ( 412 )
44 中国西北部造山带中几个古生代俯冲增生楔的识别与确认
李荣社, 陈隽璐, 马中平, 徐学义, 查显锋, 白建科, 时 超, 张海迪
中国西北部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造山带结构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推进地质找矿突破行动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各成矿(造山)带部署了一批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新发现、新进展,有效提升了对各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在阿尔泰南缘、南天山、南昆仑等地识别并确认出规模可观的、成矿作用优越的板块俯冲增生楔,是造山带中的增生造山亚带,是寻找斑岩型铜、构造蚀变岩型金及多金属矿的最有利区带。“增生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及空间展布等的确认,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6 Vol. 3 (1): 44-51 [摘要] ( 404 ) RICH HTML PDF (11645 KB)  ( 501 )
       海洋地质
52 北部湾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监测进展及成果
夏 真, 林进清, 郑志昌, 梁 开, 马胜中, 张顺枝, 陈太浩, 石要红
广西沿海地处我国东南沉陷地震带,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热带气旋影响频繁,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性问题日益突出,但缺乏有效的海陆联测手段和长期监测资料。通过综合物探、地质取样、海水取样及海流剖面测量等综合技术手段,首次在北部湾广西近岸进行了5年次的海洋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对地形、地层、沉积物、矿物、重金属以及水质要素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 广西海岸带环境要素时空变化较大,滩面平衡点摆动,冲淤变化较大; 海水污染物主要是营养盐、石油类和部分重金属; 局部岸段人为改造明显,水质总体趋好与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关; 海岸脆弱性较高,灾害的突发性风险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
2016 Vol. 3 (1): 52-57 [摘要] ( 443 ) RICH HTML PDF (3915 KB)  ( 708 )
       灾害与环境
58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地面沉降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周 丹, 邢 雪, 王宏沛
根据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内可压缩土层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压缩变形等特征,建立了本区地面沉降计算地质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城区2013年累计地面沉降量3.08~380.60 mm,平均为162.41 mm,最大沉降量发生在城区西北部,该区域可压缩土层、黏性土的累计厚度大,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根据预测2030年地下水位埋深条件,采用地面沉降地质模型计算得出城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分区,从而为地下水开采总量的控制及地面沉降监测控制提供相关建议措施,以避免城区2030年后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逐步发展为特大型地质灾害。
2016 Vol. 3 (1): 58-64 [摘要] ( 345 ) RICH HTML PDF (4945 KB)  ( 375 )
       科技与综合
65 科技查新服务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作用
李淑英, 陈晶
我国地质科技查新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承担。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地学科技查新站为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单位以及地学院校等单位的科研立项、成果报奖、职称评定、博硕士毕业等提供了大量支撑。该文在总结国土资源部地学科技查新站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查新课题角度出发,分析了科技查新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作用。
2016 Vol. 3 (1): 65-70 [摘要] ( 410 ) RICH HTML PDF (952 KB)  ( 459 )
  编辑部公告
22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刊征稿启事
22 喜讯: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 《中国地质调查》获得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首个CiteScore
22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已在我刊网站发布
2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通知
22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电子版已在中国知网发布
22 《中国地质调查》被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
22 《中国地质调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为准核心学术期刊
  下载中心
2014—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文献列表
《中国地质调查》论文模板
版权许可协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友情链接
22 自然资源部
22 中国地质调查局
22 中国地质图书馆
2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中国地质学会
22 山东国土资源
22 华东地质
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访问总数:
期刊网站版权所有 © 《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05064691号-3
电话:010-66554884,66554890 电子邮箱:zgdzdc@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