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声明
|
开放获取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5卷 1期
刊出日期:2018-02-20
本期特约稿件
能源与矿产资源
基础地质
海洋地质
灾害与环境
科技与综合
本期特约稿件
1
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
王登红, 孙艳, 刘喜方, 田世洪, 代晶晶, 刘丽君, 马圣钞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1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锂的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我国虽然盐湖锂矿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改进; 四川甲基卡等硬岩型锂矿近年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勘查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钻探深度大多浅于300 m,致使目前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4%。因此,在已知锂矿矿田开展深部找矿的方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开展锂能源金属成矿规律、锂同位素研究、地气测量、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潜力评价技术方法和找矿方法等研究,是当前锂能源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在四川甲基卡、新疆卡鲁安、四川黄金口及贵州大竹园等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成矿条件、不同埋深的锂矿的初步研究,概括了我国锂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方向,即: 在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一带根据“五层楼+地下室”模型寻找深部层状锂矿; 在新疆卡鲁安等地预测隐伏岩体的存在并指导找矿; 在四川黄金口通过“钾锂兼探”寻找深部液态锂矿; 在贵州—重庆等地寻找深部沉积型锂矿。
2018 Vol. 5 (1): 1-9 [
摘要
] (
785
)
RICH HTML
PDF
(3436 KB) (
1905
)
能源与矿产资源
10
山东省临清坳陷区岩溶热储地热能潜力分析
谭志容, 康凤新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2
山东省临清坳陷区内埋藏有巨厚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岩地层,是地热开发的有利目标层位。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取得的地震解译与钻探成果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区内新生界平均地温梯度图及奥陶系顶板埋深等值线图,采用地温梯度计算公式估算了奥陶系顶板地层的温度。结合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厚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奥陶系顶板处120 ℃作为地热资源量计算分区的起算温度,并以90 ℃作为地热资源利用的下限温度,对地热发电的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区内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发电的地热资源量为1.27×10
15
MJ,折合电能1.35×10
5
MW,其中240 ℃高温区的地热资源就能满足区内供电需求。
2018 Vol. 5 (1): 10-15 [
摘要
] (
636
)
RICH HTML
PDF
(3493 KB) (
546
)
16
激电法在贵州大厂锑矿勘查中的应用
张西君, 李家斌, 蒙应华, 屈念念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3
简要介绍了激电法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以及贵州大厂锑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重点讨论了激电法在锑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异常综合分析,得到了测区岩层电性变化特征,划分出峨嵋山玄武岩层与龙潭组砂页岩层之间的地层界线,推断了研究区的构造,圈出了含矿有利部位。经与钻孔资料对比,解释推断与钻孔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激电法勘查锑矿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2018 Vol. 5 (1): 16-22 [
摘要
] (
477
)
RICH HTML
PDF
(5969 KB) (
595
)
23
辽西地区珍珠岩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魏强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4
珍珠岩为一种酸性火山玻璃熔岩,配用不同胶结剂可制成多种珍珠岩制品,具有重量轻、耐腐蚀、隔音好、不燃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及国防等领域。辽西地区珍珠岩是辽宁乃至全国重要产地之一,因此研究该地区珍珠岩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充分收集该地区珍珠岩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矿床成因,构建了成矿模式。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具有较好的珍珠岩成矿环境条件,需进一步开展矿产资源评价工作。
2018 Vol. 5 (1): 23-27 [
摘要
] (
553
)
RICH HTML
PDF
(2572 KB) (
724
)
基础地质
28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天山构造格架与演化
孟广路, 罗彦军, 王斌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5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处中亚天山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统一将研究区划分为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两大板块,二者由南天山晚古生代缝合带所焊接。其中,进一步划分为5个二级单元,18个三级单元。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北、中、南天山构造格架连续,在800 Ma(相当于南华纪下限)前后都完成了大陆块体的拼合,成为全球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此后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构造演化史,从中二叠世开始全区转化成陆内盆山构造格局,新生代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碰撞使这一陆内盆山构造格局不断臻于完善。
2018 Vol. 5 (1): 28-36 [
摘要
] (
612
)
RICH HTML
PDF
(2774 KB) (
625
)
37
黔东地区航磁特征与岩性构造填图
王卫平, 吴成平, 马勋表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6
为了弄清黔东深覆盖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以2014年该区1:5万比例尺的直升机航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重力等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岩浆岩、断裂构造的航磁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该区的岩性构造图。通过分析对比,本次新圈定具有一定规模的隐伏岩体7处、蚀变岩15处,新圈定不同规模的断裂17条 。上述成果对黔东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8 Vol. 5 (1): 37-43 [
摘要
] (
491
)
RICH HTML
PDF
(6376 KB) (
551
)
44
基于航空重磁特征对突泉盆地构造的认识
刘燕戌, 李文勇, 曹安琪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7
为获取突泉盆地航空物探基础地质资料,为油气调查评价提供参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该盆地开展了1:10万航空重磁综合调查工作。利用最新的航空重磁资料及实测岩石物性数据,对突泉盆地及其邻区重磁异常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航空重磁异常与地层展布、断裂活动、岩浆岩体的分布关系,重点探讨盆地的基底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航空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在强度、范围、形态、梯度和走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区断裂体系分布与重磁场特征明显相关,NNE-NE向、NW向及NE向3组断裂明显控制盆地沉积岩体及岩浆岩体的展布,盆地基底由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构成。
2018 Vol. 5 (1): 44-50 [
摘要
] (
600
)
RICH HTML
PDF
(2054 KB) (
347
)
51
东昆仑造山带大水沟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邓红宾, 谢启兴, 魏华财, 孙萍, 姚波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8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水沟一带开展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英云闪长岩锆石U-Pb定年为(402±2) Ma,属早泥盆世华力西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A
l
饱和指数A/CNK集中在0.946~1.077之间; 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在2.94~18.93范围,显示轻稀土富集; δEu在0.01~0.85之间,属于E
u
亏损型; δCe在0.95~1.23之间,反映出无异常—轻微富集。岩体整体显示以I型花岗岩为主的特点,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综合判断大水沟一带中酸性侵入岩属东昆仑东段早泥盆世后碰撞造山花岗岩。
2018 Vol. 5 (1): 51-59 [
摘要
] (
520
)
RICH HTML
PDF
(4511 KB) (
396
)
60
徐宿弧(安徽段北部)弱磁异常特征及其认识
何柳昌, 产思维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09
查明徐宿弧(安徽段北部)隐伏岩体的赋存状况,圈定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及找矿靶区并推测赋矿部位,是实施徐宿弧(安徽段)金多金属矿成矿背景调查的主要任务。徐宿弧(安徽段北部)为弱磁异常区,实测磁异常形态凌乱且难以识别。首先通过化极、滑动平均、匹配滤波、垂向一阶导数及向上延拓等方法进行多方法多参数变换数据处理,从弱磁异常中提取形态规则、易于识别的低缓异常; 然后对处理结果进行甄别对比,筛选出异常形态特征有利于地质解释的磁异常图,即: 低缓磁异常为叠加异常,总体呈NW方向延伸,覆盖面积较大,次级异常呈NNW-NE方向西凸的弧形延伸至前欧盘。同时,依据徐宿弧(安徽段北部)的地质背景及岩(矿)石磁性参数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实测磁异常与前欧盘闪长玢岩引起的磁异常特征,推测引起低缓异常的磁性地质体为隐伏中酸性复式岩体。该研究为徐宿弧(安徽段)金多金属矿成矿背景调查的综合解释及圈定找矿靶区提供了参考。
2018 Vol. 5 (1): 60-65 [
摘要
] (
475
)
RICH HTML
PDF
(5053 KB) (
347
)
海洋地质
66
海岸带数字航空摄影质量控制与评价
陈洁1, 高子弘, 杜磊, 李京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10
随着机载POS系统和数字航空摄影技术应用于海岸带地形测量,水线曲折、水域面积广阔、滩涂陡缓不一、具有潮汐变化等多因素给海岸带航空摄影质量控制带来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得到优质的调查结果,需对获取的航空摄影资料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分析航空摄影作业过程及获取成果的类别,从中选取能够全面衡量航空摄影质量的指标元素,对这些元素加以预先控制以提高最终成果质量; 基于专家经验法和数学统计法对各指标元素赋予权重,提出了全要素直接参与的加权法对航空摄影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归纳了在获取与处理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子元素间的相关性,可利用该特点在今后的作业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或控制,达到提高成果精度的目的。对渤海海岸带航空摄影数据的评价结果显示,整体质量优秀,与实际的制图结果吻合,成果精度满足海岸带地质调查需求,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可行。
2018 Vol. 5 (1): 66-72 [
摘要
] (
450
)
RICH HTML
PDF
(1846 KB) (
592
)
灾害与环境
73
地基InSAR技术及其典型边坡监测应用
刘斌, 葛大庆, 李曼, 张玲, 王艳, 郭小方, 王毅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11
为了开展边坡活动实时监测,研究以IBIS-L地基InSAR系统为代表的地基InSAR形变时序分析关键技术,进行针对不同变形特征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化,并开展了奉节大树场镇灾后滑坡、神农架林区人工不稳定斜坡和备战铁矿露天采矿边坡等边坡活动的监测应用,以及备战铁矿隧道南口冰川运动的监测试验。4种类型边坡地基InSAR监测结果表明,在复杂工作情况下,地基InSAR设备具有较高的观测稳定性,在满足观测条件的情况下,地基InSAR测量精度能达到亚mm级,已成为监测边坡微小形变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扩展了形变监测模式从星载InSAR技术的“大尺度、宽覆盖”走向地基InSAR技术的“小尺度、局部精细测量”,进一步丰富了科研人员对边坡变形现象的动力学过程认识,为“星-地”联合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过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8 Vol. 5 (1): 73-81 [
摘要
] (
974
)
RICH HTML
PDF
(5843 KB) (
1229
)
82
高地下水位区地铁工程U型结构的设计方法
李琬荻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12
为解决天津某地铁出入段线地下水位较高、或受场地限制及某些特殊原因所不允许的降低地下水的路堑工程问题,地下隧道与地上路基连接段采用U型结构通过。针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同时结合国内多项工程实例,确定该工程U型结构横断面形式,边墙及底板的计算模型,对结构受力、配筋进行分析和计算; 对裂缝宽度、抗浮稳定性进行验算; 选取基坑围护及地下水控制措施。计算模型边墙按悬臂梁、底板按弹性地基梁选取,结构按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配筋计算; 同时采用管井降水+止水帷幕对地下水进行控制。计算及验算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工程措施选择合理,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8 Vol. 5 (1): 82-88 [
摘要
] (
559
)
RICH HTML
PDF
(1796 KB) (
345
)
科技与综合
89
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周阳, 张卉, 桂忠强, 王克, 张亚鸽
DOI: 10.19388/j.zgdzdc.2018.01.13
为缓解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高效调整国家能源结构,开发利用绿色的地热能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室内测试法和现场热响应试验,研究了不同岩土体的导热系数特征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岩土体导热系数与天然含水率和孔隙率呈负相关,与天然重度和干燥重度呈正相关; 导热系数受干燥重度和孔隙率影响程度较大,受天然含水率和天然重度影响程度较小。通过比较不同加热功率和单、双U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热响应试验测定的各类岩土体导热系数的差异可知,大功率(6 000 W)情况下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比小功率(4 000 W)时大10%~30%; 在相同功率条件下,同一场地内双U地埋管换热器导热系数比单U地埋管大30%左右,使用双U地埋管换热器可有效减少成孔深度及个数。通过系统分析岩土体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为地热能的勘查评价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旨在促进区域地热能开发利用,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2018 Vol. 5 (1): 89-94 [
摘要
] (
594
)
RICH HTML
PDF
(1560 KB) (
548
)
编辑部公告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刊征稿启事
喜讯: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获得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首个CiteScore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已在我刊网站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通知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电子版已在中国知网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被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
《中国地质调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为准核心学术期刊
下载中心
2014—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文献列表
《中国地质调查》论文模板
版权许可协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友情链接
自然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学会
山东国土资源
华东地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访问总数:
期刊网站版权所有 © 《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05064691号-3
电话:010-66554884,66554890 电子邮箱:zgdzdc@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