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声明
|
开放获取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7卷 6期
刊出日期:2020-12-20
本期特约稿件
能源与矿产资源
基础地质
海洋地质
灾害与环境
科技与综合
本期特约稿件
1
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主要进展与成果
郭长宝, 王保弟, 刘建康, 涂杰楠, 张永双, 马剑飞, 铁永波, 韩冰, 马鑫, 刘峰, 李雪, 孟文, 钟宁, 杨志华, 吴瑞安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1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其位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在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区域性活动断裂与断错影响、地质灾害、高地应力及其引起的岩爆和大变形、高温热害、断裂带高压水与涌水突泥、高陡边坡稳定性等。为满足技术支撑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聚焦制约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对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主要完成铁路沿线1:5万区域地质调查1 350 km
2
、1:5万地质灾害调查5 000 km
2
,建设6口大地热流地质参数井、8个地温监测站,完成地应力测量20孔,编制完成11份地质调查专报,提出的大渡河大桥段、理塘车站段、毛垭坝盆地段等线路优化建议/防灾建议被采纳; 首次将1:5 000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技术引入复杂山地铁路工程勘察,创新形成千米级超长水平钻孔定向取心钻进技术,实现500 m深的水平孔地应力测量突破等。该工程通过2019年调查研究,全力提升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程度与精度,并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探测技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减灾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2020 Vol. 7 (6): 1-12 [
摘要
] (
503
)
RICH HTML
PDF
(17565 KB) (
489
)
能源与矿产资源
13
内蒙古额济纳旗灰石山稀土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陈海东, 王占富, 鲁宁, 张海峰, 谢建玺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2
灰石山稀土铌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北缘,是近些年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稀土铌多金属矿床。通过系统的槽探钻探工程、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研究,探讨了该稀土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灰石山稀土铌多金属矿床与碱性正长岩密切相关,具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型和岩浆结晶分异型2种不同成因类型。通过总结该矿床的找矿标志,建立了成矿模式: 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型矿床受断裂控制,正长质岩浆沿断裂被动侵位,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下降,流体与熔体发生溶离作用,富含Nb、REE和挥发分(F和Cl为主)的硅质流体发生水-岩反应,在有利部位形成了稀土铌矿床。矿床围岩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蚀变程度与稀土、铌的含量呈正相关,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正长质岩浆主动侵位,伴随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不相容元素(Nb、REE等)在残余熔体中富集成矿,形成了赋存于正长岩中的岩浆结晶分异型矿床。灰石山地区碱性正长质岩浆为稀土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2020 Vol. 7 (6): 13-19 [
摘要
] (
250
)
RICH HTML
PDF
(8712 KB) (
157
)
20
冀西北后坊子石墨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张兴康, 樊玉朋, 靳松, 贾正海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3
后坊子石墨矿位于华北陆块北缘石墨成矿带中部,属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通过岩矿鉴定、激电中梯剖面及探槽工程等手段,探讨了后坊子石墨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结果表明: 后坊子石墨矿的矿体主要赋存于红旗营子群东井子岩组的厚层含石墨大理岩中; 矿体受地层控制明显,呈似层状,走向NE,倾向NNW; 激电中梯剖面显示,后坊子石墨矿异常呈现“中低阻、高极化”的特征; 矿石的固定碳含量为1.42%~3.28%,矿体稳定,成矿规模较大,具有成为大型石墨矿床的潜力。研究认为,含矽线石榴黑云二长变粒岩和含石墨大理岩为后坊子石墨矿的矿源层,区域变质是后坊子石墨矿床的主要成矿作用,后期的岩浆活动及混合岩化作用使得石墨晶体增大、富集。
2020 Vol. 7 (6): 20-26 [
摘要
] (
197
)
RICH HTML
PDF
(6400 KB) (
280
)
27
四川省道孚县容须卡地区红柱石矿地质特征及综合利用
秦宇龙, 赵春, 詹涵钰, 熊昌利, 徐云峰, 武文辉, 李峥, 李名则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4
红柱石作为高级耐火材料和提取硅铝合金的主要矿物,适用于冶金、建材、陶瓷、航空等多种行业。国内对红柱石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四川省容须卡构造岩浆热穹隆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区域内广泛出露以三叠系西康群为主的被动陆缘复理石地层,构造岩浆热穹隆核部及四周为印支—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和伟晶岩脉,热接触变质带中主要有红柱石二云母片岩、红柱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和二云母片岩等岩石类型。片岩中富含红柱石、十字石等矿产,伟晶岩脉富含锂、铍等稀有矿产。四川道孚县容须卡地区红柱石中Al
2
O
3
含量为61.44%、SiO
2
含量为37.11%、(K
2
O+Na
2
O)含量为0.18%、FeO含量为0.15%,可满足高级耐火材料、技术陶瓷和硅铝合金原料的工业要求。经过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远景预测资源量为2.3亿t,规模可达大型以上。四川康定—雅江—道孚红柱石资源蕴藏量大,随着国家建设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资源综合利用优势明显,开发前景良好,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柱石矿床或世界级大矿。通过进一步开展工作,开发后可缓解我国红柱石部分需要依靠进口的局势。
2020 Vol. 7 (6): 27-34 [
摘要
] (
239
)
RICH HTML
PDF
(4841 KB) (
142
)
35
徐州睢宁白露山岩体中的铬铁矿化学成分及金刚石的含矿性研究
周琦忠, 张琪, 冯学知, 王博, 邱磊, 王国强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5
白露山岩体是苏北地区重要的金刚石含矿岩体。通过研究该岩体中的铬铁矿化学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金刚石的含矿性,进一步分析金刚石的成矿潜力。白露山岩体中的铬铁矿具有高Cr、低Al、高Mg的特征,属于镁铬铁矿,是深部地幔橄榄岩结晶而成的,不是岩体本身的结晶产物,可能来源于岩体中的深源捕虏体。铬铁矿的结晶温度为1 253~1 354 ℃,与金刚石的形成温度(1 150~1 400 ℃)相近,二者关系密切。铬铁矿化学成分与山东、辽宁含矿金伯利岩中铬铁矿的化学成分较相似,多数属于S4组和S6组铬铁矿,少数属于S1组和S2组铬铁矿,其中S1组和S2组铬铁矿是含矿岩体的标型矿物。白露山岩体具有良好的金刚石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2020 Vol. 7 (6): 35-42 [
摘要
] (
226
)
RICH HTML
PDF
(7576 KB) (
106
)
基础地质
43
辽南庄河地区栗子房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仲米山, 张国仁, 吴子杰, 高福亮, 马宁宁, 潘玉啟, 高永钊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6
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通过分析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揭示了在辽南庄河栗子房地区存在另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栗子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3层结构和5个部分,即由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的下盘、由不同层次的构造岩组成的中部拆离断层带以及由前寒武纪沉积盖层和白垩纪伸展盆地构成的上盘。栗子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NWW向SEE方向运动,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和万福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可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同时,变质核杂岩与金矿床成矿关系密切,栗子房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带附近可作为下一步金矿勘查的重点工作区,成矿潜力较大。
2020 Vol. 7 (6): 43-50 [
摘要
] (
227
)
RICH HTML
PDF
(5985 KB) (
257
)
51
东昆仑夏日哈木地区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郭峰, 王盘喜, 卞孝东, 冯乃琦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7
东昆仑夏日哈木地区首次发现了早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对其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地质背景。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2.1±5.7) Ma(MSWD=0.95),形成于早泥盆世早期; 岩石为过弱铝质亚碱性花岗岩,富SiO
2
(含量为71.41%~72.46%)、K
2
O(含量为5.27%~6.16%),贫Fe
2
O
3
(含量为1.86%~2.05%)、P
2
O
5
(含量为0.08%~0.12%),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可以看出,岩石明显富集Rb、Th、Zr、Hf,强烈亏损Nb、Sr、P、Ti、Ba。夏日哈木地区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其源岩可能由幔源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岩石致其部分熔融而形成,处于由同碰撞向后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说明东昆仑夏日哈木地区在早泥盆世早期已进入伸展阶段。
2020 Vol. 7 (6): 51-60 [
摘要
] (
195
)
RICH HTML
PDF
(10211 KB) (
169
)
61
四川理塘海子山地区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
曹云, 王光辉, 马昌威, 王永飞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8
为研究四川理塘海子山地区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及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在区内开展了地面伽马总量面积测量和地质-伽马能谱综合剖面测量。通过地面伽马总量面积测量,了解了海子山地区的伽马放射性背景,分析了其放射性特征; 通过地质-伽马能谱综合剖面测量,初步判定了研究区内燕山晚期花岗岩的放射性异常性质,分析了各主要地层岩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研究表明: 区内出露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有较高的伽马总量背景值,且伽马总量异常的展布与燕山晚期花岗岩体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花岗岩体的铀含量背景值较高,显示了区内良好的铀源条件; 研究区外围西侧有与NE向的断裂破碎带有关的查清卡温泉异常点,地表泉华具有极高的伽马总量测量值,且伽马能谱测量显示其为铀、钍混合异常点。根据查清卡温泉异常点的地质和放射性特征,并结合研究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初步判定本区铀源可能为深部含铀流体或铀富集在深部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中,铀元素通过泉水迁移至地表沉淀富集,提供了下一步铀矿找矿方向。
2020 Vol. 7 (6): 61-67 [
摘要
] (
238
)
RICH HTML
PDF
(5485 KB) (
97
)
68
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刘大明, 姚虹佑, 胡林, 余亮, 刘仪中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09
为了研究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特征,以该地区下石炭统邛依组和上二叠统卡翁沟组中广泛分布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古生代硅质岩属纯硅质岩范畴,在沉积过程中有持续的陆源物质供给; Al/(Al+Fe+Mn)平均值0.62,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显示它们为生物成因硅质岩; Al
2
O
3
/(Al
2
O
3
+Fe
2
O
3
)、Th/U、Th/Sc、(La/Ce)
N
、(La/Yb)
N
等特征比值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反映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浅海-斜坡;
Ce
anom
值为-0.04~0.07,从石炭纪—二叠纪逐渐增大,指示水体为缺氧环境,且还原性逐渐增强。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甘孜理塘洋在石炭纪时期已经打开,并在二叠纪时期持续扩张,区内沉积盆地的海水逐渐变深。
2020 Vol. 7 (6): 68-78 [
摘要
] (
314
)
RICH HTML
PDF
(9362 KB) (
103
)
海洋地质
79
北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滕德强, 崔振昂, 袁晓婕, 张亮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10
为深入了解北部湾海域沉积物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分析了Cu、Pb、Zn、Cd、As、Hg 6种重金属元素在北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这些重金属元素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 Cu、Pb、Zn、As、Cd元素含量不高,仅部分站位Hg元素含量高于国家Ⅰ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值; 6种重金属元素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北部以及海南岛南部分布趋势相似,高值区均出现在东方市附近。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分别是工业及生活排污、农业(农药、化肥等)残留和有机物降解,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7.13%、18.44%和18.35%。单项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强弱次序为Hg>Cd>As>Pb>Cu>Zn,As、Pb、Cu、Zn和Cd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而Hg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达到了强级。多项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部分区域生态风险等级达到了强级,特别是昌化江入海口附近地质环境较差,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
2020 Vol. 7 (6): 79-85 [
摘要
] (
249
)
RICH HTML
PDF
(5061 KB) (
124
)
灾害与环境
86
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效果浅析
万军伟, 王明珠, 刘志涛, 杨亚宾, 刘毅, 赵书兴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11
南水北调是国家级的重大水利工程,调水效果最终依赖于接收调水地区对调水的具体利用,引水补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在邹平市的具体利用。为评价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效果,在分析邹平市引水补源工程实施后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各个补给项的基础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各个地下水补给量,确定了黛溪河流域引水补源的总补给量。将总补给量视为本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本区用水所需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较,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引水补源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内地下水超采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年地下水动态和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等监测资料,揭示了引水补源工程对区内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作用,为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2020 Vol. 7 (6): 86-95 [
摘要
] (
189
)
RICH HTML
PDF
(5188 KB) (
95
)
96
山西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遥感调查与成果分析
王浩乾, 王明明, 刘安, 郭政斌, 王波涛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12
为查清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方便当地政府掌握区内旅游地质资源现状,为地质公园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原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18年开展了“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基于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获取了阳泉旅游地质资源分布信息。在阳泉中东部圈定了一条呈月牙形的旅游地质资源密集分布带,该分布带西起盂县藏山,向南东过平定玉皇洞,终至平定县娘子关,分布在碳酸盐岩区,集山地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和泉域地貌景观于一体,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较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和泉域地貌出露区,在区域上连片分布,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建议在“藏山旅游区—岩溶地貌景区—娘子关旅游区”范围申请建立北方碳酸盐岩景观多成因类型地质公园。
2020 Vol. 7 (6): 96-102 [
摘要
] (
209
)
RICH HTML
PDF
(6121 KB) (
134
)
科技与综合
103
基于NMR和X-CT的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定量表征
郭广山, 邢力仁, 李昊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13
随着煤层气田开发程度逐渐深入,煤储层物性定量表征与评价对煤层气规模开发愈发重要。为解决常规煤储层物性表征技术存在的尺度局限性,采用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NMR)和X-CT(Computed Tomography,X-CT)扫描等技术,实现了煤储层孔裂隙的跨尺度、原位态及完整性表征,为准确获取煤储层孔裂隙等物性参数提供新途径。研究依托神府区块中低阶煤和柿庄南区块高阶煤样品,开展核磁共振和CT扫描实验,快速、准确、定量地获得了煤储层孔隙类型、孔径分布、孔隙连通性、有效孔隙度和孔裂隙空间配置等煤储层物性参数,形成了一套可应用于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定量表征的分析技术。
2020 Vol. 7 (6): 103-108 [
摘要
] (
212
)
RICH HTML
PDF
(5862 KB) (
154
)
109
综合物探方法在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以皖东五河金矿整装勘查为例
张家嘉, 张顺林, 汪青松, 顾大年
DOI: 10.19388/j.zgdzdc.2020.06.14
五河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有大面积第四系覆盖且构造复杂,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难以开展,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找矿突破。为获取地质找矿信息,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解译异常有效地筛选矿致异常,提高钻探验证的成功率。通过开展中大比例尺的综合物探测量,研发了“中大比例尺组合”覆盖区基岩地质构造探测技术,并结合“一选三定四阶段反复循环”覆盖区综合勘查模式,克服了复杂构造条件下覆盖区深部寻找金矿的难题,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 已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规模金矿床1处,总规模已达大型,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中大比例尺综合物探测量和“一选三定四阶段反复循环”的勘查模式对覆盖区金多金属矿勘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0 Vol. 7 (6): 109-115 [
摘要
] (
223
)
RICH HTML
PDF
(8544 KB) (
191
)
编辑部公告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刊征稿启事
喜讯: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获得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首个CiteScore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已在我刊网站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通知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电子版已在中国知网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被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
《中国地质调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为准核心学术期刊
下载中心
2014—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文献列表
《中国地质调查》论文模板
版权许可协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友情链接
自然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学会
山东国土资源
华东地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访问总数:
期刊网站版权所有 © 《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05064691号-3
电话:010-66554884,66554890 电子邮箱:zgdzdc@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