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声明
|
开放获取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1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基础地质
海洋地质
灾害与环境
科技与综合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栏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栏
1
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地质调查工程新一轮找矿进展与启示
王登红, 于扬, 刘善宝, 王成辉, 黄凡, 代鸿章, 赵芝, 姚佛军, 陈郑辉, 李鹏, 王岩, 王坤明
DOI: 10.19388/j.zgdzdc.2024.337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地质调查工程在“五稀”(指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稀贵金属和稀有气体)矿产新一轮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围绕阶段目标任务,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研编和关键矿种的潜力评价,正式出版了志书88部,其中萤石、镍矿、锑矿等战略性矿产全国性矿种组志书19部、省级志书10部,累计完成了200多部志书稿的评审验收,涵盖“书、图、库、普”,在全国实现了矿种、矿产地和成矿区带的全覆盖; 厘定了一批重要矿集区、远景区和靶区,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选择难度较大的矿种和工作区开展了找矿试点示范,取得了四川阿坝州加达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的找矿突破并促成探矿权招拍挂,取得了四川凉山州牦牛坪南部外围龙家沟和北部外围环单沟稀土矿的找矿突破,为牦牛坪国家级大型稀土资源基地的增储上产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新疆阿尔金锂矿、南方砂矿型锆铪矿、幕阜山北缘铍铌钽矿、天山硼矿等其他一批找矿新成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成矿理论、成矿规律、隐伏矿体深部探测、绿色调查评价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并经实践证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4 Vol. 11 (6): 1-7 [
摘要
] (
18
)
RICH HTML
PDF
(6008 KB) (
48
)
8
四川省牦牛坪矿床外围隐伏稀土矿体第二阶段找矿突破及启示
于扬, 王登红, 刘善宝, 王伟, 于沨, 赵芝, 纪德宝, 杨永顺, 曾思敏, 范文辉, 俄波斯甲
DOI: 10.19388/j.zgdzdc.2024.336
四川省牦牛坪矿床是仅次于白云鄂博和芒廷帕斯的全球第3大稀土矿床,在寻找接替资源、保障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地位方面极具潜力,近期在其南部外围和北部外围均取得了第二阶段找矿突破。通过在牦牛坪矿床外围开展以稀土为主的综合调查评价工作并经钻探验证,在其北部外围环单沟发现了隐伏的厚大富稀土、钼矿体,钻孔ZK4501总稀土氧化物平均含量达2%; 在其南部外围空白区探获50层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脉型、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脉型、氟碳铈矿-霓辉石-重晶石脉型及氟碳铈矿-萤石-方解石脉型稀土矿体。这几类品位高、易采选新矿体的发现是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在稀土矿产勘查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对提升中国第二大稀土资源基地的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 Vol. 11 (6): 8-14 [
摘要
] (
16
)
RICH HTML
PDF
(10357 KB) (
40
)
15
深孔地质岩心钻探中跨口径绳索取心钻具运用
曾思敏, 杨永顺, 张秉强, 俄波斯甲, 赵神童, 曹淑平
DOI: 10.19388/j.zgdzdc.2024.338
深孔地质岩心钻探施工中,传统的同口径绳索取心钻具在面对复杂地质环境时,存在钻进效率低、环状间隙小、岩心损坏率高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了深孔钻探技术的发展。研究通过优化钻杆与钻头的组合设计,开发了跨口径系列绳索取心钻具,并对其受力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力学建模和实验验证,确定了不同口径组合下的应力分布和扭转刚度特征,建立了钻具优化设计方法。在某稀土矿区勘探、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与云南普洱地热井等工程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 跨口径钻具能够承受8 000 N·m高扭矩和200 kN钻压,最大钻探深度达1 500 m; 在高温(200 ℃)、高压(30 MPa)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钻进效率提升35%,岩心采集率最高达98%。研究成果为解决深孔地质钻探中的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深部地质勘探效率和岩心采集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 Vol. 11 (6): 15-21 [
摘要
] (
10
)
RICH HTML
PDF
(2431 KB) (
15
)
22
凤阳地区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
张家嘉, 缪旭煌, 李晓晖, 叶胜飞
DOI: 10.19388/j.zgdzdc.2024.316
凤阳江山金矿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近年来在其周边实施了多个勘查项目,但找矿效果不佳。通过开展重力扫面、重力剖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audio magnetotelluric,AMT)等物探方法,总结区域重磁场特征,认为研究区存在隐伏构造岩浆岩带; 通过对比已知矿床的物探异常特征,认为AMT低阻异常带与含金层间破碎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总结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认为鹿塘断裂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 通过重力反演,认为深部隐伏岩体顶界面埋深大部分约1 100 m; 基于“四步”式三维成矿定量预测方法体系,开展凤阳江山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为下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2024 Vol. 11 (6): 22-30 [
摘要
] (
13
)
RICH HTML
PDF
(19448 KB) (
29
)
31
墨江金厂外围观音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金镍找矿方向
黄加忠, 吴志超, 王炳军, 白平雁, 曾亮, 李金旺
DOI: 10.19388/j.zgdzdc.2024.234
墨江金厂位于哀牢山成矿带上,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金镍矿床之一。为掌握墨江金厂外围找矿潜力,在观音山地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研究土壤中As、Au、Co、Cu、Ni、Sb、V、W、Ti元素的分布特征。基于区内成矿地质背景,运用聚类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区内元素成矿规律,共圈定6个综合异常。研究结果表明,Sb、As、Au、Cu、V、Ni在该区域较为富集,Au、Ni高值众多,富集程度强烈,具有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其中Au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弱,成矿具有多期性和复杂性,Co、Ni常伴生于岩体外接触带附近,与超基性岩体关系紧密。揭示了观音山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应以金矿为主攻矿种,同时兼顾砷锑矿和钴镍矿。研究结果可为在区域内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明找矿方向。
2024 Vol. 11 (6): 31-43 [
摘要
] (
9
)
RICH HTML
PDF
(16419 KB) (
41
)
基础地质
44
新疆哈拉阿拉特山太勒古拉组黑色页岩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
舒想清, 高宝龙, 杨育振, 邹璇, 袁雄, 闵丹
DOI: 10.19388/j.zgdzdc.2024.135
新疆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简称哈山地区)在晚石炭世为沟弧盆体系下岛弧较发育的构造格局,上石炭统太勒古拉组黑色页岩被认为是岛弧作用相对减弱时期海沟和弧前盆地深水沉积的产物,但尚缺乏地球化学依据。对哈山地区太勒古拉组黑色页岩开展探槽施工并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黑色页岩具有富MgO和Na
2
O,贫TiO
2
、Al
2
O
3
、Fe
2
O
3
及CaO,SiO
2
含量适中,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贫乏,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负Eu异常的特征,与上地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 哈山地区太勒古拉组黑色页岩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母岩属于中酸性-长英质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物源区可能为北部的塔尔巴哈台—纳尔曼得早古生代沟弧带和谢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研究可为哈山地区巨厚页岩的物质来源提供参考。
2024 Vol. 11 (6): 44-53 [
摘要
] (
14
)
RICH HTML
PDF
(7657 KB) (
27
)
54
安徽省潜山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齐尚星, 安邦, 谭静, 张军
DOI: 10.19388/j.zgdzdc.2023.201
为详细了解潜山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分布状况,科学合理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运用潜山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潜山市土壤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中等和较缺乏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88.70%; 区内土壤整体具有缺Cu,少B、Co、V、Mn、Mo及富Zn的特点; 土壤环境质量以无风险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96.89%,风险可控区占研究区面积的3.06%,风险较高区土壤分布面积较小,且为人为工业污染所致; 区内土壤质量综合等级以良好、中等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7.41%和41.36%,优质土壤较少,占研究区面积的8.36%; 区内土壤Se以适量和边缘为主,富Se土壤面积较少,仅占评价区面积的4.98%。评价成果对潜山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指导意义。
2024 Vol. 11 (6): 54-63 [
摘要
] (
9
)
RICH HTML
PDF
(9795 KB) (
21
)
64
地质构造控制下地热流体水化学、同位素及循环特征——以蔚县盆地为例
李振雄, 胡博文, 王振华, 郭鑫鑫, 庾乐彬, 张晓幸
DOI: 10.19388/j.zgdzdc.2024.110
蔚县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地质构造繁杂,研究地质构造控制下的地热流体水化学、同位素及循环特征可进一步促进地热开发与利用,以及环首都县市地热温泉康养产业发展。通过结合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运用多元统计、相关性及特征系数分析,借助Piper三线图、Na-K-Mg三角图,对蔚县盆地地热流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①地热流体中阳离子以Na
+
、Ca
2+
、Mg
2+
为主,阴离子以HCO
3
-
、SO
4
2-
为主; Ca
2+
、Mg
2+
、HCO
3
-
主要源于碳酸盐岩类矿物的溶解; ②地热流体中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作用方向为K
+
、Na
+
进入液相,Ca
2+
、Mg
2+
进入固相,Na
+
与Ca
2+
、Mg
2+
处于此消彼长、相互抑制的状态; ③热储地层封闭性较差,地热流体浓缩程度和变质程度较低,受渗入水及浅表层氧化作用影响显著; 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径流路径较短,水循环较快; ④热储温度为37.32~57.36 ℃,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最大循环深度为1 715~2 640 m,蓟县系高于庄组热储最大循环深度为3 291~3 337 m,均值为3 314 m。研究结果揭示了地质构造作用下水岩相互作用,对研究该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演化及动态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2024 Vol. 11 (6): 64-75 [
摘要
] (
11
)
RICH HTML
PDF
(7106 KB) (
67
)
海洋地质
76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阳峰, 陆野, 李诗颖, 林振文, 郑思琦, 罗俊超, 郭峰
DOI: 10.19388/j.zgdzdc.2024.164
为了揭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合作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和14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合元素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来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探讨,并对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①合作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砂(S)、泥质砂(mS)、砂质粉砂(sZ)、粉砂(Z)和泥(M)5种; ②合作区海域表层沉积物中Zn、V、Cr、Zr、Ba含量相对偏高,平均值均大于100×10
-6
,其中Ba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31.13×10
-6
,Cd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73×10
-6
,其余元素含量平均值为(15.95~83.03)×10
-6
,与珠江沉积物相比,合作区沉积物明显富集重金属元素Cd、Pb、Zn、As和Cu; ③陆域岩石自然风化释放和人为活动排放作用是合作区沉积物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沉积物中Sc、Co、Ni、Ga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沉积水动力环境,重金属元素Ba、Cd含量变化受控于人类活动,Pb、Zn含量变化则受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 ④合作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40.79,总体上较为严重,主要由Cd引起,应加强对Cd的监测。研究成果可为合作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11 (6): 76-85 [
摘要
] (
12
)
RICH HTML
PDF
(2556 KB) (
16
)
灾害与环境
86
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变形趋势分析
苗元亮, 张书坤, 孟超
DOI: 10.19388/j.zgdzdc.2024.148
为了准确掌握三峡库区库岸堆积层滑坡的变形发展规律,基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利用重标极差法、灰色模型及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等开展滑坡变形趋势的综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 在滑坡变形趋势判别结果中,各监测点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得到滑坡变形具持续增加趋势; 在变形预测结果中,随GM(1,1)-SFLA-GRNN模型的不断优化组合处理,预测精度明显提高,说明模型构建过程是合理的,且其预测显示滑坡变形仍会进一步增加,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介于1.76%~1.82%,训练时间介于52.21~57.23 ms,具有较优的预测效果; 之后,引入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开展类比预测,发现GM(1,1)-SFLA-GRNN模型相较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及更快的训练速度,优越性显著。对比滑坡变形趋势判别结果和变形预测结果,滑坡变形仍会进一步增加且无收敛趋势,滑坡防治的必要性显著,且相互佐证了两类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为滑坡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2024 Vol. 11 (6): 86-92 [
摘要
] (
9
)
RICH HTML
PDF
(3038 KB) (
21
)
93
基于DEM和遥感技术的绥德县黄土崩滑危险区段识别及易发性评价
王世宝, 李成龙, 王娜
DOI: 10.19388/j.zgdzdc.2024.114
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黄土梁峁起伏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致使崩塌滑坡灾害发育,严重威胁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绥德县为研究区,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2 m×2 m)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0.2 m)分别进行崩塌滑坡易发区段及危险区段的识别,对研究区进行全面的黄土崩滑识别和核查,以核查的隐患点数据为基础,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黄土崩滑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 基于DEM和遥感技术识别出具有威胁对象的危险区段3 529处,通过野外核查确认黄土崩滑隐患点3 116处,识别正确率为88.30%; 研究区极高易发区面积为131.32 km
2
、高易发区面积为275.35 km
2
、中易发区面积为335.74 km
2
,极高、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峁区的坡度陡、坡高大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的斜坡上,沿黄土梁峁呈片状分布,75.80%的黄土崩滑隐患点分布在极高、高、中易发区,易发性评价结果可靠。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绥德县黄土崩滑隐患的精准识别能力,评价结果可为绥德县防灾减灾工作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基础依据,对其他类似地质环境地区的黄土崩滑隐患精准识别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 Vol. 11 (6): 93-99 [
摘要
] (
12
)
RICH HTML
PDF
(15299 KB) (
22
)
100
不同比例尺度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析——以湖南黄溪口镇为例
林高聪, 刘欢, 王洪磊, 潘书华
DOI: 10.19388/j.zgdzdc.2024.141
为探讨多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方法的差异和适用性,以湖南省黄溪口镇为研究区,在图幅单元灾害地质调查基础上,选取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等8个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开展以栅格为单元的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出研究区低、中、高和极高风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2.0%、24.6%、38.0%和5.4%。采用水文学与人工干涉方法划分161处斜坡单元,选取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灾害强度、承灾体类型和数量、易损性下的17个指标30个因子构建层次分析评分分级模型,开展以斜坡为单元的1∶1万重点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出重点区地质灾害低风险斜坡84处、中风险斜坡49处、高风险斜坡24处、极高风险斜坡4处。受调查精度和评价方法影响,同一地段两种模型方法的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应当依据调查精度和研究程度选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于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可采用基于数理统计定量计算的信息量评价模型,模型简单,易于推广,建模效率快,适合区域性推广; 对于大比例尺重点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基于精细化斜坡单元调查结果,可以建立层次分析多指标评分分级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详细易懂,可实现对逐个斜坡单元的风险评价,适用于边坡管理和斜坡风险动态更新。研究成果可为不同比例尺度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11 (6): 100-110 [
摘要
] (
13
)
RICH HTML
PDF
(14080 KB) (
22
)
科技与综合
111
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进程评估与发展路径
杨建锋, 姚晓峰, 余韵, 张翠光, 陈骥, 马腾, 左力艳
DOI: 10.19388/j.zgdzdc.2024.150
地质调查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回顾梳理发达国家地质调查现代化历程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土基础地质条件认知程度、资源环境要素观测监测覆盖程度、数据资源开发与共享程度、地质调查科技创新能力和地质调查保障能力5个维度,构建了地质调查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2000—2022年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进程呈现S曲线变化,在2022年实现程度达到73.8%。展望2035年和2050年,地质调查现代化实现程度预计分别达到90%和100%。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发展途径,应从基础性地质调查、地质资源环境要素观测监测、数据集成开发与地球系统模拟、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人才装备与治理体系建设5个方面推进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实现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推进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提供基础依据。
2024 Vol. 11 (6): 111-120 [
摘要
] (
14
)
RICH HTML
PDF
(1338 KB) (
18
)
121
青藏高原格拉丹东冰川动态监测及其变化成因分析
张浔浔, 赵阳刚, 杨斌, 吴淑莹, 段阳海, 刘玉
DOI: 10.19388/j.zgdzdc.2024.170
格拉丹东冰川群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脉,探讨其冰川面积变化过程及变化成因对长江源头生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循环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随机森林法开展冰川遥感影像解译,同时结合地形和气候数据探讨冰川面积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 ①通过对比常用的7种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并经过精度评价,最终确定随机森林法在开展大量连续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②1999—2022年,研究区冰川面积呈波浪式递减趋势,共减少64.25 km
2
,减少比例为10.22%,减少趋势为2.94 km
2
/a; ③研究区内悬冰川的冰川末端形状较为平滑规则、对称、单峰明显,冰川舌的末端形状较为不规则,且边缘形状变化大,外表形态受地形控制明显; ④海拔、坡向对冰川面积变化的影响显著,在气候因素中,气温是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冰川面积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对明确长江源地区近年来的冰川变化特征及生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2024 Vol. 11 (6): 121-133 [
摘要
] (
12
)
RICH HTML
PDF
(19846 KB) (
22
)
编辑部公告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刊征稿启事
喜讯: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获得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首个CiteScore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已在我刊网站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通知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电子版已在中国知网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被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
《中国地质调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为准核心学术期刊
下载中心
2014—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文献列表
《中国地质调查》论文模板
版权许可协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友情链接
自然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学会
山东国土资源
华东地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访问总数:
期刊网站版权所有 © 《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05064691号-3
电话:010-66554884,66554890 电子邮箱:zgdzdc@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