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声明
|
开放获取政策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平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1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8-20
基础地质
海洋地质
灾害与环境
科技与综合
能源与矿产
特约稿件
特约稿件
1
中国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现状与展望
陈斌, 邹亮, 徐刚, 薛碧颖, 王蜜蕾, 岳保静, 仇建东, 许帅, 胡睿, 张艺严
DOI: 10.19388/j.zgdzdc.2024.259
海洋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基础。为全力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开展我国重点海域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试点示范。基于我国已开展的海洋自然资源相关的综合性调查评价数据资料,结合我国重点海域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补充调查评价结果,基本查明了我国海洋矿产、海洋能、海洋生物、海洋空间等海洋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体系研究进展,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为基本原则,结合资源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初步提出了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海洋自然资源三级分类体系,从分类体系、空间分层、工作流程等不同角度,提出了3种构建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标准体系的方法。下一步,将大力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动态海洋自然资源数据库,快速提升海洋自然资源公益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海洋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推动海洋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11 (4): 1-16 [
摘要
] (
55
)
RICH HTML
PDF
(39251 KB) (
127
)
能源与矿产
17
黄河三角洲潜在碳封存区域二氧化碳环境背景基线特征分析
汪心雯, 朱宇通, 李采, 郭朝斌, 张保建, 何庆成, 杨利超
DOI: 10.19388/j.zgdzdc.2024.280
大规模封存CO
2
可能会发生泄漏并侵入浅地表造成环境影响。由于自然过程复杂变化,准确地掌握基线数值和分布对于近地表泄漏监测控制至关重要。采用移动设备沿预定路径进行流动现场监测和采样实验室测试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潜在碳封存区域的大气、土壤气体组分、CO
2
浓度进行监测分析,以确定基线值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①流动监测方法的CO
2
浓度在3个不同层位的监测图中均显示出与固定监测点连续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呈现了监测区域CO
2
浓度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同时, $\delta^{13} \mathrm{C}_{\mathrm{CO}_{2}}$与CO
2
和O
2
含量之间的关系显著,验证了流动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②查明了2条环境背景基线,第一条是$\delta^{13} \mathrm{C}_{\mathrm{CO}_{2}}$和
δ
13
C
OC
基线值,土壤$\delta^{13} \mathrm{C}_{\mathrm{CO}_{2}}$值为-14.35‰~-20.95‰,大气$\delta^{13} \mathrm{C}_{\mathrm{CO}_{2}}$值为-16.92‰~-19.89‰,土壤
δ
13
C
OC
值为-20.59‰~-24.79‰,这些数据反映了温带气候下土壤生物活动产生的C同位素值范围,第二条是大气与土壤CO
2
浓度基线,大气CO
2
浓度范围为219.20~416.4 ppm,土壤30 cm深度的CO
2
浓度范围为1 002.793~14 808.13 ppm,土壤50 cm深度的CO
2
浓度范围为1 497.26~19 658.59 ppm。研究通过确定黄河三角洲潜在封存场所浅地表环境CO
2
浓度和同位素基线值,为未来实施大规模CO
2
封存后的地面监测提供了对照基准和监测方案参考。
2024 Vol. 11 (4): 17-25 [
摘要
] (
33
)
RICH HTML
PDF
(9468 KB) (
115
)
26
高精度磁法测量在隐伏磁铁矿勘查中的应用——以冀东迁安曹庄子地区为例
吕水, 李延康, 许曼, 邢运涛, 刘海龙, 南少伟
DOI: 10.19388/j.zgdzdc.2024.147
冀东迁安地区铁矿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产地之一,其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磁铁型,随着开采与开发程度的提高,目前迁安地区已发现的大部分铁矿床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因此在区内寻找隐伏铁矿具有迫切需求。通过在冀东迁安曹庄子地区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查明其磁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磁异常主要由隐伏磁性体引起,经钻探验证,在深部发现了厚大铁矿体,磁异常分布与钻探所见的隐伏铁矿体对应较好,说明高精度磁法测量方法在冀东变质岩地区寻找深部隐伏铁矿体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研究可为迁安地区的铁矿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2024 Vol. 11 (4): 26-32 [
摘要
] (
37
)
RICH HTML
PDF
(6284 KB) (
93
)
33
鄂尔多斯盆地TH坳陷某地区致密油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王钊
DOI: 10.19388/j.zgdzdc.2023.325
鄂尔多斯盆地TH坳陷某地区油藏储层致密,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致密油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着该区的高效勘探开发。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和生产动态资料,开展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梳理延长组8段(以下简称长8段)致密油成藏条件,建立其主要成藏模式,识别致密油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 ①延长组7段(以下简称长7段)优质烃源岩及上部泥岩盖层广泛展布,长8段水下分流河道有利储层发育,油气由长7段烃源岩向下充注到长8段砂体中,圈源匹配及保存条件有利,形成了致密砂岩油藏; ②储集砂体的规模及物性控制着石油储量及含油气丰度,燕山期构造形成的裂缝改善了致密砂岩物性,对应的裂缝发育区是日产油量大于1 t的主要区域; ③水平段钻遇断距较小的正断层上升盘开发效果较好,水平段钻遇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下降盘开发效果较差,有利储集相带、有效裂缝改造和井位配置关系是控制致密油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后续井位部署及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24 Vol. 11 (4): 33-41 [
摘要
] (
32
)
RICH HTML
PDF
(10111 KB) (
45
)
42
黔东北松桃高地南华系铁丝坳组和两界河组碎屑组分及源区背景
龙建喜, 周琦, 张遂, 朱路艳, 杨忠琴
DOI: 10.19388/j.zgdzdc.2023.280
雪峰运动的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统计黔东北松桃高地南华系铁丝坳组和两界河组的陆源碎屑组分,并应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原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铁丝坳组和两界河组沉积时期陆源碎屑的物源主要来自火山弧源区和再旋回造山带,伴随有火山活动; 铁丝坳组的碎屑成分成熟度较低,主要投点在火山弧物源区,显示了近源剥蚀、搬运堆积的特征,两界河组的石英矿物屑含量比铁丝坳组高,趋向于再旋回造山带物源; 碎屑组分中岩屑的岩性组合为玄武岩、安山质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长英质糜棱岩等,表明在铁丝坳组和两界河组沉积时期或沉积之前,研究区就已进入陆内裂陷和板内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可为该地区雪峰运动的构造属性提供微观证据。
2024 Vol. 11 (4): 42-49 [
摘要
] (
26
)
RICH HTML
PDF
(14512 KB) (
93
)
基础地质
50
大兴安岭中南段霍林河地区火山喷发旋回划分及特征
刘永高
DOI: 10.19388/j.zgdzdc.2023.331
大兴安岭中南段霍林河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喷发演化特征的理想地区。通过在霍林河地区运用“火山岩岩性与岩相-火山构造-岩石地层”三重填图方法进行填图,对岩性、岩相、火山喷发旋回及韵律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霍林河地区出露岩性种类可分为普通火山碎屑岩、熔结火山碎屑岩、熔岩、沉积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潜火山岩共6类,岩相主要有爆发相、火山碎屑流相、火山爆发崩塌相、火山喷发沉积相、溢流相、火山颈相、侵出相及潜火山岩相共8类; 本区火山活动可划分为新民期((163.7±1.7)~(160.0±4.0) Ma)、塔木兰沟期((164.2±4.1)~(159.7±2.7) Ma)、满克头鄂博期((163.4±1.3)~(157.0±1.1) Ma)、玛尼吐期((151.4±2.6)~(144.0±2.8) Ma)、白音高老期((141.7±1.3)~(128.6±1.4) Ma)、梅勒图期((133.4±1.5)~(127.7±1.4) Ma)共6个火山喷发旋回,对应6个组级火山岩地层单元。在中侏罗世,霍林河地区的火山活动不稳定,少量酸性火山碎屑岩爆发并伴有较多间歇期,晚期主要为中性熔岩的平静溢流; 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表现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的强烈爆发,并伴随有少量中酸性火山熔岩溢出; 早白垩世早期早阶段火山活动表现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的强烈爆发作用,早期晚阶段火山活动表现为中基性火山熔岩的平静溢流。霍林河地区的火山活动代表了典型的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喷发旋回特征,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喷发旋回进行合理划分,促进不同地区火山岩岩性组合、火山活动特征、岩相建造及火山地层的深入对比研究。
2024 Vol. 11 (4): 50-61 [
摘要
] (
30
)
RICH HTML
PDF
(11816 KB) (
133
)
62
贵州石漠化区基岩风化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地质效应
黄燕鹏, 刘建宇, 张策, 揭文辉, 亢益华
DOI: 10.19388/j.zgdzdc.2023.183
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分布广泛,其中贵州省石漠化发育尤为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阐明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与石漠化发育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贵州省石漠化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剖面的主微量元素含量及迁移演化规律、矿物组成特征、风化成土能力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石漠化地区成土物质是碳酸盐岩中易溶物质溶蚀及酸不溶物质在原地不断残积的结果; 不同程度石漠化剖面均处于高等风化程度,剖面矿物风化趋势也呈现出石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层风化程度越高的现象; 石漠化的发育与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方式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基岩中易溶元素含量越高,基岩风化产生的残余成土物质越少,石漠化发育程度越高。通过分析石漠化区的基岩风化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地质效应,可以为石漠化成因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对于石漠化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4 Vol. 11 (4): 62-71 [
摘要
] (
34
)
RICH HTML
PDF
(9844 KB) (
85
)
72
广安市平行岭谷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张伟, 陈文彬, 李健, 赵明轩, 程键
DOI: 10.19388/j.zgdzdc.2023.229
广安市渠江以东是川东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探寻该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离子比例系数图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特征、水岩作用类型、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为低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的淡水,浅层地下水阴离子主要为$\mathrm{HCO}_{3}^{-}$、$\mathrm{SO}_{4}^{2-}$,阳离子以Ca
2+
、Na
+
为主,地下水类型以$\mathrm{HCO}_{3}^{-}-\mathrm{Ca}^{2+}$型、$\mathrm{HCO}_{3}^{-}-\mathrm{Ca}^{2+}$·Mg
2+
型和$\mathrm{HCO}_{3}^{-}-\mathrm{Ca}^{2+}$·Na
+
型为主;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及硅酸岩溶滤,盐岩对地下水影响小; 地下水中的钾盐、石膏、硬石膏、盐岩、萤石均处于非饱和状态中,地层中相关矿物是地下水中相关离子的主要来源; 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溶滤作用、正向阳离子交换、煤矿开采及农业活动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成渝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11 (4): 72-81 [
摘要
] (
33
)
RICH HTML
PDF
(13578 KB) (
101
)
海洋地质
82
广西防城港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和富营养化特征分析与评价
庞国涛, 李伟, 杨源祯, 张晓磊, 罗钧升, 马汝强
DOI: 10.19388/j.zgdzdc.2023.243
海水重金属和营养盐的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评估海洋环境质量、制定保护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防城港海域表层海水水体质量,于2021年9月在防城港海域开展调查,分析海水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及5种重金属(Cu、Pb、Cd、Zn、As)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海水水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除DIN和DIP外,防城港海域表层海水中其他因子均优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单因子评价表明超标因子主要为DIP和DIN,超标率分别为70%和98%;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表明整个海域均处于轻度及以上污染; 重金属风险熵评价结果表明防城港海域主要风险元素为Cu、Cd和Zn; 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指数表明防城港海域均处于有机污染状态,且有55%区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多集中在企沙半岛南部海域及防城港航道。综合分析表明: DIN和DIP主要受海水养殖业和沿岸污水排放的影响; 5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海洋运输、海水养殖业及工业废水排放、混合输入源,3种来源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8%、8%和74%。研究成果可为防城港海域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11 (4): 82-91 [
摘要
] (
55
)
RICH HTML
PDF
(5753 KB) (
62
)
灾害与环境
92
基于GIS的崩滑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以西藏嘉黎县为例
孙小勇, 魏龙, 唐华, 刘子畅
DOI: 10.19388/j.zgdzdc.2023.219
嘉黎县内构造作用强烈,地势陡峭,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2018—2022年修建国道G349对原有地形的破坏,使得县域内地质灾害数量剧增,每逢汛期或遇强降雨天气,区内地质灾害频发。通过收集嘉黎县2018—2023年地质灾害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基于GIS平台对县域内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和孕灾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选取的孕灾因子有高程、坡度、剖面曲率、断层密度、水系密度、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和距公路距离。分析结果表明: 县域内最主要的孕灾地质条件为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等。结合县域内各孕灾地质条件特征分成5个孕灾分区,并详细阐述各个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和孕灾地质条件特征。通过对嘉黎县的孕灾地质条件分析,有利于认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2024 Vol. 11 (4): 92-100 [
摘要
] (
35
)
RICH HTML
PDF
(16779 KB) (
119
)
101
川南某换流站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抗震加固效果评价
尹东, 王尚洁
DOI: 10.19388/j.zgdzdc.2023.319
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对换流站建设具有重大制约作用。为解决白鹤滩—江苏某特高压输电工程换流站建设的紧迫需求,以拟建站址区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深部位移监测、原位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不同设计方案、不同桩参数条件下的抗震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抗震加固机理。结果表明: ①换流站“多成因类型土体”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极易产生变形,失稳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 ②开挖过程中形成的高陡临空面是导致此类堆积体边坡变形的主控因素,堆积体边坡土体的高水敏性是短历时强降雨后坡体变形加剧的内在诱因; ③经过圆形抗滑桩和矩形抗滑桩两种边坡加固方案治理后,坡体变形量均显著降低,坡体内最大变形位置位于坡体中后部,堆积体边坡在天然、地震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矩形抗滑桩对此类型堆积体边坡的治理具有更高的抗滑支挡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地震工况下,抗滑桩桩顶变形最大,剪力和弯矩随着地震波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达到最大值的变化趋势,最大弯矩值位于抗滑桩桩身约1/2处,边坡的支挡设计应结合桩身剪力、弯矩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024 Vol. 11 (4): 101-113 [
摘要
] (
32
)
RICH HTML
PDF
(26338 KB) (
208
)
114
湖南省汨罗市滑坡风险评价
钟林君, 王继祥, 赵双林, 代聪, 张帅
DOI: 10.19388/j.zgdzdc.2024.102
湖南省汨罗市地形多样复杂、地貌丰富、人类活动频繁,滑坡频发,应及时开展滑坡风险评价,并提出相应风险管控措施。首先,收集汨罗市最新滑坡数据,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面等评价因子,结合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s, CF)模型和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方法对汨罗市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 其次,考虑降雨工况对汨罗市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 然后,收集汨罗市建筑物、道路及滑坡威胁人口分布数据对汨罗市滑坡易损性进行评价; 最后,采用矩阵等级划分法获取汨罗市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并进行了滑坡风险管控探讨。结果表明: 川山坪镇西部及东部地区、弼时镇西部及东部地区,以及三江镇东部地区和长乐镇东部地区为滑坡高风险区,面积约为239.56 km
2
,覆盖103个滑坡点,占滑坡总个数的72.54%。滑坡风险管控需进行“点控”和“面控”的有效结合,开展“人防+技防”的有效措施。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展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和灾后救援工作,对于提高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 Vol. 11 (4): 114-123 [
摘要
] (
32
)
RICH HTML
PDF
(17686 KB) (
129
)
124
中缅油气管道(国外段)G132滑坡成因机理及综合治理对策
罗本全, 王珀, 李顺成, 徐江, 卢文晓, 黄锐
DOI: 10.19388/j.zgdzdc.2024.113
为有效提高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结合中缅管道(国外段)G132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近年来的滑坡持续变形特征,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详细分析研究沟道溯源引起的牵引式滑坡的成因机理,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理对策。通过滑坡演化模式分析,划分出沟道溯源牵引式滑坡演化的3个变形阶段,即冲沟下切和斜坡变形阶段、牵引滑动变形阶段及整体滑动变形阶段。基于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理和演化模式,针对性提出“分区分级支挡、拦源固床及截排结合”的工程综合治理对策,并分步分级地逐一实施,已经过多个汛期的考验,取得了良好工程效果。研究对控制和减少油气管道地质灾害、保护中缅管道安全运营具有一定意义,也可为将来类似沟道溯源引起的牵引式滑坡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4 Vol. 11 (4): 124-131 [
摘要
] (
32
)
RICH HTML
PDF
(9702 KB) (
75
)
科技与综合
132
基于InSAR监测数据的采煤沉陷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以江苏省沛县矿地融合示范区为例
汤志刚, 钱静, 谢梦雨, 孙晓倩, 孟宪中, 张凤鸣
DOI: 10.19388/j.zgdzdc.2023.267
为查明江苏省沛县采煤沉陷区时空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煤矿开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通过采煤沉陷区2018—2022年InSAR监测数据进行地表变形分析得知: 2018—2022年,采煤沉陷区地表已沉降0.139~0.558 m,2022年6—12月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降速率为0~2.159 mm/d; 已稳沉沉陷区(老采空区)沉降量已接近最大值,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0,未稳沉沉陷区(新采空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从0开始并逐渐增大; 2022年底尚存在未稳沉沉陷区面积约18.45 km
2
,主要分布在张双楼煤矿等煤矿近5 a开采区域。采煤沉陷区InSAR监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变形特征,研究可为沛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其他类似区域采煤沉陷区特征分析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照。
2024 Vol. 11 (4): 132-139 [
摘要
] (
42
)
RICH HTML
PDF
(11937 KB) (
101
)
140
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山西省清徐县为例
孙莹洁, 潘建永, 吕永高, 朱继良
DOI: 10.19388/j.zgdzdc.2023.34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而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如何支撑县域规划一直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围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资源环境要素的选取、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个关键问题, 以山西省清徐县为研究区,提出基于短板-长板理论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和基于地区特色+上下协同的国土空间优化模式,构建适应地区特点的县域双评价框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清徐县除西部山区、汾河两侧、潇河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农业生产适宜区和城镇建设适宜区; 清徐县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规模主要受水资源约束,该地部分农业灌概区已超出水资源承载规模。研究合理划分清徐县生态、农业、城镇优先发展区,提出县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优化建议,为清徐县等县域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提供了基础支撑。
2024 Vol. 11 (4): 140-148 [
摘要
] (
30
)
RICH HTML
PDF
(7512 KB) (
169
)
编辑部公告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刊征稿启事
喜讯: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获得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首个CiteScore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已在我刊网站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通知
《中国地质调查》2024年第2期电子版已在中国知网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被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
《中国地质调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为准核心学术期刊
下载中心
2014—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文献列表
《中国地质调查》论文模板
版权许可协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友情链接
自然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学会
山东国土资源
华东地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访问总数:
期刊网站版权所有 © 《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05064691号-3
电话:010-66554884,66554890 电子邮箱:zgdzdc@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